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宏婧
(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遠洋城小學 天津 300454)
比較文學對不同文化中文學的相互認知,促進了異質文化的轉型和同構,從而推動了新人文精神的發展。[1]新時代的語文教育也應順應時代的要求,在立足漢語教育的基礎上,具備教育國際化的思維,根據我國語文教育實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語文課程。
1.1 比較文學的內涵。“比較文學是一種文學研究,主要研究不同文化和學科中人與人通過文學進行溝通的歷史、現狀和可能,其包容性決定其必然以真誠的尊重和坦誠的態度,致力于探索異質文化間文學的相互理解與溝通。”[2]季羨林先生說:“比較文學的研究屬于文化交流的范疇。”[3]比較文學不是簡單羅列具體文學作品之間的異同,而是通過科學的方法在浩如煙海的不同民族文學之中找到人類文化的規律,進而讓各民族文化和文學找到各自豐富和發展的途徑。
1.2 比較文學主要研究方法。比較文學研究方法主要有影響研究、平行研究、跨學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比較容易讓學生接受的是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
(1)影響研究。影響研究由法國比較文學研究學派提出,旨在研究各國文學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文學關系,主要從影響的放送、接受、傳播途徑這三方面進行研究。
(2)平行研究。平行研究由美國學派提出,旨在研究沒有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學,在文體、主題、藝術手法、思想流派等方面進行類比研究,從不同文化之中總結出人類精神以及文學發展所具有的本質規律,從而達到求同存異、互證互識的目的,為文學的交流尋找平臺。
(3)跨學科研究。跨學科研究,是將文學與其他學科相互聯系、相互關系的研究,在人類文化體系中,凸顯文學的獨特性,把握文學發展的內在規律。主要是通過移植、平行比較、追溯影響等多種方式,進行跨學科研究。以彼鑒己,從而彰顯文學的獨特性,研究文學與科學、藝術之間的關系。
2.1 構建小學語文新課程體系的需要。《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課程基本理念”中提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繼承我國語文教育優良傳統的基礎上,也要密切關注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拓視野。[4]在“課程目標與內容”上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5]
在跨文化方面,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異國文學作品所占比例雖然不及中學語文大,但是收錄的篇目卻豐富多彩。以六年級語文教材為例,選入了黎巴嫩紀伯倫的《花之歌》、俄國列夫·托爾斯泰的《窮人》、美國奧萊爾的《在柏林》,英國丹尼爾·笛福《魯賓遜漂流記(節選)》、瑞典塞爾瑪·拉格洛夫的《騎鵝旅行記(節選)》、美國馬克·吐溫《湯姆索亞歷險記(節選)》。教材對異國文學篇目的選擇,體現了尊重多樣文化、汲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理念。不局限于單一文化的傳承,這對于開拓學生的視野,更好地繼承和發展本民族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在跨學科方面,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有關藝術、歷史、地理、天文學、植物學、動物學等學科的課文,涵蓋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這為學生在不同學科之中發展思維、認識文學提供了途徑。
從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收錄的篇目來看,跨學科、跨文化作品的選擇,正好與比較文學中的影響研究與跨學科研究相契合,將比較文學研究方法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是構建小學語文新課程體系的需要。
2.2 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比較文學研究方法在培養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這兩個語文核心素養能夠發揮一定的價值。
比較是一切理解與思維發展的基礎,有比較才能有鑒別。轉換視角,看到文本多重解讀的審美空間。以《窮人》一文為例,新課改之前,教學目標中往往會出現“了解沙俄窮苦人民的悲慘生活”這一目標,這是站在階級角度進行批判,是一種冷冰冰的道德批判。但如果置換視角,采用比較文學跨學科的方法,從接受美學和人格理論的角度出發,便能夠發現妻子桑娜和丈夫所體現出來的人性的柔軟與光輝,讓學生體會出人性的美。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起著正向的引導作用。
2.3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途徑。立德樹人要求我們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從小事做起,注意細節,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在閱讀中比較,在比較中閱讀,能夠讓學生更深刻的認識到文學創作中傳承與借鑒的辯證關系,從多元文化的角度審視自身,看到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1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比較文學研究方法。統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是神話單元,編者有意將《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女媧補天》《普羅米修斯》中外神話放在一起,非常適合將比較文學研究方法中的平行研究引入到本單元的教學中。
盤古、精衛、女媧,中國古代神話中的英雄形象,更是古代先民對生命起源的想象和思考。這些中國神話中的形象,代表著中國人所歌頌的奉獻、善良、勇敢無畏之精神。西方神話中的英雄普羅米修斯,也有自我犧牲和堅毅的品質。但是從比較之中不難發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呈現出的價值取向是不同的。中國的神話里,對于正面形象往往會有一個相對圓滿的結局,但是在西方神話中英雄人物,往往會不得善終。這是幾千年來中西文化差異的結果。但是人類文明卻又有相通的地方。從各自神話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先民,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相搏斗的過程中,對于自然和自身追求的感悟,由此反饋到文學作品中,都會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人類精神的蓬勃與困頓。
3.2 在課外閱讀中引導使用比較文學思維。統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的第二課是泰戈爾散文詩的《花的學校》,學習這節課之后,可以讓學生進行拓展閱讀,讀一讀冰心的兒童詩,感受一下冰心詩歌中對于自然、母愛的描寫。可以簡單介紹冰心的作品與泰戈爾作品的聯系,讓學生有意識地感受不同國家文學作品之間的聯系。教師引導學生用比較文學中研究方法去閱讀中外書籍,能夠讓學生了解文學之間的借鑒與融合,同時提高自身的文學鑒賞能力與創造力。
3.3 以專題的形式簡介比較文學的知識。適時的用一些專題講座介紹比較文學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有一個大致的思維框架。當然,講座的內容應該通俗淺顯,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小學高段,簡單介紹比較文學的方法和作用,激發學生對文學的興趣,引導學生用更好的方法去閱讀和分析文學作品。可以結合學生課內外的閱讀經驗,對某一類人物形象進行專題研究。例如:讓學生廣泛的搜集中外文學中的“壞人”形象,從不同角度解讀中外作家對“壞人”描寫的異同。讓學生暢所欲言,不必嚴格拘泥于比較文學研究方法,只要讓學生有一個比較的思維即可。
教師將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以彼觀己,能夠讓學生,站在世界文學的角度,看到我們民族文學的光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