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瓊芳
(廣東省廣州市白云藝術中學 廣東 廣州 510000)
高中生有一定的閱讀和文學鑒賞能力。對整本書閱讀,當然不能只停留在情節,內容等淺層閱讀之上。從興趣到理趣,學生只有有章可循,對文本進行有效的研讀、推敲,整理,內化,方可走進作者的心靈,從而透徹地了解文本蘊含的情與理。葉圣陶先生曾說:“在閱讀一事本身,教師沒給一點幫助,就等于沒有指導?!盵1]整本書教學要求教師先深入研讀文本,在閱讀過程中關注學生閱讀進展,對其閱讀做出切實的點撥和引導,最終推進學生的有效閱讀。
在讀一部作品的時候,宏觀的主題探討與微觀的情感體驗要互為表里,彼此完善。閱讀教學中,老師首先要做到的是要激發學生閱讀一本新書的興趣。“激趣”的常用方法的有朗讀法、封面導入法、音像資料導入法、懸念導入法、閱讀推介會等等,已有很多專家和一線教師進行過很多的探討和實踐,在這里不再贅述。
如果只重“興趣”,一味放任學生“自由閱讀”將會使學生的閱讀流于表面而缺乏深度。因此,老師對學生的有效引導才能夠使學生走向深層次的閱讀。本人嘗試了“三層問題驅動教學法”運用于推進整本書的深度閱讀之中,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文本可比作大樹,第一層為“母題”,就是確立閱讀的范疇,分析與討論的方向,相當于“樹根”部分;第二層“話題”,通過文本的人物事件引導學生閱讀來理解母題的內涵,屬于“樹干”部分;第三層“問題”,它根植于每一個話題,設立若干以文本的某個章節入手的小問題,與大樹的“枝葉”相當。以三層問題為驅動,利用閱讀資源,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互相協作進行閱讀實踐,使整本書的閱讀有序進行,深入閱讀與研討提供不竭之動力。
首先,母題如書的靈魂。一整本書,可多方解讀,教師設定整本書共讀目標,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只能選取一到兩個主來深層閱讀,這就是第一步,確立母題。母題即范疇,它是分析與討論的方向,避免閱讀與討論的流于表面或是散漫。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中有一個涉及到全篇的關鍵詞,那就是“世界”,何為“世界”?對“世界”核心性理解會涉及到我們對整部小說中3個主要人物(少安、少平、蘭香)的進一步了解,他們都是有自我“世界”的人,他們都沒有對自己眼前的“現實”俯首稱臣,更沒有主動迎合獻媚,因此“世界”一詞就可做母題。沈從文的《邊城》是一個以湘西人民的生活為描寫對象的唯美與痛苦的世界,所以我們可以把母題設置為“美麗與哀愁”。同理,《蘇東坡傳》我們把母題設置為“天才與赤子之心”,這就確立了閱讀的重點跟中心任務。
《三國演義》也是如此,我把母題定位為“功名與道德”,為了讓學生更仔細、更深入地閱讀作品,繼續確立了第二層次:“話題”。引導學生來理解“功名與道德”的內涵:“群雄爭霸的小故事”、“劉備的性命與名節”等等?!哆叧恰分形覀冊O置了兩個角度的話題:“邊城”之美,從風景之美、民俗之美、人情之美等話題來鋪開;其二,“邊城”之悲,從愛情之悲、生命之悲、人性之悲的展開?!短K東坡傳》我們也可設置如下話題:曠達的蘇軾,柔情的蘇軾,才華橫溢的蘇軾,通過這些話題梳理文本的內涵。話題之下是問題,在每個話題下邊設立若干以文本的某個章節入手的問題,例如在“一群野心家”的話題下設計“曹操的成功哲學是什么?”“劉備為什么會有道德焦慮呢?”,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這些問題相當于毛細血管,可以深入到文本的最細部,從而實現文本的深度閱讀。又如《邊城》一文,我們在“人情之美”話題下設計以下問題:你慈我孝祖孫情、你仁我愛鄰里情、和諧美好風物情。在《蘇東坡傳》話題之一“曠達的蘇軾笑看榮辱得失”設置以下關鍵詞:在貶謫中調整心態,瑜伽、煉丹顯示對生命的善待,生命終了時的萬物相通等等;再如,在“才華橫溢的蘇軾”話題中可設置:
問題1:童年的蘇軾有哪些過人的天賦?與他的家庭環境有關嗎?
問題2:蘇軾在詩書畫等方面有怎樣的造詣?
問題3:蘇軾有怎樣的政治才華?
我們可從工作的寬與簡,工程和賑災,百姓之友方面進行探討,從而推進為本從頭到腳,從干到枝,為細讀文本提供動力和支撐。
指向深度學習的“整本書閱讀研討”具有真實性,主體性,傾聽性,社交性,生成性,發展性等特質,這些特質決定了“整本書閱讀研討”多層次,多維度的意義和價值。[3]“三層任務驅動法”的母題為閱讀提供的是思維的方向,話題提供的是思維的框架,問題則提供了思維的抓手,此法構建了整本書閱讀課程與教學設計的基本路徑。南宋人陳善在其所著的《捫虱新話》中,講到讀書須知“出入法”。他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所以入,終當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盡讀書之法也?!蔽覀円矐耜惿瓢愕亻喿x文字,對其有極大的興趣去親近她,又對她有一份理性的敬佩與尊重,這才是真正的讀書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