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辰峰 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學
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教師不僅僅重視學生智育,還應該提升對德育教育和體育教育的重視程度,引導并激發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和團體活動中來,突破傳統教學舊模式,彰顯學生學習主動性,注重互動實踐,提升體驗式教學的應用效果。但是在實際授課過程中仍然有部分學生難以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課堂參與度低,學習主動性差。因此筆者認為體育教師應該創新工作方法,將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為其主動參與體育活動創造契機。
當前初中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授課形式更新慢,授課內容較為單一,過于注重“體育”科目的整體教學目標,而難以充分挖掘每一類體育項目的重要作用。比如在籃球教學中,部分教師只是將籃球的考試要點和注意事項作為重點講解內容,對于學生而言,這樣的學習就帶有一定的“功利”性質,學生為了獲得學分(成績),為了獲得理想的中考成績才開始進行“被動式”的體育學習,在活動參與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因此教學成效難以凸顯,教學效果并不好,學生參與感“兩極分化”嚴重,部分男生極其喜歡體育科目,而部分女生極其排斥體育課程。
從學生層面來講,體育課堂的參與率并不高,甚至出現一些“體育特困生”“體育差生”[1]。一般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參與性意識不強,體育活動參與率低,尤其是團體性活動、課外活動和技能性項目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差。2.體育價值觀過于片面。雖然在新課改制度下體育科目的地位上升,在中考中的占比增加,但是與“主要科目”相比,權重較低,對總成績的影響不大,尤其是偏遠地區,對體育、美術等“非重點學科”的重視程度不夠,因此學生難以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體育參與感低。
從外在因素上講,學生體育活動的參與感不強,根本原因在于:1.教學方法不夠新穎。教學目標制定不合理,師生之間溝通協調能力低,教學理念亟須改進。2.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興趣不契合,學生難以體會到體育運動的快樂,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覺得枯燥,學習主動性差。3.教學評價不當。難以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來衡量“教”與“學”的質量,不能有效融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之間的關系。4.基礎設施問題。教學場地、教學器材、教學資源難以得到充分利用,尤其是多媒體設備,應用率低,不能有效發揮“教學輔助”作用,學習興趣不足。
從內在因素上講,學生課堂參與率過低,主要原因為以下幾個方面。1.自信心不強。尤其是一些體育特困生,存在自卑心理,缺乏自信,擔心在體育活動參與中受到其他同學嘲笑,體格瘦小、肥胖學生在技巧性項目的參與感不強,甚至存在回避、躲避態度,徹底變為體育課程的“旁觀者”。2.意識不強。部門女同學對于運動量大的項目參與率低,過于擔心劇烈的體育活動會加重身體負荷,怕累、怕生病。3.性格原因。部分學生喜歡獨來獨往,不愿意、不習慣參與團體活動,甚至具有抵制心理,行為自由散漫,參與率降低。4.愛好差異。不同學生的體育愛好各不相同,感興趣的體育項目多種多樣,因此在日常體育教學活動中的針對不喜歡的活動,參與率明顯下降,項目練習時間縮短,容易引發體育項目“偏科”現象。
筆者認為,初中體育教師要想提升學生主動參與度,必須以激發內生動力為根本方向,以學生為中心,突破傳統教學模式。依據學生的愛好、心理特征、興趣偏好為依據展開教學,理解學生學習需求,提供給學生多種項目參考,在必要時應該換位思考,體會學生心理“糾結點”,為學生提供更加適合的方案。部分學生以為個性問題和心理問題不愿意主動參與體育活動,可以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先讓學生參加較為容易的體育項目。比如學生“不合群”,不愛與人溝通,在班級中缺少關系要好的伙伴,因此不愛參加團體活動,這時教師可以通過“集體跳大繩”項目,該項目不需要學生“兩兩組合”“兩兩配對”,只需要投入“跳繩大軍”即可完成活動。在自由選擇背景下,積極引導學生參與,避免了該名學生“無人選擇”的尷尬局面,激發其活動參與的內生動力,彰顯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意愿。
游戲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占據著重要地位[2]。游戲教學法就是指通過以游戲的形式來開展教學活動,將“游戲”與“教學”巧妙結合,營造出輕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無聲無息中完成學習任務,提升學習興趣,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充分發揮游 戲的參與性和趣味性,又能體現出教育的功能性。因此筆者認為初中體育教師應該將體育游戲運用到教學的準備階段和實踐階段。在準備階段,游戲法主要體現在熱身運動中,通過多樣化的熱身小游戲,代替傳統教學方式中的慢跑,提升活動趣味性的同時,有效提升肌肉靈活度。也可以將游戲活動與體操編排相結合,選擇與本節課體育項目內容相符合的游戲類型,避免準備活動的單一性。在正式授課過程中,可以將體育項目基本技能學習與游戲法相結合,比如在籃球學習中,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接球”“傳球”“運球”“帶球過人”等訓練,有效避免傳統教學方式中的“演示”“口頭傳授”,創新授課形式和內容,激發學生參與,提升體育課堂參與率。
分層教學法就是指根據學生的具體特征和情況,采用合理的形式和標準,將學生分為幾個層次,采用不同的授課形式,因材施教,更加符合學生發展規律,有效規避了傳統教學方法中的“只重教學效益”,“不看學生差異”的弊端,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將分層教學法應用到初中體育課堂中[3]。以800m田徑測試為例,根據學生成績和身體素質,以“10”為單位進行差異化教學,即1—10名的學生分為A組,11—20名的學社分為B組,21—30名的學生分為C組,31—40名的學生分為D組,以此類推。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生基礎,采用ABCD四種教學模式,其中D組學生以基礎性訓練為主,通過慢跑提升學生的心臟承受能力、身體負荷能力;對C組學生加大進行常規性訓練,規定每日、每課時的訓練時間和訓練強度;對于B類學生可以適當進行技巧性訓練,逐漸加大訓練強度;對于A組學生可以進行“拔高”訓練,讓其突破自我。通過分層教學法,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提升其學習動力,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從而發揮出更加穩定的狀態,并根據任務完成情況實施提升激勵評價,提升參與主動性。
除了必要的主課堂教育,筆者認為要想激發學生體育參與的主動性,還應該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重要性。在學校與社會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個體與集體之間形成合力,在健康教育強度的同時,為體育教學活動通過參照價值,為今后的教學形式和內容提供方向和思路。積極舉辦多樣化的比賽,比如“校園籃球賽”“聯誼賽等”,打造陽光活動,通過校園外比賽可以彌補校內運動設施不足的弊端,為學生提供體育活動參與機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體氣氛。
綜上所述,當前初中體育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現實性問題,比如學生體育活動的參與感不強,教師的授課形式更新慢,授課內容較為單一等。因此筆者認為初中體育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中心,體現人文關懷,激發內生動力,采用游戲教學法,開展趣味活動,利用分層教學法,強化激勵評價,將“講”“練”“賽”相結合,樹立終身體育思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