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妃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蘇州 215021)
為順應全民健身戰略及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發展高質量的群眾體育賽事是必然選擇。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增強自身體質,對于體育活動的需求愈加強烈。為滿足廣大民眾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需求,我國舉辦了大量的群眾體育賽事活動,但在群眾體育賽事的舉辦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如政府職能定位不清晰、監管力度有待加強等,阻礙了群眾體育賽事的高質量發展。該研究對新時代我國群眾體育賽事發展的困境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有一定針對性的策略,以此促進我國群眾體育賽事的高質量發展。
當前,體育行業的改革處于攻堅階段[1]。過去,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需要經過政府部門復雜煩瑣的流程審批通過后才能進行,如天津某市區體育賽事審批流程需本人(單位)申請由主管部門審核材料(舉辦人應交驗有關文件)到專業人員對場地、設施、安保、醫療等實施考察,再到主管部門上報考察結果并跨省市上報市體育局[2]。體育賽事審批方式及審批流程的復雜與煩瑣也是制約群眾體育賽事發展的一大因素。為了打破這一局面,2014年國家體育總局頒布了《關于推進體育賽事審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除全國綜合性運動會和少數特殊項目賽事外,包括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在內的全國性體育賽事審批一律取消”。這一舉措極大地激活了我國體育賽事市場,有效地打破了社會力量承辦體育賽事的壁壘,社會各界的辦賽積極性極大提高。理論上,賽事審批權的取消,舉辦群眾體育賽事應比以往簡單、高效,但從實際辦賽情況來看,辦賽過程仍會受到相關部門的多方限制,如交通部門對道路管制的限制、公安部門對安保工作的限制等,加大了企業或社會組織辦賽的時間成本,在無形中對賽事的成功舉辦造成了很多困難。
隨著賽事審批權的取消,在舉辦群眾體育賽事過程中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如出現了政府主體權責不清、服務意識不強、各職能部門相互推脫責任等多方面的問題[3]。2018 年4 月21 日,廣西桂林秀峰區居民為參加龍舟比賽,在自行練習時發生意外翻船,不幸造成17 人遇難,發生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體育部門和項目協會未提供賽事安全指導、安全監管部門在賽前未能給予賽事安全審查等,政府多個職能部門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4]。這與政府工作服務不到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卻難以追究政府的相關責任,追根溯源還是由于賽事審批制度取消后政府的角色定位不明確所導致的,政府角色定位模糊也導致了群眾體育賽事治理低效化。
近年來,人們對體育活動的需求日益增長,體育活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群眾體育賽事是人們能夠廣泛參與的一項體育活動,賽事的舉辦能夠有效激發全民參與鍛煉健身的積極性。據數據統計,2017 年我國約有498 萬人參與馬拉松賽事[5]。雖然我國體育賽事數量激增,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如美國在2015 年僅舉辦路跑賽事的數量就達到了30300場,1711萬人參賽[6]。我國人口數量遠遠高于美國,但在賽事供給上卻存在不足。例如,多數馬拉松在辦賽過程中采取“搖號”的方式來確定參賽者,這從側面反映了群眾體育賽事的供給不足,無法滿足眾多體育鍛煉者的需求。目前,群眾體育賽事的供給方式是“自上而下”的供給,政府和社會組織在開展群眾體育賽事活動的過程中未能充分考慮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導致群眾體育賽事有效供給不足,無效供給過剩,群眾體育賽事供需不均衡等問題[7]。再者,承辦群眾體育賽事的相關參與主體過于注重其帶來的商業價值、社會影響力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群眾體育賽事的功利性。一些地方政府、體育部門和組織將群眾性體育賽事的舉辦與自身的政績緊密聯系,不注重群眾性體育賽事的質量,不在意賽事是否能夠為群眾提供滿意的服務,而是盲目地追求賽事的層次和規模,脫離實際情況舉辦高層次、大規模的群眾體育賽事,這必然會造成賽事管理、賽事服務、后勤保障等方面的資金短缺,導致賽事整體質量不高,對群眾體育賽事的健康發展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
體育社會組織是群眾體育賽事主體構成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是體育事業、體育賽事主體中最基本的單元,最具活力的因子,也是有效執行群眾體育賽事政策最主要的參與者。目前,我國體育社會組織發展較快且規模不小,但是在實體化程度和自身獨立治理功能方面,體育社會組織仍然有待加強。在組織群眾體育賽事的過程中,體育社會組織存在專業化程度不高、缺乏具有較高專業技能的職業人員、參與人員水平參差不齊、社會化規范和法律約束制度不夠健全等問題[8]。在賽事審批權取消之前,體育行政部門較少授權給體育社會組織讓其來負責群眾體育賽事的舉辦,使得體育社會組織主動承擔的角色意識尚未轉變。在政策制定方面,有關于群眾體育賽事治理的頂層設計缺失,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及資金支持。政府一直以來作為辦賽主體,相關辦賽經驗比較豐富,但體育社會組織承辦賽事較少,辦賽經驗不足,政府對體育社會組織承辦賽事未能完全信任,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著體育社會組織的發展。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群眾體育賽事轉向高質量發展,
不僅要提高賽事相關的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還要提高賽事監管的質量,從而發揮出高質量的協同效應[9]。隨著賽事審批制度取消及政府簡政放權改革的深入,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企業舉辦群眾體育賽事的積極性,群眾體育賽事數量激增,但也出現了環境污染、辦賽主體糾紛、賽事擾民等問題,當然也有觀點認為賽事審批權取消后,意味著政府角色的徹底改變,并不存在監管一說,但實際上,賽事審批環節取消后,群眾體育賽事數量大幅增加,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的自由空間更大,更容易滋生出管理不規范等行為,因此,政府對于賽事的監管是必不可少的。例如,2018 年12月,陜西的某家體育文化公司在西安雁塔區曲江城市運動公園舉辦了一場“兒童馬拉松賽”,但由于主辦方未做好協調及政府部門未做好賽事監管,出現了秩序混亂、選手相關碰撞等情況,為避免出現踩踏事故緊急叫停了此次比賽,事后賽事組織單位及負責人被公安機關依法處理,此次事件也反映出了政府對賽事監管力度不夠。
雖然取消了賽事審批權,但是政府的職能定位及權責范圍反而更為模糊,在社會組織辦賽過程中出現的安全事故或其他亂象,雖然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有一定的關系,但是卻難以追究相關的責任。在群眾體育賽事方面,相關的立法不足,沒有出臺相關的文件明確政府的職能定位和詳細的工作職責,對于政府在群眾體育賽事舉辦過程中該“管什么”“如何管”“管得不好怎么辦”等都沒有明確說明,也沒有明晰政府的權責范圍,給政府的自我定位和權責劃分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導致政府在工作過程中對自身的職能定位存在偏差。
各主體明確的分工及協調的配合可以促進群眾體育賽事的良好運行,形成高效、有序的組織結構,促進群眾體育賽事的高質量發展。但目前在我國群眾體育賽事中,政府幾乎壟斷了所有權力,且政府容易利用自身優勢大包大攬賽事的各項工作,出現職責越位,其他主體由于自身能力發展和參與意識不成熟等原因,在賽事過程中缺少主動權且參與度較低,未能較好地發揮自身的作用。在政府方面,并未明確地厘清相關賽事主體的職責邊界,由于群眾體育賽事涉及政府部門眾多,各部門在賽事治理中各自為政,若不理順各部門的關系,易出現有些無人管,有些多人管的現象。在賽事舉辦過程中,各部門尚未形成信息共享文化,在群眾體育賽事管理上難以達成一致的目標,阻礙了群眾體育賽事的發展[10]。
近年來,隨著政府紅利的不斷釋放,群眾體育賽事的數量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群眾對賽事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且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賽事的需求變得多量化和多元化,群眾對體育賽事的需求缺口仍然較大[11],其原因主要是賽事的供給方單一及缺乏群眾需求表達機制。群眾體育賽事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賽事舉辦需要投入的成本過高,主要依靠政府供給,社會體育組織與其他商業機構由于相關經驗不足及缺乏完善的賽事機制,無法有效地保障參賽人員的安全性及賽事的公平性,在賽事供給方面僅靠政府供給無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元化和多量化的賽事需求,且缺乏群眾需求表達的決策機制,在辦賽前未充分獲取公眾的需求信息。今后,應在滿足人民群眾體育賽事實際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互聯網和相關媒體平臺,在賽事開展前期做好相應的媒體宣傳工作,激發廣大群眾對該賽事的興趣,充分調動群眾參賽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體育賽事項目,促進群眾體育賽事的繁榮發展。
雖然群眾體育賽事數量激增,但是相應的評估機制及監督尚不健全,監督機制的缺乏易造成安全事故的發生,而賽事舉辦后通過相關的評估可以及時發現其中的問題并形成相應的解決方案。完善的監督機制與健全的評估機制是促進群眾體育賽事治理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群眾體育賽事缺乏相關的監督機制。首先,政府在辦賽前、辦賽中及辦賽后缺乏相應的賽事監督,對于在辦賽過程中出現的突發情況沒有提前準備應急預案,以至于造成一定的傷亡事故,如在馬拉松比賽中未按要求設置相應的醫療站點導致出現運動員猝死等。其次,缺乏對政府工作的監督,隨著“簡政放權”改革的深入,在群眾體育賽事中政府的服務意識并不強,政府辦事過程中不乏敷衍了事的情況,部分工作人員未能盡職盡責地做好自己應該做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賽事安全問題的出現及賽事的水平較低等,但是卻沒有對政府相關負責人進行一定的處罰。此外,有些政府職能部門為了省心省力,將外包的賽事完全交給運營公司負責,對賽事接包方缺乏相應的監督和評估機制。
隨著“簡政放權”改革的深入,政府部門不能一“放”了之,各級體育部門也需要提高服務意識。為了使群眾體育賽事得到更好的發展,政府角色決不可缺位,首先應完善頂層設計,出臺相關文件明確政府的職能定位,如政府可以行使的權利、如何行使權利、政府應盡的義務、提供服務的對象、提供什么服務等。其次,政府要做好服務者及規劃者,強化政府服務于民的意識,提升賽事的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再次,政府要充分發揮其為賽事承辦單位對賽事的咨詢和導向職能,社會組織和企業在舉辦賽事時會存在各種困惑,政府應該向社會辦賽主體提供相關的政策導向,賽事策劃、辦賽可行性分析及相關配套設施的構建和其他服務職能,將微觀干預變為宏觀導向。最后,可以建立“一站式”聯合服務機制,實行各部門負責制,將體育、公安、交通、衛生、環保等部門聯合起來,加強各部門的聯動互通,實現體育賽事信息互達、資源共享,進而更好地為群眾體育賽事服務。
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政府要加快實現自身的職能轉變,大力呼吁社會組織和各界力量自主辦賽。為了讓體育賽事更好地滿足群眾的需求,政府應深化“放管服”,將賽事舉辦權“下放”,合理配置群眾體育賽事資源,積極培育市場運營主體,政府也要強化自身的服務意識,為社會組織舉辦群眾體育賽事提供相應的幫助。其次,要增加群眾體育賽事的有效供給,豐富群眾體育賽事類型。當前,許多群眾體育賽事過度依賴競技體育賽事的相關規則和比賽內容,競技性較強、賽事內容單一,忽略了廣大普通民眾對體育賽事的需求,導致廣大普通民眾望而卻步,難以融入群眾體育賽事中。因此,要將群眾體育賽事的供給方式由“自上而下”轉變為“自下而上”,在舉辦群眾體育賽事時要充分考慮廣大群眾的多元化需求,在充分了解廣大群眾對體育賽事實際需求的基礎上,努力擴大體育賽事產品供給,使賽事內容滿足群眾實際需求,以此減少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促進群眾體育賽事健康可持續發展。
針對目前群眾體育賽事中出現的問題,如運動員投訴多、辦賽專業水平不高及在馬拉松比賽中出現的替跑、猝死等亂象。首先,政府應該加大對賽事的監管力度,加強對賽事的賽前、賽中及賽后的監督,及時解決賽場上發生的突發情況。對于由社會力量舉辦的賽事要加強賽中監督和賽后的績效評價,政府應建立科學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對成功舉辦且取得良好效果的賽事承辦者進行必要的獎勵,對存在違反相關規定行為的企業單位等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處罰,將安全事故頻發、相關保障不足及負面報道頻繁的群眾體育賽事拉入“黑名單”,并按相關規定進行處理。其次,為了防止出現“燈下黑”的情況,政府除了應該加大對群眾體育賽事的監管力度外,還應該接受上級部門及社會公眾的監督,對于政府部門在群眾體育賽事活動中的行政“不作為”或“亂作為”的行為,如在賽事活動協調過程中服務質量差、敷衍了事及故意設置障礙等,相關管理部門要按照具體情況對相關責任人予以處罰。通過政府和社會的雙向監督機制,進一步規范辦賽流程和市場秩序,減少市場亂象情況,共同打造優良的群眾體育賽事辦賽環境,提升整體的辦賽水平,促進我國群眾體育賽事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