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艷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集士港鎮中心小學 浙江 寧波 315000)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上出現越來越多的趨于膚淺化的信息,如廣告、快銷品、網絡視頻等,對人培養深度思考能力極其不利。思想是人的一種基本能力,而思辨是基本思想之上更高水平的思維活動能力,是一種辯證理性,不僅要求透過現象去把握對象的本質,而且要求能夠全面把握對象,反映了人的思維敏銳程度。小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人文學科,在義務教育階段,就需要發揮育人和育智的雙重角色。在學習基礎語文知識的同時,不僅能夠能說、會寫,迅速掌握語文閱讀中的理解技巧與方法,還須通過知識不斷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肩負起培養學生深度思考的關鍵責任。
語文學科作為一門綜合性人文、社會學科,其知識包括形形色色的歷史、社會、文化、藝術等多種類型,所以學科內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維啟發性。思辨能力的培養并非是天然獲得,而是需要一定的啟發性引導,從而在逐漸學習中才得以形成。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習內容,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在情境中巧妙設問,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深度思考意識[1]。
例如,在“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的講解中,教師可以在課上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向學生播放一些生活在陸地上恐龍的有關視頻,然后詢問學生:“為什么會有恐龍可以飛向藍天?”等有關問題,引發學生之間對該問題進行思考。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喚醒學生的思維靈感。隨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有哪些恐龍是翱翔于天際的,由于學生的思想還未受到約束,大腦活躍度較高,所以這時學生會將之前的所思所想進行統一歸納和分析,會恍然大悟后認識到自己的思想從未涉足的未知領域,從而使語文知識更加形象直觀。在隨后的學習中,學生的語文思辨能力也會得到極大提升。
問題的提出需要得到答案來印證,而印證的過程需要在腦中反復思考,經過多次推算、演繹后才能得到答案。事實上,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總指揮,一定程度上教師就在做著課堂教學的總體規劃,決定著學生的學習過程,而學生則根據教師的規劃,遵循著教師的設計來進行思考和學習[2]。因此,教師要認識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在教學中以問題的方式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例如,課程“蝙蝠和雷達”,就可以現在課上對學生進行提問,先預設一個問題,讓學生根據具體的思維框架作出一個預設性學習,了解到即將要學到的知識,猜測和分析隨后要學習到的知識。隨后教師在講解時,也可以不間斷地對學生進行提問,期間引導學生相互討論,比一比誰的答案更加趨向于答案,在相互交流中也能在交換意見中深化自身的認知。這樣學生的知識不但可以更加鞏固,而且在問題的指引下,不斷思考不斷分析問題,從而能夠加深自身的思維深度,培養思辨意識。
寫作是一項高級能力,需要結合語言綜合水平,借助詞匯、邏輯、語法等多項能力,在想象和思考的指引下,最終完成寫作。因此,寫作就是一項可以有效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教學方法[3]。在學習寫作中,除了借助一定的寫作技巧,使學生容易理解學習內容,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展開開動思維,活躍自身想象力,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在天馬行空的思維活動中盡情揮灑,從而培養思辨能力。
例如,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具體語文寫作題目為指導,設置一個具體寫作方向,然后要求學生按照題目展開構思。構思角度可以從任何角度展開,如按照自己的理解,談一談未來的世界是怎樣的?讓學生盡量打破現有常規思維,展開天馬行空式的自由想象。期間教師或可以從語文寫作角度對學生進行指導,將既定的寫作教學融入到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中,可以分析、理解自身的慣性思維,同時在思考中思考改進地方,不斷進行調整和改進,從而循環往復,在后續語文學習中不斷地總結并提升思辨能力。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除了在課堂教學中多下功夫,還要在課前預習中做好準備,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為語文課堂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設置一定的任務。在學生的思辨活動中,問題的答案逐漸清晰,語文教學也進一步變得充滿趣味性,學生在一定的思辨活動中得到鍛煉。也終將幫助學生提升語文學習的效果,為他們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更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