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萍
(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第二實驗小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小學語文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習作教學”歷來都是令許多語文教師困惑和頭疼的一個焦點。結合自己的習作教學,我總結出了“積累——激勵——展示”的習作教學策略。以此為方法,進行作文教學教學,給學生搭建梯架,就會讓學生減少習作畏難情緒,激發習作學習興趣。
俗語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讓學生以日常生活為原材料,通過一系列加工,為我們呈現他們的生活真實樣態,就需要在如何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積累上下功夫。
于是,我采用了過去自己真實研究的教育科研成果《小學生“日記接龍”的研究》中曾運用過的方法與策略,以小組為單位,再次進行實驗與研究。并且采用“分層次——互相學——及時評”的教學方法,從二年級開始堅持引領孩子們寫日記。
主要做法是:班級每日評出一名“日記之星”,將這位同學的日記打印出來,貼在黑板上供同學們交流學習。其實,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教給他們過多的作文的理論知識是做無用功,倒不如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天性,用自己的小眼睛去發現,用自己的小腦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小手去書寫。久而久之,在實踐中明白只要“我手寫我心”就是作文。正如著名教育家李希貴曾說:“語文不是教出來的,是學生自己學出來的”。
通過“日記接龍”這一簡單的做法,加之我的堅持,班級現已在“電子作文集”中積攢優秀習作300余篇,有50余名同學的作文在各級各類刊物發表,這也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習作的信心。
一句表揚抵得過上萬句批評。無論成人與兒童,正是無數周圍人的肯定與贊許,才成為了我們不斷前行與改變的動力源。在我的習作教學實踐中,我注重激勵,堅持“四每”評價,即“好詞每課評”“日記每日評”“小組每月評”“達人每年評”。
我的偶像是于永正老師,我曾現場聽過他的習作課,他的課上,對學生的肯定和表揚總是不絕于耳。我也曾閱讀過他的教學實錄,其中一段感觸頗深:
在2001年,他來到興化市,為三年級學生執教了一節口語交際課《說說,畫畫,寫寫》。學生在他的帶動下,又寫又畫身邊的同學,興致極高。講評作文的環節,于老師總是忘不了尋找同學的亮點,及時表揚鼓勵。“作文寫的真棒,200分,畫也畫的不錯,100分。”這樣的表揚和加分比比皆是。大家試想一下,有哪個小朋友在習作課上得到了300分,能不高興呢?這份肯定,一定會成為她不斷筆耕不輟,自我前行的內動力。
激勵與表揚真的是最符合心理學與教育學的有效方法,作為教師,我們千萬別吝嗇自己的表揚與肯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達到我們理想中的教育境界。
每到一學期期末,我的班級里總是進行一次隆重的表彰儀式,那就是:日記達人評選。我會在班級里布置版面,營造氛圍;印發獎狀,以示重視;拍照合影,留作紀念。整個活動,有主持——頒獎——合影——總結幾個程序。讓學生在滿滿的儀式感中,心中銘記這次鼓勵,養成從小寫日記的良好習慣。讓這種好習慣伴隨他的終身學習,讓自己在筆端記錄中,逐漸變得有語文素養,有人文涵養。
分享,在學習與生活中必不可少。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互相交換,每個人手中仍舊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想法,我有一種想法,我們倆互相交換,每個人就都有了兩個想法。
對于處在成長當中的學生來說,學習同伴,模仿同伴,是他們的年齡特點。在習作教學中,如果同學之間能夠互相分享,取長補短,更有利于他們的成長。
以往教學中,我們的傳統做法是,學生每人一個作文本,供學生謄寫、供教師批改、供上級檢查。除了在“作文講評課”當中,學生能夠看到或者聽到一些同學的優秀例文外,其他同學的文章大多會束之高閣,無人欣賞。我個人覺得這是對學習資源的一種浪費。所以就在班級當中采用了另外的一種方式,實現習作共享。那就是——班級習作集。
每次習作講評及批改后,我都會給學生每人下發一張A4紙,他們就可以把自己的文章謄寫到A4紙上,擅長繪畫的同學,還可以自己設計版面,完成繪畫并署名。然后,我會指導組長根據本次習作的特點,從題材、體裁等方面,將同學的習作進行分類,并指導寫作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完成前言和目錄。最后,再共同為習作集命一個恰當的名字。
每次學生翻看班級習作集,都無比興奮,爭相觀看。這里既有自己的文章,又可以欣賞并學習其他同學圖文并茂的作文,好文章就在身邊,小作家也有自己。作文欣賞方式的一處小小改變,極大的改善了以往學生對作文的逃避與厭惡,進而轉變為發自內心的期盼與喜歡。
“積累——激勵——展示”,這在習作教學中的普遍做法,我相信有很多老師都在嘗試之中,也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做法與收獲。
在實踐中學,在實踐中做,在實踐中改進。先生活,后作文。先做好人,再寫美文。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會努力成為一名行動派,在習作實踐中繼續深挖與探索,努力去踐行,因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