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冬梅
(聊城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聊城 252000)
改革開放后,國家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國民經濟整體水平有所改善,在飲食方面也從原來的“能吃飽”變得越來越注重營養的均衡[1]。綜合近年來的中小學體質健康結果,發現我國中小學生的體質下降現象十分明顯,其中以肥胖率[2]和近視率的增長幅度最為顯著。為了盡快解決當前中小學生體質下降這一難題,使他們的身體素質水平得到提高,國家頒布了眾多的通知與文件并進行了新課改,大力倡導健康教育與終身體育,雖然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但依舊很難克服各種阻力的影響,改革與實施的成果也并不樂觀。體育教育工作者,應努力積極承擔體育教育工作的責任和義務[3],找出學校體育管理的不足之處,進一步深入探究影響中小學生體質的具體因素并進行歸納總結,結合學校體育管理的實際,合理提出切實有效的意見和建議。
綜合研究,我國對中小學學校體育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還有所欠缺,但通過進一步對比與分析,發現最近10年發布的相關文獻是前10年的4倍,這也說明了人們對中小學學校體育管理的重視度提高了,這得益于我國頒布的相關政策及新課程改革。由于新冠疫情的突襲也更讓國家意識到體育教育的重要性,要大力發展體育,普遍提高國民的身體素質水平。尤其針對中小學生,他們生機勃勃、斗志昂揚、充滿活力,且處在最好的年齡階段,身心都應十分健康,他們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更不應該普遍存在體質下降這一問題,因此這一問題的解決應刻不容緩。
由于科技的進步及網絡普及,中小學生沉迷于網絡而無法自拔。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很少外出或是與同伴交流,取而代之的是與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的形影不離。他們缺少足夠的戶外運動量,總是習慣呆在家中,電子游戲成為他們的必備娛樂活動與社交手段。一段時間后,中小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便會下降。對于體育課中活動量大的項目(如800m跑、引體向上等),中小學生很難堅持下來,跑不動、跳不高、上肢力量與腰腹力量薄弱的現象十分明顯,對體育課失去了興趣,不愛運動,甚至產生了抵觸情緒;同時,他們的靈敏、柔韌、力量、耐力、協調等身體素質較差,容易出現暈倒的狀況,中小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且令人擔憂。
大多數的中國傳統家庭,尤其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偏遠地區,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十分關注。在中國,農村居民的數量占大多數,他們除了在家務農,大部分時間都外出打工,導致大部分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在他們看來,學習是改變目前現狀的唯一出路,只有學習好,未來的前景才會一片光明。中國傳統式家庭會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他們成才,在大城市中立足。這在無形之中給中小學生施加了沉重的心理負擔,有的孩子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較低,甚至會出現厭學的心理傾向。除此之外,父母總是習慣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以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孩子,這樣不僅適得其反,還會打壓孩子的積極性,使他們變得更加自卑,久而久之孩子便會將自己封閉起來。應堅決抵制家長只重視學習不重視孩子體質健康的觀念,要讓家長意識到體育的重要性[4]。良好的身體素質是基礎,經常進行體育鍛煉,不僅能使身體更加健康,還會使人的性格變得開朗、樂觀,而且體育鍛煉帶來的益處遠不止這些。
當代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很重,不僅要完成學校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還要每天按時參加家長給自己報的特長班,有時甚至會熬夜完成家庭作業,嚴重導致睡眠不足。休息不充足,會導致學生在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渙散,學習不在狀態,甚至在課上打瞌睡。對于中小學生來說,體育課應是一門讓他們感覺身心放松、沒有負擔的一門課程,但學校經常會出現體育課被其他文化課所取代的現象。目前,由于新課改的提出[5],這一現象得到了明顯的緩解,師生也普遍認識到身體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體育課的教學內容大多數是為了應付中考的體育考試,缺乏趣味性會讓學生失去運動的熱情,不利于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因此,要先讓學校的領導與教師關注學生的體質健康,不盲目追求升學率。
對于父母來說,孩子是無比重要的,絕對不允許任何人傷害自己的孩子。正是基于父母這種沉甸甸的關愛及為了避免學校體育事故的發生,運動訓練內容僅設置為簡單的熱身活動,或是讓學生自由活動。但是,這種簡單的熱身活動,對身體素質和運動水平的提高影響不大。因此,中小學生要密切配合體育教師的教學,嚴格遵守課堂要求與紀律,認真做好準備活動,避免運動損傷,學生之間也不允許追逐打鬧,以免引發校園事故。
2.4.1 學生自身體質因素
由于每個學生的身體狀況都是不同的,因此體育教師要因材施教。要通過觀察,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對于運動技能掌握較好的學生,應給予他們更高的要求,使他們不盲目自大、過于驕傲;對于運動技能較差的學生,應給予耐心的講解與指導,使他們熟練地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建立他們的自信心。
2.4.2 學生性格因素
性格與體育運動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有的學生性格內向,自身動作不協調,或是被教師批評、被同學嘲笑等,都會打消其學習的積極性,時間消極情緒的累積,自身便會產生一種對體育運動的抵觸與厭煩情緒。有的學生性格外向,但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期間沒有認真聽取教師講述的動作要領,導致動作姿勢不標準,甚至動作變形。有的學生過于自卑,認為自己做不到,也不擅長,一味地回避與逃避運動訓練,最終導致運動技能掌握較差,甚至不能掌握該項最基礎的運動技能要領。體育教師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對這些學生進行相關的體育心理輔導,與此同時,對自己的要求也不可以松懈,還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與教學方法。
2.4.3 學生氣質類型
多血質型的學生,個人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興趣容易變換;黏液質型的學生,個人反應較慢,性格內向,少言寡語;膽汁質型的學生,性格浮躁,情緒變化無常;抑郁質型的學生,個人行為孤僻,性格慢吞吞。因此,體育教師進行教學時,還要讓學生之間互相合作與配合,使他們共同進步。
針對中小學生體質下降這一問題,國家制定了不少的相關政策,但執行力度并不強,有的只是喊口號,沒有實現真正的上行下效。而大多數學校的領導層對相關政策的實施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應付教育局的突擊檢查。相比于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來說,學校領導更重視學校的名譽與升學率。由于我國中小學校數量眾多,很難真正做到對每一所中小學校進行監管,這就需要學校領導加強對學校體育管理的重視,只有這樣,學生的體質健康才能得到最根本的保障。
體育運動損傷一直是學校和家長關心、關注的熱點話題,由于家長維權意識增強并就體育運動損傷追究學校的責任,使得體育教師只能安排簡單易學的體育教學與練習,避免中小學生在體育課中受到損傷[6]。而這并不能達到中小學生的身體素質訓練要求,長此以往,最終導致中小學生的體質下降與膽量變小,同時也為日后的體育訓練埋下了安全隱患。
有些體育教師因為新課改,在體育課中不教授學生運動技能與相關的理論知識,只是讓學生片面地獲得運動中的樂趣。還有些跨專業的體育教師,不具備專業的技能與學科素養,這本身就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一堂好的體育課,并非學生喜歡什么就教什么,而是根據學生的需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與技能,并將自身所學合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這樣的體育課才是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
校長是學校的管理者,對學校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在校教師與學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國家一直強調要實行素質教育,由此看來,只是單方面的學習文化知識是不夠的。校長要重視學校體育的教育與管理,認識到學校體育的重要性,并將這種意識傳遞給在校的師生。
學校的升學率固然重要,但更應遵守國家的規定與政策。要積極響應號召,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使學生全面均衡發展。而且在校教師都受過高等教育,更應該理解全面發展對學生的意義。教師職業被賦予了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教師的職責不僅是重“教書”,還要重“育人”。因此,對于國家的政策與規定,學校的執行力度要強,真正做到上行下效,只有這樣,學校體育才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首先,體育教師要保證體育課和體育活動的量,無論天氣好壞,都要按時上好每一節體育課,并定期組織體育活動,體育活動的體育負荷要適度。其次,上好每一節體育課,并制訂適合中小學生的訓練計劃。最后,使學生都能掌握基本的技能,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
中小學學生體質下降與學校體育管理有很大的關系。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需要讓整個社會認識到體育的必要性。這一過程既艱難又漫長,要努力堅持下去,需要加大學校體育監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