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磊
(黑龍江工商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我國作為網絡大國,信息技術已滲透于民眾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的點點滴滴中,對教育的影響也是十分顯著的。就2019年中國互聯網發展網民屬性統計來看,在我國網民中,大學專科、大學本科及以上教育學歷的網民占比分別為11.2%、9.9%。因此,為改變傳統模式下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的不足,有必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入手,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大學體育課程,讓學生獲得最優的體育運動鍛煉效果。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能深度融合傳統課堂教學、實踐操作教學與網絡線上教學的優勢,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包括在線教學、錄播視頻、課程點撥、教學互動等,教師可以立足在線直播平臺,進行網絡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1]。
1.2.1 線下為主,線上為輔
當下的大學體育課,大多都是教師直接教學指導,沒有太多參考資料,這會極大程度地影響學生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信息技術的發展,讓學生可以在網上查閱相關信息,已掌握的知識可以“直接跳過”,有難度的知識多花時間研究,針對性強,既能節約時間,又能實現學生個性化學習。當然,體育課畢竟是以學生身體運動為主的課程,所以還是要以線下為主,線上為輔。
1.2.2 實現線上線下教學優勢互補
應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需要盡可能規避不足,發揚長處,實現優勢互補,使體育教學效果達到最優。線下教學的優勢在于隨時互動性與溝通性、隨時糾錯性、學生約束管理性等。教師可以隨時和學生交流體育技巧,并對學生的錯誤動作進行校正,同時制止學生不良行為。而線上教學的優勢在于不受空間、時間限制,信息資源多,能隨時隨地傳遞信息。教師將二者結合并發揚二者優勢,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2]。
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大多按照教學大綱和進度來安排每節課的授課內容,學生個性化學習無法得到實現。實踐課上,主要是教師講解體育運動技巧和學生練習訓練,因為課程內容多,課時緊,所以教師無法及時、準確地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而學生在短時間內進行動作要領學習和練習時也無法給出太多教學反饋,所以,呈現出的問題就是體育“教”和“學”的問題反饋途徑十分單一。
大學體育教師在教學時,雖然會使用體育參考資料,但主要還是根據大綱來教學,每個班級設計的教學內容和活動大致相同。這樣的教學雖然能夠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但卻并未關注學生興趣愛好與個性化發展,也難以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發掘學生體育天賦,長此以往,會使學生覺得體育運動十分無聊,從而影響體育教學效果[3]。
當下,大部分的學校都開始實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其涉及的學科領域也比較廣。但是,大部分學校都認為體育這門課程主要是運動鍛煉,沒有必要應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因此對這方面的重視不足,相關硬件設施準備也不夠,也并未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以上種種都會阻礙體育教學模式創新變革,影響大學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構建步伐。
大學體育教學是一門強調實踐鍛煉和學生親身體驗的學科,要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大學體育課程需要明確哪些可以線上線下混合進行,哪些必須以課堂教學為主。實踐證明,根據體育知識技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還是以學生自己運動練習為主來劃分課程內容是比較合理的,主要包括理論知識(教師講授為主)、運動技能(學生練習為主)及綜合內容。理論知識內容有體育文化、運動項目背景(運動項目的出現、演變和比賽形式)、比賽規則等;運動技能內容包括技能學習和身體運動練習,其需要學生在教師的輔導下進行反復練習來獲得;綜合性內容是不需要教師太多講解的實踐技能,如運動防護、運動恢復、科學健身等。所以,與別的學科相同,單純依靠教師講授,學生便能掌握的知識、技能,是可以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教學的;而學生親身練習才能掌握的運動技能內容以線下教學為主,也可依托線上教學來強化學習效果。
大學體育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建設,需要積極設計線上平臺,如依托某學習軟件和網站,研究開發其功能,明確各部分模塊職能,可以建立班級群,舉辦線上小型講座,發布相關通知,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等[4]。在建設成網絡平臺后,體育教師需科學地管理平臺,有序地安排板塊和內容,將學習知識循環展示在學生眼前。例如,網絡平臺可以在“體育最先知”板塊更新體育最新科技資訊、奧運信息、各種運動項目比賽等;也可以通過公告欄滾動通知學生下節課要上的內容和需做好的課前準備;學生在課后對某體育知識內容感到疑惑時,也可通過平臺論壇與其他人交流獲得答案。當然,該網絡平臺要注意設置聊天互動版塊,以方便教師在網絡上和學生進行溝通互動,或者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互動交流,既能解決疑難問題,又能獲得更多知識,提升體育教學效果。
大學體育的理論知識也是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的重要部分,在當下的體育教學中,教師在理論講解時大多是灌輸式教授或簡單講述,更注重運動技能的指導訓練。究其原因,有教師自身理論知識的限制,也有課堂時間的約束。如果一味忽略理論知識教學,學生一頭霧水地進行運動訓練,是無法取得最優學習效果的。對此,教師可以積極構建“線上為主,線下為輔”混合式體育理論知識課程教學模式。運用該模式,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先制作微課發送給學生,學生自行下載復習,也可以查閱各種網上資源來進行補充,線上學習期間,學生可以自由安排時間、進度,有不懂的記錄下來,等到線下課堂上課時,教師可提問來檢查學生線上自學理論知識的效果,并對學生有疑問的方面進行針對性解答。在鞏固學生理論知識、獲得學生學習反饋之后,教師再開展運動技能教學,便能有效把握教學進度,突出學生個性化學習,豐富學生體育知識儲備,使體育教學效果事半功倍[5]。
運動技能教學一直是大學體育課程的中心,實踐性很強。但是也存在“教”和“學”反饋不足、未聯系學生實際情況等問題。對此,運用“線下為主,線上為輔”的混合式課程教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將學生分為體育優秀生、中等生和學困生三個層級。以線上平臺為輔助,高效兼顧這三個層級學生教學。對于體育優秀生,教師在上課時可以提出更高的教學要求,布置難度較大的知識技能任務,學生課后在線上平臺的輔助下完成,從而拓展課上學習知識內容,保持更濃厚的體育學習興趣。對于體育中等生,因為其無法很快掌握運動技能和把握動作細節,所以教師主要給其布置課后線上觀看體育動作分解視頻的任務,幫助其鞏固所學知識。或者,教師也可在課前指導其預習,額外布置任務,讓學生學習后提出問題,由教師解答,如此在正式上課時,其就能更快跟上教學節奏。對于體育學困生,因為其上課明顯跟不上步伐,完成體育運動對其來說很困難,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給予其更多的關注和指導,并為其布置針對性的循序漸進式線上學習任務。學困生要反復觀看運動動作分解視頻,把握動作細節、要領,課外多練習,教師定期考察,如此方能逐漸跟上其他同學的步伐[6]。
就大學體育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來說,過程性評價為有效反饋的重要環節,依靠運動實踐教學和線上學習雙向途徑來進行評價操作,既能夠讓學生及時明確自身運動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又能及時對自我學習的進度進行調整,提高體育學習積極性。同時,通過過程性評價,教師還能不斷獲得教學反饋,全面了解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從而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雙向交流,讓體育教學效果達到最優。
互聯網時代下,大學體育課程教學需要積極尋求創新變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應當立足大學體育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通過多種途徑來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的構建,從而提升大學生身體素質,養成其終身體育鍛煉意識,提升體育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