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安徽省桐城市實驗小學 安徽 桐城 231400)
傳統文化具有十分明顯的文學性和藝術性特點,而語文這一門學科本身也富含人文精神。所以語文課堂也可以成為傳統文化與現實社會溝通的橋梁和紐帶,能夠成為學生了解歷史,獲得思想情感熏陶的窗口。再加上現代化的素質教育,本身也強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繼承性,認真總結了傳統文化在現代課堂中所發揮的作用。所以,相關教師也應當提高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關注,分析它與語文課堂融合的方法。
首先,我黨在會議中已經數次強調,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肯定了文化深為民族凝聚力源泉的地位,并且也分析了文化之于我國國際地位的推動價值。而學校作為傳播思想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其自身也肩負著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責任與使命。也就是說,傳統文化走進語文課堂,有著十分堅定的政治依據。
其次,教育部早在新課標中強調了語文課程的歷史繼承性,分析了語文課程對于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的重要價值,旨在通過語文課堂的建設,提高學生對民族的認同感和自信心,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語文課堂從理論上也能夠承擔起傳播傳統文化的重任,有著較為堅實的理論基礎和體系保障。
最后,現代化的網絡信息技術普及,極大地改變了學生的日常生活。許多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日益提升,他們更加沉溺于網絡上的虛擬信息和文化,由此也逐漸淡忘了本土文化。這對于我國的民族振興戰略而言,是嚴重的危機和挑戰。所以,推動傳統文化走進語文課堂,是幫助學生養成辯證思維的有效措施,是抵御西方不良文化和有害思想侵蝕的有力武器,也是幫助學生養成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核心基礎。
布魯姆的教學觀告訴我們,課堂教學是知識獲取的主渠道,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地方。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適時滲透優秀傳統文化。這樣,既能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還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中國傳統文化體現為仁民愛物,修身齊家平天下,這些都透過對學生的基礎文化教育深入內心。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關鍵時期,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1 從多個角度解析古詩詞作品。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下單一的教學內容,創新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嘗試從多個角度深度解析古詩詞作品。從古詩詞作者的角度來看,在歷史文化長河中,我國古代涌現了一批優秀的詩人,他們身上充滿了人文精神,無論是浪漫至上“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白,還是憧憬“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抑或是“一衰煙雨任平生”的蘇東坡,優秀的詩詞作者本身就具備中華民族優化的民族精神,了解作者就是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從情感挖掘的角度來看,古詩詞中往往體現著作者的真情實感,此句中流露出憂國憂民、淡泊名利、思念舊友等情感,挖掘情感才能感受古詩詞作品的魅力。
3.2 利用信息技術強化學習體驗。信息技術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實現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與傳承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目標,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輔助功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中的傳統文化內涵。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創設與之相關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中感受古詩詞的魅力。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為學生播放教學相關的視頻和音樂,豐富學生的學習素材,利用微視頻的輔助作用,打破小學語文古詩詞課堂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給學生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
3.3 推動經典誦讀。我國的傳統文化擁有千百年的發展歷史,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積累了眾多文學瑰寶,許多經典名著,不能被現代化的網絡技術所埋沒。對此,教師應當在班級開展誦讀經典的活動,誦讀的內容可以是詩歌,也可以是古文。誦讀的選材應當以積極向上的主題為核心,可以是描寫家國情懷的,可以是歌頌友情的,也可以是贊揚精神氣節的。同時,教師應當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差距,為他們安排相對應的朗誦任務,朗誦的難度應當由淺入深,確保小學生能夠充分理解朗讀的內容,并以此為基礎提高他們的閱讀自信心。另外,教師也應當為學生推薦經典的課外讀物,可以是四大名著,也可以是人物傳記,讓學生拓展自己的知識面。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適時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為學生營造傳統文化教學氛圍,引導學生真正愛上傳統文化。同時,要將傳統文化賦予時代的內涵。只有這樣才能將學生培養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實踐者、弘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