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
教學模式是實現既定教學目標的有效措施,完成教學任務的必然要求。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高等院校體育教學工作也需要進行完善和充實,對傳統的教學形式、教學理念、教學設備等進一步分析,對于其中的落后環節進行調整,為學生創建一個高質量的學習環境。
體育教學模式是體育教學理論的轉化形式,是體現一定體育教學思想,并具有相對穩定結構和功能的體育教學的活動策略或簡化的操作模型。高等院校需要結合自身的教學水平、學生的具體能力選擇相適宜的教學模式,有效推動本校的體育教育發展。
1.“三基型”教學模式
“三基型”教學模式指的是結合學生的體育認知、喜好等選擇教學內容,又可稱為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加重視學習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在高等院校體育教學中,傳統教學模式占比數量較高,且受到眾多教師的認可。在這種模式的課堂上,教師首先提出本節課程的教學內容,并且對重要的環節進行講解示范,使得學生通過記憶和模仿形成正確的運動經驗、動作概念,隨著教師教學推進,學生能夠進一步模仿推進,產生體育運動的肌肉記憶,逐漸形成理想的體育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構建相應的知識框架,使得其順利掌握體育知識。且這類教學模式在班級環境教學具有理想的實施效果,便于教師組織課堂管理工作。在高等院校男女混合班級教學中更利于學生的人格的完善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但是,這種教學模式也存在著只能根據大多數的情況制定教學計劃,不能根據個體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的弊端[1]。
2.“三段型”體育教學模式
“三段型”體育教學模式對于體育技術和知識的學習相對比較系統也給予學生一定程度上的自由選擇的空間。把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為:三、四年級設置選修課,二年級設置專項選修課,一年級設置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課[2]。在我國高等院校中選擇這種教學模式的比重較高,既能夠提升學生在體育學習階段的個性化發展,又能夠推進教師的教學進度,使之能夠系統、完整的傳遞教學內容。對于學生和教師的壓力較小,且便于開展組織教學工作。
3.“分層次型”體育教學模式
“分層次型”體育教學模式與分層教學之間具有相似性,能夠認識到學生的身體素質、體育能力、興趣愛好方面的差異,教師可以將存在一定差異的學生進行劃分,根據每一個小組的不同情況開展教學工作。然而,這種教學模式在高等院校中的應用比重較少,即便是這類教學能夠使得學生在教學內容中感到滿足,在學生原有的體育基礎上獲得提升,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新能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而達到最佳的發展效果[3]。但是由于這種體育教學模式對教師的組織能力、專業水平提出相當高的要求外,無形中增加了高校體育教師的工作任務,造成體育教學階段較大壓力,不利于其順利開展教學工作。誠然,“分層次型”體育教學模式在我省高校教學師資和教學條件都相對比較落后的情況下難以實施,針對當下高等院校體育教學水平較為均衡,且未出現能力極差現象,此類教學方式并不十分理想[4]。
4.“選擇式型”體育教學模式
“選擇式型”教學模式的核心便是以學生的需求和發展為基礎,教師組織形式主要是學校固定的體育教學項目,學生和教師能夠自主選擇學習黨的具體內容。根據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學可知,學生選擇課程和教師是十分常見的教學形式,可根據自身課程安排、時間便利條件等選擇教學時間、“選擇式”教學方式重視學生的個人愛好、身體差異、自主選擇權,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發展能力、認知能力、心理能力、實踐能力等,給予學生根據自身喜好選擇體育運動的空間。然而,采用“選擇式型”體育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學生得不到全面的發展,對教師的專項技術提出較高的要求等缺點。
體育教學需要保證體育設施齊全、體育教學場地完善,才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體育器材是開展體育教學、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基礎。然而,根據文獻研究可知,高等院校中體育器材的數量、質量未能夠滿足教師和學生的需求,甚至在課堂上都難以實現幾個學生一組的數量分配。常見的體育器材如足球、籃球、排球等數量相對較多,而羽毛球、網球等器材的數量嚴重不足,這類設備使用概率較高,損壞速度較快,學校在購買這類器材時選定的數量較少,且學生對這類器材的喜愛程度驕傲,長時間使用必然會影響其使用時間。且器材使用時間較短,學生喜愛的運動器材不能及時提供,對其積極性也具有較大影響[5]。
根據文獻資料研究可知,我國眾多高等院校的體育教師教齡普遍偏大,這類教師在教學領域有著較強的經驗,然而,教學精力偏低,對一些高難度的體育動作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高等院校應當適當降低體育教師的平均年齡,引進青年教師,為高等院校體育教學增加活力和熱情。將青年教師與中年教師形成互相引導、互相幫助的整體,經驗豐富教師能夠向其傳遞教學經驗,而青年教師能夠帶動高校體育教學的整體進度,為其注入新鮮元素。二者形成“老帶新”的教學結構對于開展教學工作,增進學生積極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
根據文獻研究可知,高等院校體育訓練工作以體能訓練和技能訓練相結合為主,對于學生主動鍛煉意識、安全意識的培養力度較低,且在身心發展、綜合教育方面缺少必要的教育經驗。導致體育教學僅僅是為了掌握體育訓練技巧、體育知識而開展,嚴重影響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興趣、健身需求,缺乏體育教學的時代特征,忽視了健身原理方法的傳授。
學生的積極性是引導其參與學習、付出努力的重要原動力,也是眾多教師長時間的教學重難點。長時間以來,高等院校體育教學工作沿襲傳統的教學科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在中小學階段便已經參與,甚至熟練掌握的項目又多次教學,學生的積極性逐漸降低,導致高校體育課堂的氛圍平平,不利于開展教學工作。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心態較低,影響了體育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實施效果。
體育教學思想是引導體育教學模式的關鍵點,先進的教學理念能夠引導教師在傳統教學模式中進行反思和總結,進而去粗取精,選擇最為適宜的教學形式。并且先進的教學模式能夠指引教師課堂教學的方向,幫助高等院校培養出身心健康、身體素質優良的青年人才。當下,我國在教育教學中提倡以人為本、素質教育、終身體育等理念,教師需要將這類具有時代意義和教育價值的教學理念引進課堂中,進而獲得高等院校體育教學的新發展、新進步[7]。
由于高等院校設置的體育教學項目普遍單一,已經早高等院校中實施了十數年時間,且這類科目學生在初高中階段均有涉及,在高等院校設置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制約了學生參與體育教學的信心。首先,高等院??稍鲈O一些新穎、有趣的教學項目,如網球、保齡球等,最大限度調動其參與積極性。其次,可設置與學生生活實踐相聯系的教學科目,使得學生在課堂教學、課余生活中都能夠參與體育運動,進而養成“終身體育”的良好習慣,提升其身心健康。
教師是體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引導者、幫助者,教師的教學能力直接影響體育教學的后續效果。鑒于此,需要對高等院校體育教師進行全方位的教育培訓工作,使之能夠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結合新課改時期的體育教育要求,引進現代化的教學方法,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創建理想的體育課堂。與此同時,教師需要積極參與科研項目,學習先進的理論和思想,為自身充電[8]。
高等院校在制定體育教學模式時需要結合自身情況、教學需求、學生發展狀態等出發,將《綱要》中的指導思想貫徹在教學模式制定始終,將課內活動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實現全過程、多角度的體育教學。
根據上文研究可知,高等院校體育教學存在師資力量不穩定、教學內容單一化、學生參與積極性不強的現象,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大綱、教育準則等政策信息對其進一步優化。教師需從提升自身專業能力開始,創新教學方式、完善教學手段、借助多樣化教學模式等,實現高質量體育教學,推進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工作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