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 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當今社會,素質教育已經在整個教育事業中全面開展,高職的教學理念也在不斷更新,在這一教育大環境中,使用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培養綜合型專業技能人才是高職教學的第一重要任務。“高職體育教學中應緊密結合高職的特點,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和未來職業對身體素質的需求,在教學中實施崗位體能教學,培養學生重視體育鍛煉的意識。”[1]為此,探索具有高職特色的體育教學模式,將日后工作崗位在體能方面的需求和學生的日常鍛煉充分結合到一起,把高職體育教育的資源優勢盡可能地發揮出來,創建既有高職特色,又能滿足工作崗位體能需求的多層教學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在高職體育中設置職業崗位體能課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幫助學生實現全面化發展方面,作用格外突出。”[2]提高學生的職業崗位體能,可很好地保障學生日后工作過程中的體力支撐,將職業崗位體能積極融入高職體育教學實踐中,可幫助學生盡早開啟工作狀態,讓每個崗位的勞動特征更加明確化,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時更有針對性。
“崗位主導人才培養模式,即以崗位為核心,通過對培養目標進行科學的定位分析,確定其職業(行業)和崗位。”[3]將崗位體能教育充分融入高職體育教學實踐中,有助于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日后工作崗位在體能方面有哪些具體的需求,利于提升學生職業體能鍛煉的積極性。
在高職體育教學實踐中,開設職業崗位體能課程,可幫助特色體育實現更好地發展。在具體的職業崗位體能課程教學過程中,學校制定了具體的、專業的各項體能標準,教師結合實際的教學需要和鍛煉需要,選擇使用與之對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讓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有很大的改進,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需要,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打好基礎。另外,結合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體育教學,能確保體育教學的“強身健體、強化終身鍛煉意識”教學目標得以更好地實現。
通過分析我院各專業學生畢業之后去到的各個崗位在體能方面的需求發現,不同的崗位,對體能的需求有很大差別,同時,也具備不同的特征。
通常是腦力勞動,此類工作需要長期伏案,工作姿勢通常是坐立、含胸、低頭,上半身往前傾斜,手部、肩膀、頭部、頸部的動作都很頻繁,肘部、腰部、頸肩都需要很大的支撐力。
該崗位要求從業者的頭部、頸肩、手指、手腕、手臂等部位的肌肉都要有很強的耐力,手腕手指要靈活,要有較強的感觸能力,整個身體上半身的所有肌肉要互相協調好。
此崗位工作過程中不僅需要體力、還需要腦力,此類崗位通常都是站著,身體前傾,而且還需要保持姿態端正或是需要短距離走動,這就要求下肢、腰部、足部有足夠的支撐力,偶爾需要搬抬物品的時候,身體負重會增加。這類崗位對下肢、腰部、腹部的支撐力量有很高的要求,禮儀方面需要滿足站立、行走的基本禮儀。
此類崗位大多是體力勞動,平常工作姿勢不固定,有時動,有時靜,全身幾乎所有的關節、肌肉、骨骼都參與到工作中,勞動強度大,所以身體負荷就大,工作過程中需要拿取輕重不一的機械零件器具,必須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手部、胳膊、腰部的力量要足夠和持久。
此類崗位需要不停地走動,工作姿勢不固定,需要體力和腦力,工作時全身所有骨骼、關節、肌肉全部參與,下肢、腰部、背部力量要足夠、要持久,此類工作需要長時間走路,頻繁彎腰,需要有很好的下肢支撐能力和有氧耐力。
大一新生入學后,按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進行測試,分班時按照《標準》評分表進行,大致分三個層次的班:測試成績80分以上是A層;60至80分是B層,59分以下是C層。結合學生的不同層次,制定不同標準,結合不同層次學生日后工作崗位體能方面的需求實施教學,關于學生的能力差異問題,要有針對性地解決,這樣才能取得高的教學質量。
科學分層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基礎,在教學實踐中,要結合學生差異化的運動能力,給學生安排符合他們生理負荷量的體育鍛煉項目。C層的學生,強化心肺功能的同時,采用趣味體育的形式強化身體素質;B層的學生,可按常規計劃開展教學;A層的學生,除了強化心肺功能、按常規計劃開展教學之外,重點掌握運動技術。對學生進行分層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要合理,結合體育教學的具體標準及學生的實際狀況,為各層的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結合日后各工作崗位在體能方面的具體需求,使用不同的教學模式,讓每位學生都進步。
1.設置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在設置高職體育教學目標時,要結合體育課程的特征及高職教育的特點,同時,還要充分考慮職業崗位的需求,設置多元化的教學目標。高職院校課程設置目標包括職業發展目標和健康達成目標兩個方面。
2.課程設置與結構建設
①要保證課程學時。“職院校的教育非常重視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良好的職業技能也需要有高校的崗位體能作為支撐,才能發揮更好的優勢。”[5]高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職院校的學制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到大三的時候,很多專業的學生就要到單位中定崗,開啟實習之路,因此,要在大一、大二設置足夠的體育課程,這樣體育課程的學時才能有所保證,才能更好地滿足各專業對體育教學內容的需求。
②結合學制的不同,選用不同的開課方式,保證多元教學模式切實落實到位
目前,國內常用的高職培養方式有“3+2”、三年制等。一些專業根本沒法開設兩學年的體育課程,針對這些專業,為了讓體育教學目標得以實現,建議使用校內外、課堂上下、社會和學校緊密結合的形式,在體育課程中,有計劃地融入課外、校外體育活動,這樣體育教學課程才會更豐富、教學質量才會更高。
③根據學生日后工作崗位對體能的具體需求,實施“三分”(分段、分項、分類)教學方式
一是,分時段培養學生的崗位體能,將基礎體能教學、崗位專項體能教學、社會體能教學分時段、多層次進行。二是,設置多個體育項目并配備高質的教師隊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愛好、日后工作崗位的具體體能需求及自身具體的狀況自主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三是,結合工作崗位的共同特征、學生的身體健康情況以及學生的性別安排精細化的教學內容。
3.深入優化整合體育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是組織教學活動的基礎,只有深入優化整合體育教學資源,才會將教學資源的效果充分發揮出來。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高職院校各部門都應將自己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大力支持高職體育教學工作,例如:高度重視體育教學場所的建設、體育設施設備的采購等,力爭為學生打造一個極具個性的鍛煉場所,保證學生都能進行與自己崗位體能需求相對應的體能鍛煉。
4.積極改進考核評估系統
高職體育教學在改革實踐中,要重視教學評估方法的改革,這樣,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激發出來,教學效率、教學質量均可得到有效提升,體育教學改革的進程也因此得以加快。學校應結合學生日后工作崗位在體能方面的需求,積極完善教學考評措施,深入考慮學生的身體狀況、體能基礎、日常學習狀況等各個方面,讓考評工作更加全面、科學、準確。
“高職體育課程改革要結合體育課程的本質和學院的專業需求,根據學生崗位姿態、職業能力需求和學生體育課程需求來建設,教學目標設置應該多元化,課程設置要符合各專業的特點和需求。”[6]結合學生日后工作崗位在體能方面的需求展開分層教學,可以充分調動每位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學生的參與度、表現欲望都能得到明顯地提升。因而,高職院校應結合學生的體能狀況采用科學的分層教學方法,讓教學過程更有針對性、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化、學習積極主動性更高,如此,也可以讓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得到明顯地提升,還可讓學生提前感受工作狀態,以更加良好的精神面貌、更加優質的身體體質踏上工作崗位,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