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正舉 貴州電子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傳統高校體育課堂具有明顯的千人一面,不能完全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總會不同程度忽略個人特長、個人喜好,會導致一部分大學生對體育課程興趣缺失。而“互聯網+”時代來臨,體育線上教學也成了必然趨勢,然而其同樣面臨著教學質量瓶頸。找到問題所在給出對應策略,這對于體育線上教學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1.資源優勢。首先在師資上具有一定優勢,除了本校體育教師之外,通過慕課等還可以接受到源自于其他院校乃至于國家名校體育教師提供的教學內容。其次,信息載體優勢,改變了過去體育課堂單純講述的弊端,實現了視頻、圖片、文字、音頻等綜合信息,活躍了體育課堂。而且這些載體的選擇具有自主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需要選擇對應的信息載體[1]。
2.重復演示。體育學習涉及了動作要領、活動流程等,這些都需要教師不斷反復演示,但即便如此,學生仍然產生了不同的學習結果。這是源于學生觀察力、記憶力、模仿力、執行力都不相同。采用在線教學,視頻、圖片、文字說明等,能夠讓學生反復觀看視頻內容,掌握動作細節。
3.隨時隨地學習。學生可以利用零散時間去學習體育動作、活動流程,掌握其中的技巧,并且可以實現跟做,不限地點不限時間,學習自由度大。誠然,這也對學生自我管理和約束形成了一定的挑戰。
4.社交活動。在線學習同時還能夠實現同校區、不同校區乃至于不同地區大學生的社交活動,實現了學習和社交活動的融合,既能提高學生溝通能力、體育技術學習水平,對于拓展人脈也有積極幫助。
近些年雖然在線教育在大學校園迅速展開,但相比而言體育在線教學發展相對滯后。導致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是大學生體育學習興趣差、教師教學方法呆板、教師信息技術基礎差、體育在線教學互動少等問題。
目前大學生普遍喜歡的主要集中在刷屏,低頭族在校園中占比超過90%,連續刷屏數小時都屬于常見現象。正因此有專家感嘆智能手機毀了一代人。這一點在高校體育教育上體現最為明顯,操場上揮灑汗水的身影少了,樹蔭下低頭看手機的多了。在周末對某校操場動態監測的過程中,數千人的大學操場在兩個小時之內沒有學生進行體育運動,一天之內進行體育運動的總計不足200人。這意味著該大學操場周日利用率不足10%。調查后得知大學生體育學習興趣低的原因有:認為累的有45%,其中女生居多;認為體育課不安全的有23%,同樣是女生居多;通過體育運動來緩解緊張心理的占比不足15%,大部分緩解緊張是通過打游戲、逛街,采訪中大部分人認為大學學習相對輕松,并非像高中一樣需要通過運動去緩解心理壓力;體育在線教學方面,通過在線觀察活躍用戶不足300人。
高校體育在線教學有兩種平臺,一個是高校投資統一在線教學平臺,一個是教師利用自媒體形成的教學平臺。前者需要體育教師了解平臺功能,能夠正確上傳教學內容,需要擁有一定的操作經驗,能夠迎合學生學習心理,保證課程的針對性、專業性;后者則是教師利用個人微信、快手、抖音、學習通、釘釘直播,騰訊會議等來實現一些體育知識的傳播、分享,甚至建立微信學習群,討論體育理論、體育動作及套路,更可以去發布一些活動信息,這要求體育教師擁有很好的媒體意識。可以看到在線教學給高校體育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高校又缺乏精通信息技術的體育教師,無形中造成了體育在線教學遇冷[2]。
現階段大部分高校雖然開辟了在線體育教學平臺,或者教師都在嘗試在日常教學之外,去運行自身在線教學系統,但從大部分平臺情況來看,教學缺乏創新。仍然以太極拳、八段錦、交際舞、游泳、攀援等動作教學為主,不管是教學方法、教學話術、教學內容都缺乏創新,缺乏一些比較前衛、時尚體育項目的學習視頻。例如創新街舞、跑酷等相對不足,難以滿足高校學生相對獨特的學習需求。導致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在于:第一,教師和學生互動不足,沒有重視互動對教學質量提升具有的驅動作用。這源于體育教師重視度不夠,另外也可能與教師的職業素養不足有關。第二,學生關注度低,教師無法與學生展開深度溝通交流,不能獲得學生有關的更多信息,故而教學創新方向不明。
如果只進行線上體育教學,這也必然導致高校體育設施、體育場地利用率下降。故而實現線上線下對接,成為提高體育教學資源的關鍵。但目前來看大部分高校體育在線教學缺乏“互聯網+”思維,將線上和線下割裂,不能實現高校體育館、高校操場、高校體育社團、高校體育在線教學平臺彼此間互動,高校難以形成良好的體育學習氛圍。
想要高校體育在線教育蓬勃發展,相關教育質量得到改善,必須要以大學生體育學習興趣入手,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水平、創新在線體育教學方法的同時,需要形成“互聯網+”思維,能夠保證體育教學、體育實踐的線上線下對接。
第一,賦予平臺多功能。目前能夠有效抓住大學生體育在線學習興趣的主要抓手在于創新平臺建設機制,能夠融入社交平臺功能,讓平臺成為集合體育學習、社交活動、生活經驗交流的綜合型平臺。平臺有不同入口,包括專業體育學習、個性體育項目學習、民族體育項目等,這樣能夠滿足學生多元化學習需求,有效分流,確保每一板塊都有人在學習、互動,減少“僵尸粉”數量,要保證平臺的活躍度[3]。
第二,要兼顧女生體育運動需求。通過前文分析可以發現,女生參與體育課程的積極性較低。而實際上女生在一些不劇烈的體育運動方面有著一定需求。總的來說,女生喜歡的體育項目包括減肥健體項目、瑜伽、時尚舞蹈等。這些可以讓女生更積極地參與在線學習,提高平臺活躍度。
第三,公共在線教育平臺在各市、各省都存在,建設者是政府或者教育管理部門。若是高校在這類平臺進行體育在線教學,必須要將該平臺熱門板塊推廣給本校學生,有效增加平臺的關注度,增加本校體育項目教學關注人群。
第四,利用MOOC平臺來吸引大學生體育愛好者。目前中國大學MOOC平臺有體育教學項目,其憑借名師名課而吸引眾多高校大學生關注。所以高校能夠憑借該平臺知名度來吸引本校學生聆聽課程,逐漸地建立學生在線體育學習興趣。
高校體育在線教學吸引學生關注源自于兩點:第一,創新的體育項目;第二,創新的體育課程。而這二者需要精通信息技術的教師。一般來說該類教師能夠將優秀的教學內容上傳平臺,更可以通過平臺和學生交互,獲得更多學生體育學習需求,可以制作更高水平的教學視頻。故而高校必須要整合本校體育教師隊伍,來認真研究在線體育教學項目,對有關的操作例如視頻制作、在線授課、在線交互、后臺更新等進行學習,保證在線教學平臺或者自媒體功能得到發揮。在信息技術培訓時,還需要對體育教師培訓需求展開調查研究,力爭做到針對性培訓,可以在不影響目前體育教學基礎上,讓大家可以靈活地根據自身在線教學需求去學習和掌握信息技術。這個過程里高校可以就地取材,將網絡信息專業教師借調過來,讓他們為體育教師提供專業培訓[4]。
為了吸引大學生到體育在線教學平臺學習,體育教師可以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實現創新。其中最關鍵的是,教師要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展開調查,去了解本校學生體育學習需求,這樣才能創新教學項目,讓更多新穎項目入駐平臺,例如跑酷、芭蕾、瑜伽、冥想、武術等。這些項目具有時尚性、挑戰性、神秘性,比較受年輕人喜歡。誠然,傳統項目板塊也必須保留,能夠有效分流。在教學方法當中,可以采用動畫演示法、真人示范、情境塑造法等,來給在線大學生體育學習提供引導、演示以及情境建設等服務。情境塑造法指的是跟隨不同體育項目塑造相應的藝術氛圍,融入音樂、配音、圖片、小視頻等,讓學生眼、耳、腦、四肢都獲得足夠的刺激,提升學生的觀察力、聽力、想象力和協調能力。
線上教學的對象是活生生的大學生,而體育教學最終也必然于真實生活當中獲得利用,故而完全獨立的在線學習是不存在的。既然如此,需要高校體育在線教學積極地從傳統實體教學、在線教學彼此獨立的局面向二者有效對接方向轉變。即于在線平臺進行某項體育項目學習,而在網下開展此類體育項目競賽,這樣做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達成以賽促學。通過這樣的詳細運作,能夠讓虛擬資源和實體資源(操場、體育館)等得到綜合利用[5]。
高校在線體育教學優化策略主要是以學生體育學習需求調查為切入點,以豐富的體育項目為手段,以積極創新意識為基礎的綜合教學活動。該類教學需要體育教師具有一定信息技術能力,能夠聯合其他體育教師一同向學生提供包括跑酷、瑜伽為代表的時尚項目。并可以實現體育教學O2O,實現線上線下結合,以項目比賽達成以賽促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