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羅娜 熊海州 畢冠
(海口經濟學院 海南海口 571127)
所謂體育特色小鎮,其主要的特點是“體育產業+主題旅游”,突出運動休閑的內容,集旅游度假功能、運動休閑功能、體育賽事功能、教育培訓功能及文化展示功能等于一體,既可以支持體育賽事的舉辦,同時還能為群眾健身活動帶來重要的平臺。海南島是聞名遐邇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國家對海南島的建設非常重視,要將其打造成全球頂級的休閑度假島。黎族是國內重要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海南島少數民族中人數最多的,僅在海南島就有130萬黎族人,在不斷的發展中,產生了與眾不同的黎族文化,對此進行深層次的開發,讓該文化煥發光輝,可以讓當地的文化底蘊充分凸顯出來。通過對黎族民俗體育文化進行探究可以看到,其有著悠久的歷史,大量的體育項目中不但有競技的成分,同時還有一定的娛樂性,比較常見的項目包括射擊、打陀螺、頂牛、托物競渡、登山“搶姑娘”等。除了上述提及的項目,還有打柴舞、打鹿舞等,當地的民俗體育項目超過了50項。正是有了大量的體育人文資源,才能使當地更好地進行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可以讓當地走上產業化發展的道路。該文根據海南的特色,充分探索黎族體育特色小鎮發展的相關內容,并且給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有效推動當地體育特色小鎮的進一步完善。
《海南省建設國際旅游消費中心的實施方案》中提出擴大體育旅游消費,打造體育運動休閑度假小鎮。通過對海南政府出臺的相關文件進行了解可以看到,在海南省的規劃中,到2025年,當地會重點打造8個游艇小鎮,其各自都有非常鮮明的特色,同時彼此還能進行合作。推進當地游艇設計、制造、維修及游艇旅游業發育發展,實現游艇制造業300%以上的增長,推動游艇旅游收入不斷增加,達到旅游總額的10%以上。之后游艇產業會在海南省發揮重要的作用,并且有更大的提升,游艇小鎮同樣會變得更多。
針對當前的發展形勢,海南省針對性地開展了“美麗海南百千工程”,力爭到2020年要建成1000個生態鄉村,打造100個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旅游、互聯網、漁業、黎族苗族文化、物流、工商貿易等類型的特色產業小鎮。此外,還有發展賽馬運動的消息,賽馬小鎮備受關注。
海南省位于我國最南端,是我國第二大島,旅游資源豐富,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通過《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指導意見》,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對于海南來說,未來要發展成為國際旅游消費中心。此外,據初步統計,2019年海南共開展競技體育賽事61個,其中國際性賽事6個、承辦全國性賽事18個、舉辦全省性體育賽事37個,這為體育小鎮的發展帶來動力。當前,全球經濟水平已經到了比較高的層次,群眾的生活同樣有了巨大的變化,海南作為重要的國際旅游島,對國內外群眾有著極大的吸引力[1]。在發展當地旅游業的過程中,將進一步開發黎族文化的魅力,將其不斷融入旅游文化之中,對于旅游業的發展有重要的幫助。一直以來,黎族服飾極具特色,制作手法特殊,飾紋也是極其華麗的[2]。黎族的舞蹈也是黎族文化的代表。黎族舞蹈來源比較廣泛,生產生活、宗教、自然崇拜中都可以汲取素材。依照具體的來源,通常可以將黎族舞蹈分為3種,即祭祀舞蹈、生活舞蹈、勞動舞蹈。除了舞蹈,歌謠也是黎族的特色。對于黎族人民來說,不管是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歡歌唱。織錦工藝同樣是黎族的瑰寶。對于海南來說,一定要充分聯系黎族文化內容,針對性地打造別具一格的旅游產品,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關注,進一步擴大市場。
鞏固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通過對民俗體育文化進行探究可以看到,其中存在比較顯著的傳承性,只要是具備具體的發展演變過程,便會體現與眾不同的規律,讓其可以長時間的流傳下去。進行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工作,其中存在顯著的政策導向性,是非常重要的項目,應有非常大的投入,并且還要進行大量的宣傳,這樣才能引起更多的關注。所以,通過體育特色小鎮這種形式,可以讓黎族民俗體育文化得到更好的保留、傳承,使其更好地流傳下去。
促進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一般來說,民俗體育文化保留到現在,并非只靠傳統保留辦法,還將其他形式的文化、技術納入其中,進行進一步創新。現階段,人們的生活與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在文化上也有了更多的要求。所以,要進行文化傳承,切不可僅局限于完整保留,還要讓其得到更大的發展。現階段,體育特色小鎮承擔起了這一責任,它向外界充分展示了黎族民俗體育文化,并且通過旅游的形式,進一步推動了當地民俗體育文化的良好成長。一方面,在體育特色小鎮中,形成了比較顯著的產業聚集效應,正是因為有核心產業的存在,才能讓大量的項目、人才被吸引至此,推動了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通過體育特色小鎮,可以充分向外界展示黎族文化,可以讓其得到外界的驗證,幫助其查漏補缺,起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作用[3]。
對于體育特色小鎮而言,要將其文化內涵體現出來,進一步促進品位的提升。而建設體育特色小鎮,就是為了讓地方體育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4]。在小鎮的規劃中,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是怎么才能讓其地方特色充分顯示出來。對于某一地區而言,民俗體育文化是重要的文化符號,可以以此作為重要的基礎,設計建設特色小鎮,一方面能夠讓其文化內涵更加多元化,體現當地群眾的體育精神;另一方面也不會因為將過多的形式堆砌到小鎮中,讓其沒有足夠的地方特色。如果僅從小鎮經濟效益的角度進行分析,只有推動旅游業的不斷成長,才能讓其得到更多的效益。通過趣味性、文化特征,可以讓更多的游客來此游玩,進一步推動當地經濟發展。黎族有“三月三”和“軍坡節”兩個重要的節日,正是有了黎族宗教、傳統藝術的存在,才讓這些節慶活動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還在另外一些產業的合作中,打造了更加知名的慶典活動,實現了文化傳承,進一步讓當地的文化為人熟知。建立專門的黎族民俗研究單位,同時,召集相關的學者,對其民俗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進一步保護、開發,讓其得到可持續發展。同時,還要在當地人民中,尋找民俗藝人,讓其待遇進一步增加,由此可以讓他們無后顧之憂,可以更加主動地參與到黎族民俗產品的設計開發中,讓黎族文化得到更大的推廣。
將黎族文化資源充分開發出來,并且開展進一步的創新,結合傳統、現代兩種文化,讓黎族文化旅游形象得到進一步提升,增強旅游品牌的價值,讓其受到更多的關注。現階段,充分開發黎族民俗體育文化,并且在建設特色小鎮的過程中,將其融入其中,可以充分展示他們的民俗體育文化,讓其從當地居民內部的交流與碰撞向外界拓展。進一步拓展文化展示渠道,一方面可以讓群眾更加認可當地的文化,另一方面能在文化認同感的展示期間,進一步進行證明,同時還能針對性地進行完善。
針對海南島黎族地區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的內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深入挖掘黎族文化旅游資源,由此讓體育特色小鎮實現更大的價值,有效推動旅游業獲得更大的發展,讓海南島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3.1.1 重視專業人才培養
民俗體育文化對每個地區都有重要的影響力,最重要的流傳形式是代代相傳,到今天,大量的民俗體育出現了無人傳承的危機。在民俗體育文化傳承中,最重要的還是人,需要進一步豐富傳承形式,通過記錄在案、言傳身教的辦法,讓其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政府部門要積極展開行動,積極引導這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推動體育特色小鎮發展,避免體育特色小鎮同質化、低水平建設,必須大力培養和發展體育經營復合型人才。一方面,要挖掘既懂體育運動,又具有商業經營頭腦的人才,充實體育特色小鎮發展隊伍。通過體育復合型人才挖掘體育文化,結合小鎮資源突出體育特色,堅持內容為主,創新服務體驗,進行差異化、高質量發展[5],并為體育特色小鎮營造良好的招商環境和旅游環境,吸引更多的游客來參加體育運動。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要重視人才培養,讓更多的體育經濟復合型人才有用武之地。在體育專業中,針對性地開展體育經營項目,讓其經營水平得到有效的加強。在經濟學中開設體育學方向課程,讓經濟人才熟悉體育運動內涵和規律,按體育規律辦事。我國要大力加強體育復合型人才實踐教學,讓其不斷提升經營能力,具備風險識別和規避技能,避免特色小鎮不當建設和資源浪費。
3.1.2 完善民俗體育特色小鎮軟硬件體育設施
現階段,國家在不斷推進全民健身活動,各地政府同樣對此非常重視,并且重點建設了很多公共體育設施,不過需要看到的是,此類基礎設施一般都是制式的,在全國各地都能看到,無法展示出地方特色,對此完全可以通過民俗體育進行改進,讓地方特色充分體現出來。要想順利地開展民俗體育活動,就要針對性地使用特定工具。因此,進行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想到開展活動的場所,同時還要為其配套各種服裝道具。一般來說,好的地段可以更好地宣傳推廣民俗體育活動,讓更多的游客近距離看到各種精彩紛呈的特色項目。設置相應的公共設施,既可以讓群眾獲得進行民俗體育活動的重要基礎,還能充分展示民俗體育文化的魅力。
3.1.3 促進跨界融合,完善組織機構建設,發展體育特色小鎮產業鏈
體育的跨界融合要將體育與旅游有機銜接,積極打造休閑體育和體育賽事,將體育融合到人們生活中。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很多地區普遍出現了比較浮躁的風氣,這讓很多社會關系變得更加復雜,很多活動只能通過相關的單位才能真正流傳下去。民俗體育同樣如此,因為網絡普及,大量的電子產品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讓群眾有了更多的選擇。傳統文化的趣味性很難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給人們帶來快樂。所以,在體育特色小鎮建設期間,要針對性地構建相應的民俗體育單位,這對推動民俗體育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一方面,構建民俗體育機構,可以更加規范地運作民俗體育文化,讓其不會因為外界因素受到影響,可以更加完整地保留其文化內涵。另一方面,還能進一步包裝民俗體育文化,開發更多的相關產品,讓民俗體育文化的魅力充分體現出來。同時,需要看到的是,要構建相應的組織機構,同樣需要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這樣才可以讓大量的單位參與其中,更好地進行保護與運作。體育的跨界融合和產業協同要大力引進體育創意經濟人才,通過產品創新豐富體育特色小鎮內涵[6],讓自身的優勢充分體現出來,讓小鎮得到良好的發展,進一步擴大規模,實現更多的價值。
3.2.1 融資模式
對于體育特色小鎮來說,要進行建設,勢必要有大量的投入,同時也需要較長的建設周期。而通常情況下,項目建設開始階段資產并不是很多。正是因為如此,要進行體育特色小鎮的開發,往往要進行大量的融資活動。主要有以下3種模式。
第一,采用PPP融資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通常是說,政府與機構聯合進行基礎設施的開發[7],根據相應的特許權協議,產生的伙伴式關系。對于體育特色小鎮來說,其同樣是公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門,因此,其開發、建設同樣要秉持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PPP模式才是體育特色小鎮發展的必然選擇,其原因如包括能夠有效緩解政府的投融資壓力;進一步減少小鎮建設風險;有效擴大社會資本的投資領域;有效緩解民營企業的壓力。
第二,采用股權投資基金模式。一般來說,在體育特色小鎮開發期間,不但會有上市公司參與其中,同時也有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公司,相應的股權投資基金也有各種不同的形式,通常包括天使基金、創投基金、并購基金等。其中,并購基金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它是發改委向郵儲銀行推出的長期債券,在建設特色小鎮期間,針對性地設置的專項建設基金,從根本上來說,應該是貼息貸款中的一種,可以為特色小鎮提供重要的資金來源[8]。
第三,采用貸款模式。對于很多企業來說,將自身的資產作擔保,從而獲得貸款,這樣的方式也是比較常見的。對于特色小鎮項目公司來說,要將項目放置到政府采購目錄中,就能通過政府采購融資的辦法,得到足夠的貸款,同時還能讓貸款期限進一步延長,讓項目的資金狀況更加良好,若具備了貸款審批“綠色通道”的條件,同樣可以更加迅速地得到貸款[9]。
要進行體育特色小鎮的開發,只通過政府投入顯然是不夠的,還要構建多元化投資機制,讓更多的社會組織參與其中,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在整個項目的建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為項目帶來足夠的資金,讓小鎮建設有足夠的資金提供支持,同時相關部門還應該對項目進行嚴格的監督,讓整個建設工作不會出現問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項目開發中,幫助相關的公司進行融資,對于其中存在資金需求的特色產業,與金融單位進行良好的交流,讓相關公司可以更好地推進建設工作,進一步促進產業發展[10]。
3.2.2 運營模式
現階段,國內體育特色小鎮中,通常采用以下運營模式。第一,政府主導型,強調政府的重要性,突出了在進行建設期間其的主導地位。由政府牽頭,創設國資企業,之后按照具體的產業開展招商工作。第二,市場主導型,這就需要政府進行整體規劃,開展產業定位,同時還要進一步做好基建工作,引進相關的公司進行運營。并且要進行科學的市場化運作,打造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條。第三,政府和市場合作型,即通過“特色小鎮+PPP”的辦法進行運作,通過政府、投資方、公司進行合作,共同做好開發[11]。
通過相關數據可以得知,海南特色小鎮的開發工作才剛剛開始,在開發與建設運營期間,有較多的問題及困境需要進一步處理,即市場主體定位不明確;資金不足;產業支撐、運營方面有很大欠缺;國有資本過多介入;人才缺口較大。要針對性地調整特色小鎮開發方向,確定科學的規劃,讓小鎮得到更好的發展,堅持市場化運作。要借助社會資本的力量,解決建設中的資金問題,并且通過市場機制進行有效的調節,讓更多的公司加入進來,在小鎮開發期間,充分體現相關公司的主體作用,讓其在整個開發過程中,全程參與各個階段的工作,既要杜絕政府包攬立項的情況,也不能讓小鎮建設變成單一的房產開發,而要進一步突出其中的文化內涵[12]。
海南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對黎族地區民俗體育文化具有傳承意義,黎族地區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播也為當地體育特色小鎮添色,二者的結合可以帶動海南省體育旅游產業和經濟的發展。融入黎族地區民俗文化應是建設海南體育特色小鎮的核心理念。體育特色小鎮有了文化底蘊作支撐,游客不僅能夠享受休閑娛樂,精神和心理上還能夠得到體驗與滿足。通過把黎族民俗體育文化元素介入到體育特色小鎮的規劃之中,再結合特色小鎮的建設與運行模式,使得海南體育小鎮彌漫濃厚的民族特色氛圍,繼而達到宣傳特色體育小鎮,傳承黎族民俗文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