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婧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北京100081)
相較于股份有限公司股東間較為陌生、公司法對其股權流轉的限制較少,有限責任公司多是基于投資人之間的熟知和信任而建立,成員規模天生較少,股東之間具有更強的親密關系。 因此,不同于股份公司股份或者股權自由流轉的原則,為了保障有限責任公司這種顯著的人合性特點,公司法對其股權流轉做了特別規制。
根據股權移轉對象的不同,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可分為對內轉讓和對外轉讓。 對內轉讓不會影響到公司的人合性,發生變化的范圍僅限于現有股東之間的股權結構,因此法律沒有進行特別規制,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間可自由轉讓其部分或者全部股權。 對外轉讓則不同,第三人的加入可能導致公司設立時所形成的決策秩序和權利秩序被打破,進而影響公司的正常運轉。 出于保護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的目的,也為了保障股權的可轉讓性、免于公司僵局,立法者在兩者的平衡上,設計了一套極其復雜的股權對外轉讓的規則,即同意機制+優先購買權行使的雙重限制模式。
1. 轉讓股東對股權轉讓的自主決定權
現行公司法的轉讓規則體系保障了轉讓股東對股權轉讓的自主決定權。 股權對內轉讓只需交易股東間簽訂有效股權轉讓協議,轉讓股東有較大自主決定權。 股權對外轉讓時,盡管程序較復雜,但由于公司法第七十一條強制購買條款“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以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強制購買條款使得“不同意”本身并不發生表決效力,只有“不同意且購買”才發生阻止股權對外轉讓的表決效力。 轉讓股東決定轉讓股權后的結果只有兩個:有公司內其他股東購買的,股權轉讓給其他股東;無公司內其他股東購買的,均視為同意對外轉讓,股權轉讓給外部股東。 因此,只要股東愿意轉讓,不論是轉移給公司內其他股東,還是轉移給公司股東外第三人,股權總能轉得出去,故現行公司法保障了股東對股權轉讓的自主決定權。
2. 其他股東的知情權和同意權
其他股東的知情權體現在整個股權對外轉讓的流程中。轉讓股東決定轉讓股權伊始,要將對外轉讓決定告知公司內其他股東,經其他股東同意后,轉讓股東還應將其與第三人達成的股權轉讓的具體條件告知公司內其他股東,通知方式應為“書面或者其他能夠確認收悉的合理方式”,這充分保障了剩余股東的知情權。
而同意機制的基本內容表現為對于轉讓股東對外轉讓股權的決定,首先要經過其他股東的表決,經半數以上其他股東同意,才可對外轉讓。 賦予其他股東的同意權,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因此有機會排除與其不喜歡的人做投資伙伴,維持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是賦予剩余股東同意權的意義所在。
3. 其他股東的優先購買權
其他股東的優先購買權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時間上的優先。 在轉讓股東決定轉讓股權并書面通知其他股東時,其他股東通過做出不同意股權對外轉讓的意思表示,便可就股權轉讓事宜與轉讓股東進行協商,協商一致就可向轉讓股東購買待轉股權,即在轉讓股東征求對外轉讓股權的同意階段就可優先購買。 二是效力上的優先。 轉讓股東與公司外第三人就股權轉讓事項達成一致,進行股權轉讓前應當將具體轉讓條件告知其他股東,其他股東享有同等條件下的優先購買權。 優先購買權的制度設計效力極其強大,使得相對人處于屈服地位而形成交易。
我國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對外轉讓的這套復雜的雙重限制規則,溯源于我國《公司法》起草時受法律移植影響,既吸收了日、法兩國的內設優先購買權規則(即同意機制中的優先購買),又吸收了中國臺灣地區單列優先購買權規則(即同等條件下的優先購買權),這在理論上存在很大問題。
有限責任公司的設計初衷是立足于合伙等人合性企業組織、納入資合性公司有限責任的優點,以克服以往人合性企業組織成員責任過重的弊端。 因此,有限責任公司從誕生之日起就兼具人合性與資合性的雙重特性。 人合性強調股東間的信賴關系,以減少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風險。 資合性是以資本作為信用的基礎,強調股權的可轉讓性,在公司資本不變的情況下保證股權的退出。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不易定價,市場不活躍,本身流轉就很困難,現行公司法規制則使得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對外轉讓更為復雜。
大部分國家的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的優先購買權,股東間可通過公司章程自行約定進行公司自治。 一些大陸法系的國家和地區如日、法及我國臺灣地區,對股權轉讓采取的單層限制模式尚能達到維持公司人合性與保障股權可轉讓性之間的平衡。 而我國所采用的雙重限制模式則打破了這種平衡,增加了股權流轉的難度,出于維持公司人合性而過分限制了股權的可轉讓性,長遠來看,會導致大股東獨斷專行、欺壓小股東等問題產生。 為維持公司的人合性而過度限制股權的流動性,這種價值抉擇是否正確、能否適應現代公司制度的發展,值得斟酌。
首先,該立法設計不合邏輯,違背法理。 轉讓股東想要對外轉讓股權,先要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并征得半數以上剩余股東同意。 轉讓股東與公司股東外第三人達成一致后,將轉讓條件告知剩余股東,此時剩余股東若不同意股權對外轉讓、行使優先購買權,轉讓股東對外轉讓股權的目的便會落空,而行使優先購買權的股東亦違背了誠實信用與禁止反言的法律原則。 法律規定的轉讓規則,使得剩余股東通過半數以上同意表決做出允許對外轉讓股權的公司決策,不但不能產生法律效果,還頻繁地、程序性地被違背。
其次,這不合商業邏輯,浪費交易成本。 外部第三人與轉讓股東要達成雙方均同意的股權轉讓條件,本身就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包括對公司經營狀況的調查、對股權價格的評定、資金籌措以及時間成本等。 此外,轉讓股東與公司外第三人就股權轉讓事宜達成一致,將股權轉讓的同等條件告知剩余股東時,若后者行使優先購買權,會使前述交易成本付諸東流,為他人作嫁衣裳。
最后,程序設計復雜重復,進一步增加交易成本。 對于剩余股東而言,整個轉讓流程需要進行是否同意轉讓、是否行使優先購買權兩次表決,意味著需要耗費雙倍決策成本。特別是當股東為公司法人時,每次表決均要啟動董事會甚至股東大會等議事程序。
現行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制度的主要問題是權利保護失衡以及程序設計復雜,違背邏輯。 基本的改善思路是化目前對股權轉讓的雙重限制模式為單層限制模式,以平衡公司人合性與資合性的矛盾沖突,簡化轉讓規則,降低交易成本。 具體的思路展開有如下三種:
股權對外轉讓要經半數以上其他股東同意,這構成了現行股權對外轉讓規則的第一重限制,即同意機制。 但隨后又規定了“不同意股東應當購買轉讓股權”以及“不購買視為同意轉讓”,即不同意股東的強制購買條款。 在這種情況下,“購買”成為阻礙對外轉讓股權的本質要件,無論法律規定需要多少股東同意才可進行對外股權轉讓,只要內部股東無人購買,股權即可以對外轉讓,詢問剩余股東是否同意股權轉讓,相當于詢問是否進行股權購買,這就變成了股權對內交易的撮合。
從同意機制的效力上看,在優先購買權的行使階段轉讓股東還會再次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并且此次還附上了其與第三人達成一致的轉讓條件,剩余股東仍可行使優先購買權,并且可以行使優先購買權的股東范圍,涵蓋了第一階段中同意股權轉讓和不同意股權轉讓的所有股東。 法律賦予所有股東優先購買權,只要其愿意在同等條件下購買,即可形成交易,股權便無法對外轉讓。 此時,同意機制中所做出的同意股權對外轉讓的公司決策形同虛設,并未發生法律效力,造成機制空轉。 因此,同意機制表面上看似是剩余股東排除外部投資人、保障公司人合性的制度設計,實則變成沒有效力、形式主義、可有可無的字面規定。 同意機制和優先購買權兩者的設計本身,都內含了維護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的應有之意,在保留優先購買權的條件下去除同意機制,并不會削弱對人合性的保護力度。 因此立法上可以考慮廢除同意機制。
我國公司法立法對公司人合性與資合性的保障存在嚴重失衡之虞。 優先購買權是一種在保護公司人合性上極為便利有效的制度設計,但其行使往往伴隨第三方形成合同的目的落空。 在已經存在同意機制的情況下仍賦予剩余所有股東優先購買權,會導致股權流轉困難。
論文認為可選擇廢除優先購買權制度、僅保留同意機制的模式,公司的人合性仍可通過有效機制得以繼續維持。 半數以上股東的一致意見,足以保障剩余股東排除自己不喜歡的公司外第三人。 如果股東意欲退出,半數以上剩余股東同意,轉讓股東便可尋找公司外第三人進行股權的對外轉讓,第三人也無剩余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后顧之憂。 此設計可極大提高股權流轉效率。 若半數以上剩余股東不同意對外轉讓,這實則是在維持公司的人合性,此情況下,不同意股東可按照出資比例購買待轉股權,也能保證公司運轉不至陷入僵局。
從我國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對外轉讓的限制體系來看,我國公司法為保護公司人合性,規定了同意機制+優先購買權這種具體的股權限制轉讓規則,但同時又允許公司通過章程約定方式排除法律規定的適用,即約定優先模式。 觀察英美國家,其完全遵循公司章程自治、允許公司章程設定優先購買權等對股權轉讓予以限制,法律法規則對此并不做具體規定,即約定模式。 有限責任公司本屬于人合性較強的合伙企業邁向資合性較強、股份自由流轉的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的過渡型組織形式,通過立法對人合性進行過度保護,從長遠來看并不合理。 在對公司類型進行深化改革的進程中,對于優先購買權等限制股權流轉制度的設定問題,借鑒英、美兩國對股權轉讓采取公司章程自治的模式,亦是一種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