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琴
(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區實驗中學 內蒙古 赤峰 024076)
道德與法治課程始終是以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核心素養,彰顯立德樹人育人價值,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公共參與就是要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樂于為人民服務,積極行使民主權利、履行義務。道德與法治教學應重視課程實踐性,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社會生活密切聯系,歷練參與社會實踐的本領,努力成為合格公民。本文以“關愛他人”教學設計為例,在教學實踐中探究如何培育中學生公共參與學科核心素養。
“關愛他人”是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七課的第一框,從教學內容來看,共有兩目內容,第一目“關愛他人是一種幸福”,這一目主要讓學生感受關愛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讓學生體味關愛是一種美好的情感,引導學生感悟關愛對他人、社會和自己的意義,使學生在思想上認同“關愛他人是一種幸福”。第二目“關愛他人是一門藝術”,承接第一目的內容,引導學生分析關愛他人應該持有的態度、尺度和策略,使學生掌握關愛他人的藝術,并將之落實到行動中。
環節一:導課:多媒體播放視頻《關愛的層次》
展示各種關愛:親子間本能的關愛;集體中的關愛;關愛他人;關愛社會;國家的關愛……
教師提出問題:1、視頻中突出表現的是什么?2、關愛表現在哪些方面?這說明什么?
國家發展、社會進步,離不開我們每個人的努力。奉獻社會,不是遠離現實的高談闊論,而是平凡生活中的實際行動。我們要以真誠的態度、積極的行動,關愛他人,服務社會。我們學習第七課第一框:“關愛他人”,一起來感受關愛,學會關愛。
通過播放視頻短片,設計貼近主題的問題,引導學生理解關愛的內涵,體會生活中關愛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快速將學生帶入學習狀態,自然流暢導入本課。
環節二:探究與分享活動:
教師提問:1、你得到過哪些關愛?做過哪些關愛他人的事情?
學生積極發言后,教師展示選取的本班同學在家庭、學校、班集體生活中常見的關愛情境圖片和社會生活中常見的關愛他人情境圖片,讓學生感受關愛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2、談談你得到關愛及關愛他人的感受?彼此關愛對社會的積極影響?
教師深入學生小組進行指導。結合學生的觀點,師生共同總結關愛的意義:
(1)關愛傳遞著美好情感,給人帶來溫暖和希望。
(2)關愛是社會和諧穩定的潤滑劑和正能量。
(3)關愛他人,收獲幸福。
通過學生的合作交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承擔關愛他人的責任,有助于達成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的核心素養。
環節三:探究與分享
活動一:出示小品視頻《扶不扶》。教師提出問題:
(1)關愛、幫助他人可能會遇到什么情況?
(2)扶?不扶?如果是你會作何種選擇?為什么?
活動二:分析教材78頁“探究與分享”:居委會在小區開展向貧困山區孩子獻愛心活動,幾位同學對此發表看法。思考:你如何看待他們的觀點?遇到類似的情況,你怎么辦?
活動三:出示漫畫《貧困生的尊嚴》提問:如果是你,這樣的關愛要不要?
活動四:情境設問:遇到火災現場、有人溺水情況下,你……
結合學生的觀點,總結歸納:怎樣關愛他人?
(1)關愛他人,要心懷善意。
(2)關愛他人,要盡己所能。關愛不分大小,貴在有愛心。
(3)關愛他人,要講究策略。幫助他認時,要考慮他人的內心感受,不傷害他人的自尊心;面對復雜情形,要善于做出明智的判斷,增強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在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前提下采取果斷和理智的行動。
本環節選取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小品片段及漫畫形式,以境起智,由境生情,通過活動,共同探究,合作分享、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知識的學習,能力的提高,思維方式的掌握融為一體,使學生認識到關愛他人要講究策略。在認知、感悟中達成公共參與學科核心素養的,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環節四: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學生的體驗。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我們充滿朝氣富有活力,從今天起,關愛他人,善待自己,傳播正能量。
活動:《我的關愛宣言》
在社會生活中:當______________我要______________
當________________我要________________
引導學生將關愛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真正落到實處,初步學會奉獻,關注他人,關注社會,促進自我發展。
環節五:教師寄語: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我們攜手共同努力,讓關愛的春風吹拂每個人的心田,共建和諧美麗的社會,共享幸福美好的生活。
教學反思:
一、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發展僅靠觀念習得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情境中體驗、在活動中內化、在實踐中歷練。課堂教學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而是結合社會是情創設生活化情境,指導學生親身體驗,提高學生參與生活熱情,增強主人翁責任感,在實踐中培育學生公共參與素養。
二、在教學中,基于學情和教學情境,提出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個性到共性系列問題,有效引導學生在多方面多角度辯證分析問題,幫助學生突破固有思維定式,從而能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