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偉
(廣州體育學院研究生院 廣東廣州 510640)
在我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外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體育消費需求,使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新增長極。體育場館作為體育服務的供給載體,我國的體育場館運營效益較差,對其運營管理模式進行研究,使其運營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意義。近些年,國家發布了很多關于體育場館的政策文件,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國辦發〔2020〕36號)。在這些文件中提到對公共體育場館進行改造功能和改革機制,深化場館運營管理改革[1,2],這體現了國家對提高大型體育場館的運營管理效益非常重視,民營化經營管理模式是新方向[3],在場館建設規劃期要考慮商業配套[4]。通過在中國體育場館協會及其他網站收集國內外體育場館運營管理相關文件,分析我國和發達國家的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模式,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探索出符合我國大型體育場館的運營管理模式意義重大。
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是國際性的難題[5],其體制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如國家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體育管理體制等。在國外體育場館管理體制發展的初期,大多數體育場館直接由政府進行經營管理或者實行誰建設誰經營的體制,社會專業的運營管理團隊很難參與到體育場館的運營管理中。為了提高場館的運營管理效益,大型體育場館的運營管理開始呈現出多元化。政府逐步扮演監管的角色,開始出現委托運營、服務外包、體育場館的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等經營管理制度。一些國家要求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權向社會實行強制招標,吸引專業運營管理團隊加入,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場館的使用效率。
國外主要的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模式是委托經營、非核心服務外包、內部管理模式、委托管理、基金會管理模式、行政機關直轄經營、委托公營單位、委托體育協會等,這些經營管理模式受到各自國家的經濟、社會大環境及國家管理體制的影響而各不相同。
委托經營表現為受托方根據委托合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承擔員工聘任、場地保養、水電能源消耗、稅費繳納等運營成本。非核心服務外包運營模式是通過把非體育核心服務外包給專業的公司進行管理,如場地綠化、保潔、安保等,從而達到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提高專業化水平的目的。內部管理模式是通過強制競標制度在政府內部的業務部門進行公開競標,競標成功的具有該體育場館的運營管理權。委托管理是政府通過招標的形式在社會上公開招標,競標成功的組織或個人獲得經營管理權,并且由政府支付一部分管理費,補貼場館運營的虧損。基金會管理模式是通過成立基金會,運用基金會的慈善性質募集資金,通過資金輸出組建專業團隊或組織對場館運營管理。委托公營單位、委托體育協會經營管理模式具有共同的特點,都是通過委托的形式,讓有資源專業的團隊對體育場館進行運營管理。
由此可見,委托經營是體育場館運營管理的趨勢,通過委托經營的模式實現體育場館專業化運營管理,提高場館的資源利用效益,創造出更多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體育場館作為體育公共服務的供給載體,在滿足社會對體育服務的需求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國外的體育場館中,不同規模的體育場館提供的公共服務具有很大的差異,大型體育場館主要是通過舉辦高水平職業體育賽事和大型演藝活動為居民提供觀賞性公共服務及其他配套服務,用以滿足居民對高水平賽事、演藝活動的觀賞需求。在沒有賽事或演藝活動時,大型體育場館只對外提供配套服務,如餐飲、住宿和休閑娛樂等服務,基本不對外提供全民健身服務。國外通過社區體育中心提供參與性的全民健身服務,是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全民健身運動會的主要載體。各俱樂部通過社區體育中心為居民提供體育運動專業知識的咨詢,注重社區體育服務的供給[9],提供有償的各類體育運動培訓指導服務,同時社區體育中心也是國民體質監測的基地。
在國外,許多非營利組織和慈善機構為體育公共服務的供給提供幫助,這些組織和機構在積極參與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同時,也經常捐贈資金保障社區體育的發展。在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中,志愿者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大型體育場館舉行的各種賽事、演藝活動中的工作人員大部分由志愿者擔任,志愿者滲透到基層、中層和高層工作人員中。在社區體育中心,志愿者在體育場館管理、運動指導、咨詢和運動康復等方面同樣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運營管理過程中降低了人力成本的支出。
此外,國外很多大型體育場館在運營管理中為了保證穩定的客源實行會員制,甚至有些場館只對會員開放。在社區體育中心,會員制是最普遍的運營管理方式,針對會員的需求,為會員提供針對性高質量、內容豐富的專屬服務。
國外大型體育場館運營靈活運用了財政手段[6],收入來源多樣化,包括租賃、無形資產開發、票務、紀念品出售、舉辦大型活動等收入。其中,租賃收入是國外體育場館運營中基本的收入來源,具體包括體育場地、商鋪、設備等,除了收取租賃費用外,場館運營管理者還對舉辦體育賽事或演藝活動方收取門票、收入分成。重視經濟效益的開發[10],無形資產的開發是國外體育場館運營管理的重要收入來源,無形資產開發的具體內容有場館廣告牌的設置、體育場館的冠名權[8]、特許經營權、專有技術、商譽等,在國外,無形資產的收入可以有效地減輕場館日常維護、建設的資金壓力。大型體育場館的核心業務是舉辦各種級別的大型體育賽事、演藝活動或會議會展,提高場館的利用效率,拓寬體育場館的收入渠道。除了舉辦大型活動創收外,體育場館通過完善配套設施為居民提供服務,在賽事活動期間或非賽事活動期間為居民提供酒店、餐飲、停車、購物等配套服務,擴大場館的收入渠道,吸引更多人群。運用場館連鎖經營,降低運營成本,形成標準化運營品牌,提高品牌競爭力,實現運營管理團隊輸出,增強創收能力。
國外體育場館的支出形式主要有2種,即運營支出和非運營支出。運營支出指工作人員薪酬、能源費用、差旅費等,運營方通過大量招募志愿者的形式減少人力成本的支出;非運營支出包括貸款利息等財務性支出。
我國的體育場館大多由政府投資興建,屬于社會公共體育服務設施,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地區,服務功能供給不同[11]。很多大型體育場館在建設之初是為了舉辦大型體育賽事,在功能設置上沒有考慮到賽后場館的利用,場館功能較為單一,加上事業單位的形式對場館進行經營管理,缺乏專業的運營管理團隊,場館的營收能力較低,加上大型體育場館設備的能耗和維護成本高,需要政府長期投入資金才能維持生存。
我國主要的大型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模式有事業單位管理模式、服務外包模式、合作經營、股份制經營、BOT或ROT經營管理模式、承包或委托運營管理等模式。我國最早采用的是事業單位自主經營模式,該模式分為全額撥款管理、差額撥款管理、自收自支3種,根據場館所在地的不同實行不同的經營管理模式。為了保留體育場館的事業單位性質,實行企事業并軌經營管理模式,既使得性質不變,又可以通過專業的經營管理團隊提高場館的運營效益。委托經營管理模式是政府投資建設場館后不再組建事業單位,而是把場館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經營權直接對社會招標,吸引專業運營管理團隊,滿足居民逐步提升的基本需求、拓展需求、引致需求[7]。
綜上所述,我國體育場館管理模式正在逐漸地從事業單位管理模式向由社會專業團隊運營管理模式跨越,大量政策文件鼓勵社會專業團隊加入到大型體育場館的運營管理中,“兩改”工程的推進對高效利用我國場館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體育管理體制和歷史發展的因素,使得我國體育場館運營管理存在許多問題。第一,公共體育場館的產品性質和發展定位不清晰,我國體育場館的主要性質是非經營性資產,不清楚體育場館服務屬于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過度注重社會效益的產出或經濟效益的產出都是對體育場館本質屬性認識的偏差,只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協調,才能實現場館利益相關者的共同發展[12]。第二,體育場館的財稅政策落實不足,場館賦稅過重對體育場館的運營資金壓力過大;財政的資金補助不足,能源費用按商用標準收取,大大增加了場館的支出。第三,大型體育場館功能單一、場館維修成本高。早期建設的大型體育場館主要是為了滿足賽事舉辦的需求,其注重外觀的設計,功能比較單一,難以滿足多功能供給需求,后期維護成本高。第四,傳統的事業體制經營模式需要改革,傳統的經營管理主要靠國家財政補助,運營上為避免責任,除完成體育行政部門下達的任務外,基本不對開放。
近年來,國家發布了很多關于體育場館“改造功能,改革機制”的政策文件,從中可以看出我國機制改革的方向。第一,在滿足公益服務的前提下不排斥經營,建設體育場館的主要目的是為居民提供公共體育服務,與此同時,適當開展經營性活動可以創造就業機會,拓寬場館的收入結構,降低場館運營維護的資金輸出壓力。第二,拓寬公共服務內涵,創新場館經營管理模式。根據不同規模的場館,提供不同形式的公共體育服務,如大型體育場館提供賽事活動的觀賞性服務及相關配套服務;全民健身中心、社區體育中心向居民提供參與型的全民健身服務。第三,提升場館自身經營能力,減少運營管理成本。第四,創新運營管理模式,打造場館價值鏈,綜合場館的資源,在開發體育核心功能的同時,拓展與其他產業如文化、娛樂、休閑、演藝等的合作,拓展產業鏈條。第五,鼓勵社會專業力量參與管理,在保證場館公益性的同時,提高經濟效益,建立反饋機制了解居民需求[13]。
國內外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模式均受到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體育管理制度的影響。在運營管理模式上,表現出由政府負責運營管理向委托社會力量專業化管理的逐步轉變,運營收入結構趨向多元化,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降低運營成本的支出,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由管理者逐漸向監管者轉變。在體育公共服務上,由最初單一的體育服務功能供給逐步轉變為多元化服務功能供給,體育配套服務功能、體育延伸功能等不斷實現。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體育場館能夠實現智慧服務功能的供給,如智慧停車、智慧觀賽、智慧賽事互動、智慧管理、智慧導航等。
總而言之,縱觀國內外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模式,委托社會專業團隊進行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是未來的大方向,國內傳統的事業單位型體育場館管理模式將逐漸被取代。資源獲取是體育場館運營管理的重要內容,未來更有可能實現體育場館的智慧化管理或體育場館作為資源實現平臺,通過項目合作的形式進行運營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