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文 廣州市荔灣區金蘭苑小學
籃球運動是一項集體對抗性的項目,以娛樂、競技等特點讓職業化籃球得到了迅速發展。籃球運動深受小學生喜歡,他們參與訓練的興趣高漲,但往往投入與產出不均衡。籃球教學方式單一,不能多方位地增強學習籃球的動機,不能促進運動習慣的培養。學校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法,因生施教,調動學生籃球運動的興趣與促進運動技能的提升。教師要依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教學任務的提出、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手段的創新方面融入游戲、音樂、競賽等內容,調動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的興趣。
游戲教學具有很強的互動性,能拉近小學生與籃球運動之間的距離,提升他們參與籃球運動的興趣。籃球運動規則性是籃球運動的基礎,如果忽視了規律教學,會影響籃球教學的效果。但籃球規則的講解較為單調,很多學生認為枯燥乏味,也有一定的理解難度。教師可以將籃球規則融入游戲教學之中,讓學生在籃球對抗中了解違規、犯規,這樣能增加他們對籃球規則的把握。教師可以結合正確的動作訓練,加深學生對籃球規則的鞏固。在三對三籃球對抗賽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輪流做裁判,從而增加他們對籃球規律的把握。教師要構建籃球運動的游戲情境,借助于多媒體播放視頻,讓學生模仿職業運動員的運球、傳接球的動作,從而掌握籃球運動的技能。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開展籃球游戲,如踩線追逐游戲,讓學生在籃球半場上開展游戲,以20人為一組,選出1人為捕捉者,其余同學在籃球場內踩著線跑,讓被捕捉住的同學充當捕捉者。教師還要告訴學生游戲的規則,要踩著線走,不能跨線,不能反捕。教師借助于游戲活動,讓學生收獲成功的體驗,增強他們的運動自信。游戲活動的設計要因人而異,如一些學生的身體素質好、彈跳力強,可以開展摸籃筐的游戲,這樣的游戲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也能增加他們對籃球運動的興趣。教師可以分層開展游戲,要針對不同的層次學生進行分組游戲,按學生的身高、能力進行對抗訓練,能讓他們在不同的體驗中獲得成就感。教師可以在運動中穿插游戲,也可以將游戲用于熱身運動,或將運動內容游戲化,這樣能增加學生接受刺激的機會,從而能強化他們的學習動機,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
在小學籃球教學中,教師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競賽活動,能激發學生的斗志,點燃學生的參與熱情,讓他們在比賽中充分證明自己的實力,也能獲得師生的認可。教師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采用多樣的競賽方式,有運球接力賽,學生按運動水平、運動興趣、性別等異質分組,每組的實力相當,在比賽前各小組進行組內訓練,大家相互幫助,相互分享,能大大提升運球的能力。在運球接力賽中大家努力拼搏,發揮了最佳的水平,用時最短的小組獲勝。教師要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展不同的比賽內容,調動他們參與籃球比賽的興趣。低年級學生可以開展拍球接力賽,每組6人,教師畫出大小兩個同心圓,參加比賽的同學分別站在大圓上6個位置上,由1號位的學生持球,在聽到口令后進入小圈拍球10次,再由2號位的學生接上,依此類推,在5分鐘內循環進行,時間結束后,看看哪個隊拍球的次數最多,并進行排名。中年級學生可以開展投移動籃接力賽,教師設置兩個圓,分別為投籃區與接球區,圓直徑是1.8米且兩圓心相距5米,在兩圓中間放置1.6米高的橡筋架,投籃區5人,人手一球,接球區1人,手持活動籃筐,在老師發出口令后,由第一位投手投向活動籃筐,接球手可以移動活動籃筐以接住籃球。投手投出后,再與接球手換位,而接球手站在投手最后面,在5分鐘內投進球最多的組獲勝。高年級學生可以進行繞桿運球接力,教師在場地上設置兩個圓,分別為傳球區與接球區,放5個標志桿,桿與桿之間相距2米,一號隊員在接球區準備,在口令發出后運球至標志桿,并以“8”字形的方式繞桿運球,最后再返回至傳球區并傳給二號隊員,5名學生結束運球后以用時最少的小組獲勝。學生通過小組的比賽,能提升他們的合作能力,促進他們運球、投籃等技能的提升。
音樂能愉悅身心,調動學生的情緒,讓他們能積極地投身于運動中。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經過一段時間高強度的訓練,會出現身心疲憊的狀態,此時他們會感受到運動的枯燥乏味,他們的運動積極性也會下降。教師要發揮音樂的作用,依據情況為學生播放音樂,以一些帶有節奏感的音樂融入籃球訓練之中,讓他們在感受音樂魅力的同時促進技能提升。當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教師可以播放節奏舒緩的音樂,讓他們的緊張的身心得到放松。音樂的播放因運動節奏而改變,能提升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的積極性。
興趣不但要貫穿在整節籃球課教學中,更應該在一開始就以趣味性強的方式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有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從而產生想學的欲望,所以在籃球教學的第一步就是運用有趣的方式進行課堂導入,達到吸引注意力的效果,引起強烈的學習興趣。一般情況下,運用做小游戲的方法效果非常好,學生在游戲中情緒很活躍,導入的效果好,學生的注意力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快速集中,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之中。游戲的設計要與籃球教學的特點相結合,既能熟悉籃球知識,又能起到良好的熱身效果,還能在游戲中產生活躍的課堂氛圍,從內心感染學生的學習情緒。以游戲法導入新課時,不要花費太長的時間,一分鐘即可,不能影響主教材的教學。比如,兩人一組,邊運球邊搶對方球的小游戲,一分鐘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再比如,把全體學生分為兩組,運用踩線追逐的小游戲,有效運用籃球場上的邊線作為活動范圍,進行運球的追逐跑,運動量適中,易于組織,氣氛活躍,很容易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
籃球技術較為細致,有的技術學習較為困難,籃球又有較為激烈的身體對抗,對于小學生而言這些都是影響學習的主要困難,有些學生因此可能會有所退縮,產生畏難情緒。此時,教師應該明白,不能讓他們放棄,運用語言鼓勵,幫助學生重新建立自信心,鼓勵他們勇于克服困難。比如,在學習行進間運球投籃時,老師應該知道這一內容對小學生而言是較難的動作,要提前做好準備,通過語言鼓勵幫助其學會動作,比如有的學生不敢上籃,老師要鼓勵他“相信自己,大膽嘗試”,有的學生總是跑四步,老師鼓勵他“再用另一種方式試一試”等等,在老師的鼓勵下,他們信心倍增,也不怕出丑,以積極的心態去學習。
學生能在課堂上學到老師教給的技術與方法,但更需要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去消化這些技術,課外時間的籃球學習更為重要,這就需要老師在課堂上對他們進行引導。鼓勵學生組成課外籃球活動小組,定期詢問進展情況,說一說心得體會,老師還可以親自到小組活動中指導,幫助他們組織活動,舉辦籃球比賽,培養學生的籃球鍛煉習慣,激發籃球學習熱情。比賽激趣也是一種很好的趣味教學方式,在課外利于比賽激發學生的興趣時,可以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對某些規則進行適當的修改,在遵守比賽規則的前提下,把規則變得更加人性化,更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技術特點。比如,男女可以同時在同一組內進行混搭比賽,對二次運球可以作適當地放寬,甚至可以三次運球,一個隊的成員可以適當增加到6人甚至10人。這種規則變化下的籃球比賽給了學生更多參與比賽的機會,而不是只有少數人可以參與的比賽。在一次籃球比賽中,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籃球的熱烈氣氛,我故意讓學生在比賽過程中戴上各種動物的頭飾,有雞的造型,還有豬、貓、熊、狗等等造型,所有的學生在比賽過程中就像是一群動物在打籃球,而且有的學生故意做出動物的動作,場上比賽的隊員那些搞笑的動作既讓比賽的人有了練習興趣,也讓觀摩的同學捧腹大笑,在比賽隊員感染下,觀眾都紛紛舉手要求上場參加比賽。為了讓每個學生都參與比賽,我將學生一撥又一撥的輪換上場,學生的參與熱情非常高漲,不但掌握了技術,而且得到了更多的快樂。本次教學實踐充分說明了動作比賽激趣法拓展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種很實用的教學方法。
籃球項目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運動項目,無論是比賽還是娛樂,都離不開很強的技術,沒有籃球技術就沒有利于的靈魂,基于這一原因,我們在進行籃球教學時,經常過多地強調技術,而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很多學生不喜歡上籃球,他們認為籃球學習是非常枯燥的,而且進步也很慢,長此以往,學生對籃球失去了學習興趣。看到學生上籃球課無精打采的樣子,我知道良好的教學方法對他們應該非常重要,于是調整了教學方法,針對學生的學習籃球的需求,進行不斷的反思,在實踐中我發現學生非常喜歡游戲活動,在一次嘗試游戲法教學籃球時收到了很大的學習效果。通過研究發現,小學生喜歡游戲是由于天性所趨,他們對游戲情有獨鐘,我們應該充分運用學生的這些特點展開籃球教學。比如,在小籃球的基本運球動作學習時,為了讓學生通過更多的反復運球來掌握這一手感,我知道一定要讓他們多練,但是又不能讓學生感覺到運球學習的枯燥,而是要改變策略,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進行籃球運球練習。于是在課堂上給學生組織了一次“運球大比拼”的游戲。游戲規則為:每兩人一組,一組一球,一個同學首先運球,由另一個同學搶奪球,在不犯規的情況下搶到球即輪換,直到時間到為止。聽到老師提出的新規則后,學生都興奮起來,表示與同伴進行比試,一時間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大家你追我趕,非常熱鬧。
總而言之,在小學籃球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豐富教學方式,采用游戲、競賽等多樣的方式教學,能調動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的興趣,提升學生的運動技能,促進他們運動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