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錚 左海燕
(1.陜西省渭南技工學校;2.渭南師范學院 陜西渭南 714000)
強化公共體育服務建設有助于保障廣大社會群體的體育權益,但在我國城鄉經濟發展差異的影響下,農村地區公共體育服務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多方面的阻礙,致使群眾體育在城鎮和經濟發達地區的發展態勢存在明顯差距。為解決農村老年人公共體育服務供需中存在的問題,可從農村基層政府、老年人群體、社會體育組織3個方面著手,不斷優化與完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需策略,在拉動農村體育產業經濟增長的同時縮短城鄉發展之間的差距。
當前,農村老年人公共體育服務相關的政策法規宣傳不到位,對偏遠地區的村委和農民群體進行調研可知,其尚未接受過相關法律法規的指導,大多基層政府只是被動地完成上級領導下達的任務,并未積極履行自身承擔的職責與使命,在社會責任意識方面也有所欠缺[1-3]。與此同時,當地農民群眾對自身享有的權利也存在錯誤認知,尚不具備表達自身實際訴求的意識,在需求表達機制的建設方面有待完善,致使供需信息存在明顯差異,政府部門無法精準滿足社會公眾的實際需求,長此以往可能會引起社會公眾對政府的不認可,甚至對農村基層政府失去信任。此外,政策法規落實不到位還可能加大政府上下級部門、政府與農民群眾之間的內耗,不利于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效率的提高。
在信息時代蓬勃發展的背景下,盡管全民健身理念的發展與普及愈發深遠,在農村區域中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當前并未制訂科學有效的體育健身方案,老年人在參加體育鍛煉時還伴隨著一定的安全風險,并且農村體育健身教育的宣傳工作也未落實到位。大部分偏遠農村尚未舉辦過體育知識講座,而臨近城市區域的農村處于公共體育服務范疇,信息流傳較為廣泛,該區域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滿意度明顯高于農村老年人的滿意度。與此同時,不同鍛煉頻率目標人群的滿意度也存在明顯差別,從未參加過體育運動的農村老年人滿意度最低,這意味著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與信息接收情況存在明顯關聯[4,5]。已養成體育運動習慣的目標人群對信息的需求更高,但現有體育信息咨詢服務已無法滿足新時代的發展需要,致使目標人群的運動頻率升高而滿意度下降。
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為促進農村公共體育發展的核心力量,其在調動農村老年人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宣傳科學健身理論、協調群眾體育組織和管理工作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盡管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量有所增長,但其大多集中于城鎮區域,偏遠農村地區的人們未接受過專門的指導服務[6]。健康指導服務有助于補充和完善信息服務,在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下具有良好的同質性特點,因此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科學有效的健康指導服務離不開社會體育指導員,并且農村指導服務會直接影響農村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7]。隨著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的增長,農村老年人對體育運動的需求顯著增加。因此,當下為農村老年人提供體育健身指導服務的首要前提是要注重偏遠農村的服務,培養專門服務農村老年人群體的社會體育指導員[8]。
公共體育服務產品主要包括場地、器材設施等物質性產品及信息咨詢和健身指導等非物質性服務。在開展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工作時,必須基于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不斷完善場地設施建設,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體育扶貧治理工作,為農民創造良好的體育鍛煉活動場所。但這項工作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并未取得明顯成效,究其原因在于農村老年人對體育運動的認知仍停留在表面層次,使其無法獲得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實際上,非物質性服務有助于引導農村老年人群體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和價值觀,還能基于宏觀角度科學調控整個公共體育服務供給過程,為現代社會發展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因此在治理農村公共體育工作時,不應僅局限于場地設施等硬條件的建設,還需要將重心轉移到非物質性服務的軟實力建設上。在實踐過程中,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強化農村公共體育非物質性服務的供給。首先,引導農村老年人充分認識到增強體質健康、預防老年慢性病的重要性,加強其對科學體育觀的正確認知,激發其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熱情,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培養農村老年人形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其次,為農村老年人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健身指導服務,將農村現有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培養針對農村老年群體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提高整個健康指導服務的規范性,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將體育鍛煉滲透到農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最后,不斷優化組織與管理服務職能,為農村老年人帶來全新的體育鍛煉體驗,同時在農村老年群體中挑選骨干,要求具備良好的協調管理能力,利用自身職能引導農村老年人積極參加體育活動。
基于現代治理理論,政府對社會提供服務時,應積極與社會公眾構建良好的互動協作關系,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進行有機結合,促進農村體育治理的多元化發展,打造以政府為主導,企業與社會組織協同發展的綜合性治理模式,充分發揮各主體在鄉村體育治理工作中的最大化作用。其中,社會體育組織指以公益體育、強身健體、促進體育事業發展為核心的非營利性體育組織,本質上具有較強的非盈利性、自愿性及自制性特點,可將各要素進行有效整合,使不同部門與成員之間保持友好的協作關系,為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建設的長遠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方面的支持。與此同時,各地政府部門還可以積極組建針對農村老年人群體的社會體育組織和社團活動,鼓勵農村老年人結合自身興趣喜好自由選擇社團,依托于組織化模式充分了解老年人群體的實際訴求,以此為基礎掌控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平衡關系,促使政府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服務。在實踐過程中,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加大政府對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監督力度。第一,為體育社團建設提供資金方面的保障,提高社會公眾自覺參加體育社團活動的積極性。第二,定期組織現有農村老年人群體參加社團教育活動,培養具備團隊合作意識的高素質骨干成員,引導其更深層次地了解社會組織的性質、職能,有效提高社團成員的組織管理能力和溝通能力。
在現代社會文化發展進程中,為實現城鄉協同發展戰略目標,必須將城鄉公共產品供給差異控制在最小范圍內。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水平仍有待提升,在農村市場研發力度不足的影響下社會給予的財力和物力支持有限,致使政府成為唯一的供給主體。在分析農民的實際訴求時,需要重新梳理五級委托代理關系,結合供需信息的不對稱性,在供給決策機制的指導下及時改變傳統固定性思維。與此同時,不同區域農民群體的需求不同,時常伴隨著供非所需、供非所愿及供給效率低下等問題。在新公共服務理念下,主張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旨在突出強調公民權利的主體性,以公民需求為導向落實治理工作,側重于提高民主治理與公民參與的協調性與整體性。大多數農村地區只注重形式化的公共體育建設、盲目跟風,導致農村公共體育治理工作流于形式。針對于此,當地政府必須將農民的體育需求作為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工作的側重點,引導鄉村基層政府明確自身職責與使命,要求其正確看待自身在供給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從傳統以政績為核心的發展模式轉變為以農民群眾實際需求為主的發展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完善的農民需求表達機制,從思想層面強化農民群體的主體意識,鼓勵其積極表達自身看法和見解,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雙向溝通交流機制。
強化農村老年人公共體育服務供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不但能加快城鎮化發展進程,還能為我國全民健身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良好的保障,真正意義上推動健康體育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反思與優化農村老年人公共體育服務供需策略時,應向農村老年人提供非物質性公共體育服務,促進農村體育治理的多元化建設,構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雙向溝通交流機制,為我國農村老年人創造良好的體育運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