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升 鄭州科技學院
2020年1月國家發布了《2020中國大學生健康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大學生對健康期望值較高,整體健康狀況良好,生活方式有待改善。86%的人說他們有健康問題,比如皮膚狀況差、情緒低落、睡眠不足等問題,77%的大學生表示,復雜的社交和沉迷電子設備是導致睡眠質量下降的重要原因,67%的學生也說他們需要采取一些行動,用來改善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64%的學生也認為良好的生活習慣要從小事做起,自覺主動地保持健康。這些數據表明,大學生不規律的工作和休息帶來了健康問題,健康問題已經成為健康校園建設的一大障礙。在醫學和科學健身均能對人類健康有促進作用的共識上,充分發揮體醫融合的協同作用,促進體醫融合的體育處方對大學生身體機能和健康水平、運動負荷、運動頻率和運動量的良性影響,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和免疫力,關系到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可持續發展。基于體育與醫學相結合的高校體育教學,既能滿足學生的健身原理的知識需求,又能引導他們掌握各項運動技能的原理。
從理論上講,體育和醫學與個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關。體育課程中的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等均是與醫學相關的課程,而醫學有關的課程很多也與體育知識密切相關。因此,體育教學與醫學的機理具有統一性,表現在基礎理論知識和最終目的的一致性,二者之間存在的基本知識和最終目的的一致性,這些都為高校的體育教學改革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在教學目標上,體育與醫學的最終目標是統一的,體育的目標是增強體質和增進健康,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身心狀態,逐步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意識和體育習慣,從而提升生活品質。而醫學教學還旨在提高學生的專業學習技能,以減輕痛苦和保持健康,促進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從這個意義上說,體育教育和醫學在促進人的身心健康上具有最終目標的一致。
開展體醫融合教育,在增強學生體質,提高自身免疫力上預防比治療更重要。通過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體育教學可以幫助人們實現科學鍛煉,增強體質,提高身體機能,減少傷害的發生。這個過程是“預防為主”。同樣,在我國長期的體育教學和實踐中,“預防重于治療”的基本原則也應運而生。預防疾病的成本和對病人身體的損害遠遠低于治療疾病的成本。因此,疾病預防是體醫融合教學的基本原則。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綜合人才。體育教育和醫學教育都要注重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同時要把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與校園陽光體育相結合。在體醫融合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具備科學鍛煉能力,促進體育人才對健康的深刻理解。
人們對于體育運動對于人的身體健康百益無害的觀念已經形成,但對于體育運動如何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卻有著諸多不解,在運動與醫學相結合的背景下,高校體育以體育鍛煉補充醫療,促進和改善人體機能。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幫助學生預防損傷,有效縮短患病學生的康復時間,從而加快學生的康復速度,還能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素質。綜合素質,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的需要。
在理論教學中,體育教師可以從意識上引導學生,增加對“體醫融合”模式形成溯源理解,豐富和豐富學生的體育和醫學知識,達到科學鍛煉的目的。“體醫融合”符合體育教學改革的趨向。在選擇教學內容上,應積極開展與體育密切相關的課程,為體育專業更好的學習打下良好的積淀。不斷提高其參與的積極性。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高度重視運動處方、運動損傷預防等課程的開發,適當穿插一些健康課程,如健美操等,引導學生進行專項的練習,成為綜合技能型人才。同時,不斷地加強體育實踐,在實踐教學活動中不斷地增加學生的基礎知識的運用和實踐知識的儲備,開拓學生視野,達到創新教學的目的。因此,教師應主動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增加“體醫融合”相關活動開展,引導學生掌握基于醫學視角的科 學鍛煉方法,樹立、預防為主、治體結合的意識,為全民健康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在教學組織形式上,可以通過根植體醫融合的教學理念,結合體育教學內容和最終目標,對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進行合理的組織和安排。要結合國家下發的《綱要》有關規定,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了解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性格愛好,對學生的身心特點進行深入分析,開展體育公開課。因此,高校要不斷的進行教學過程、模式的優化和創新,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趨勢。此外,以“體醫融合”為視角,注重體育教學與醫學專業教學的融合,另外,在教學中,要將體育保健、體育康復等相關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從醫學上杜絕運動中的運動損傷,形成新的教學組織形式。
在體育教學評價體系中考核評價方式是對體育教學進行客觀評價的重要手段,它對整個體育教學的教學目標是否達到有著至關重要的評判,在高校體育考核評價過程中,應靈活運用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總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靈活運用學生自我評價、互評、教師評價等不同評價方式。在評價內容方面,應包括學生對運動技能、運動知識的掌握和“體醫結合”的應用,以保證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及科學性。
在實施“體醫融合”模式的過程中,師資隊伍也是一項重要的基本內容。首先,基于“體醫融合”角度,體育教師必須具備“體醫融合”的思想觀念,才能有針對性的開展體醫融合相關活動。同時,學校要進一步完善教師學歷、職業技能及職稱結構,定期開展專家專題講座等,提高體育教師的職業素養和技術水平,實現體育知識與醫學理論的有效融合,從而滿足“體醫融合”教學模式的實際需要,進而完善體育教師隊伍建設。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高校的體育教學也在不斷的發展和改革中,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融合一定是未來發展的必然。開展體育與醫學相結合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將學生的身心健康作為體育教學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通過教師隊伍的提升,加強教師的責任感,增強教師的體醫融合意識,幫助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教學生設計適合自己的健身動作,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加強體醫融合的基礎理念挖掘,完善體醫融合體系的構建,提高體育教學改革中的體醫融合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