李菀麗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重慶 401331)
近年來,重慶重視產教融合教育的發展,出臺了《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等,產教融合是當前重慶市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主攻方向,職業教育走產教融合是人才培養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立交橋”,關系到重慶現代產業鏈、技能型人才鏈與教育培養人才鏈的內外循環系統建設,為重慶建成“創新之城”“創業之都”建設提供產業、人才支撐和引領[1]。
目前,全市共有職業院校200 余所,占全國職業院校約1.85%,其中,全市高職招生人數16.88 萬,占全市普通本專科的59.90%,畢業人數10.38 萬人,占普通本專科的49.05%,全市中職教育畢業人數11.65 萬人,近三年累計全市職業教育畢業生多達60 余萬人。目前,校企合作辦學有“3+2”專本銜接、3年定向人才培養模式,永川區、合川區、長壽區等20 余個區縣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各具地方特色,永川區產教融合發展為重慶企業輸送2.5 萬余人,畢業生留渝就業率分別達到80%以上。豐都實施“訂單式培養+定向式就業”辦學計劃,學生“家門口”就業率達95%[2]。
據統計,重慶高等職業教育畢業去向落實率96%以上,實際就業率在80%以上,明顯高于國家、重慶市普通本科畢業生就業率。問卷調查發現,58%高職教育畢業生工資待遇在3500 元左右,24%在4000 元左右(男生居多),16%在3000 元左右,2%在2000 元左右,中職教育畢業生工資待遇更低且就業渠道更單一。據國家統計數據顯示,重慶按行業分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高出國家2.26 個百分點,重慶私營單位月平均工資在4500 元以上,而重慶職業教育畢業生工資待遇明顯低于平均水平[3]。
當前,“雙師型”教師培養是暢通產教融合師資隊伍建設的主渠道。全市高職高專雙師教師比例為47%與全國雙師教師平均水平相當,走訪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重慶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等十余所高職院校了解,均把培養“雙師型”教師作為“十四五”規劃建設高水平、實現產教融合的重要突破口。重慶城市管理學院、重慶三峽職業學院、重慶工商職業學院等高薪引進博士、行業領域突出貢獻的具有理論和企業實踐的高層次人才,各院校為每位高層人才引進和培養提供保障性資金 80—150 萬元[4]。
重慶早期與澳大利亞建立職教合作項目,后與德國建立“6+1”支柱產業發展。2016年,重慶高職教育國際合作聯盟建立。當前,重慶職業教育搭建了對外交流辦學的國際平臺,與周邊地區建立產教融合平臺,如重慶地區和四川地域職業院校、兩地企業成立的“成渝雙城經濟圈智能制造產教融合發展共同體”,聯合11 個省市職業院校、企業成立的“長江經濟帶產教融合發展聯盟”,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聯盟”等[5]。
調查發現,重慶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通道“通而不暢”的主要痛點是職業教育人才與產業發展需求不均衡、不匹配的問題。
一是實施性文件少。市政府出臺了指導性文件,關于怎么具體優化企業入教、教融企業的建設方案還須完善。二是各區縣因地制宜實施文件少。合川區、江津區、長壽區、璧山區等區縣實施了相應的產教融合建設,但依據國家、重慶市文件實施。三是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考核性文件少。在調查校企研修實訓基地、學生實習實訓、教師實踐鍛煉等實踐中發現,考核性指標文件較少,無法確保產教融合持續、長期育人建設[6]。
一是職業教育開展產教融合路徑不夠開闊。調查發現,產教融合育人過程中對人才定制培養方案、學生實習、教師實踐鍛煉等過于形式化、企業過分追求利益化,職業教育院校主動性、積極性受挫。二是企業急需人才和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脫節現象比較突出。電子商務、旅游管理招生專業有20 余所高職院校開設,一個學校同一專業開設二年制、三年制班,畢業生人數短時間內激增,社會企業吸納人才有限[7]。
一是“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難度大。重慶市尚未出臺“雙師型”師資認定統一文件,各院校制訂本學校認定標準,全市職業教育院校36.2%的專業存在趨同、相近情況,“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規范性難度大。二是職業教育以指標推進產教融合建設。調查發現,重慶市不少職業院校努力向應用型本科邁進,項目化、指標化建設忽視了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需求性、服務性。三是重慶學習借鑒國內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特點、模式上下功夫不夠。國內外的實踐案例和經驗總結,帶動重慶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某一方面的建設,未能實現重慶本地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內外循環發展趨勢[8]。
一是從源頭建設和管理上還未實現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建設。當前本科教育內卷化趨勢激烈,進一步減低了企業、社會對職業教育人才的認可。二是企業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認可度不高。在走訪重慶制造業、通信、建筑等企業時,不少企業人事認為職業教育生源差、學歷低,不看好職業教育人才,大型企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關鍵穩步推進企業發展,對風險把控尤為嚴格,不愿接受職業教育畢業生。三是市民對職業教育認可度不高。廣大市民對重慶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關注度有很大不同,以地區為例,區縣對職業教育認可度普遍高于主城區。調查群體中67.8%的人對產教融合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不樂觀,32.2%的人比較樂觀,通過進一步分析職業教育中產教融合現狀,僅有7.4%人的持樂觀態度。目前,從重慶教育網發現,全重慶首批共建單位19 個,重慶一半的區縣尚未建立網上共建機構,各區縣對職業院校在對外合作上的宣傳力度不夠[9]。
通過深度調研、分析重慶產教融合的發展,研判重慶產教融合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橫縱貫通橋梁重要作用。
盡快建立完善重慶職業教育與產教融合教育發展的頂層設計,時間緊迫、任務繁重。一是把產教融合發展納入重慶產業發展統籌規劃中,為各區縣項目規劃建設明確產教融合的重要性以及各項指標建設要求。二是建立地方主要領導聯系產教融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機制,納入地方績效考核建設以提高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視。三是市級職能部門聯動,從金融、土地、信用以及地方稅收等方面給予組合式的獎勵,帶動企業入教的積極性[10]。
一是加強試驗點建設。建議市政府從重慶各區縣實際出發,擇工業重鎮作為產教融合試點,加大資金、人力、政策等扶持力度,打造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試點。二是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生態系統。建議市教育部門深化融合拓展校企合作新領域,著力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突出技能型人才服務經濟社會效果。三是打造集職業教育、技術培訓、專業競賽、職稱評定等功能于一體的產教融合建設平臺。建議市教育部門注重中業教育、高職教育專業設置與未來重慶產業發展趨勢的對應性,大力解決重慶職業教育專業同質化問題[11]。
一是在做好教育改革“放管服”的同時,加強統籌管理和指導,進一步明確全市各職業院校辦學規模、專業建設等,增加產教融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管理和指導工作。二是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師資隊伍培養改革。特別是“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規范統一標準,制訂適應重慶的工作方案和具體管理辦法。三是大力推進地方政府主導共建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平臺建設。加快成渝地區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教融合改革試驗區,創建一批具有國家重要影響力的產教融合示范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試點城市、企業。指導各區縣、各職業院校與時俱進學習、借鑒國外的“雙元制”政府、院校、企業三方平等的產教融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根植于地域與地域內中小微企業合作的產教融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等國際經驗。實地考察、學習國內產教融合的“六個高地”及四川省產教融合示范項目等[12]。
一是加強職業教育源頭多元化的入學銜接機制。建立職業教育生源的分流建設,強化中職教育通向高職教育的基礎教育,高職教育搭建企業與職業教育生源選拔機制建設等,打通人才成長的職業教育縱向通道和校企對接的橫向通道,形成人才協同鏈條。二是提高職業教育學歷和行業標準的含金量。著重打造重慶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打通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三是做好宣傳、引導長效機制建設。提高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使企業對“投資教育于人”更加重視,營造政府、高校、社會充分理解、積極支持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良好氛圍。
近年來,產教融合已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重慶十分重視產教融合教育的發展,并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文件,來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本文從重慶職業教育在產教融合方面的人才培養基本現狀入手,探討了重慶職業教育中實施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痛點,并提出了推進重慶產教融合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發揮“立交橋”的對策,以期為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