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茜
(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第三中學 安徽 蚌埠 233400)
所謂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在積累知識的過程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建構知識體系,運用多樣化的學習方法,掌握學習心得,總結學習規律,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文化素養、道德情操以及人文涵養,真正為學生今后的成長和進步打好基礎。古詩詞是語文學科最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陣地。只有找到古詩詞教學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聯系,課程教學改革才能全面開展起來。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要細致地分析古詩詞的內涵,對核心素養的培養進行深刻地解析,關注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的情感變化,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播,強化學生對古詩詞的記憶和理解,與學生一起鑒賞古詩詞,從而達到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
1.1 教學模式傳統。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使得現有的教學模式存在弊端,古詩詞鑒賞主要在于表達技巧以及情感領悟方面,基本都是從高考考點進行教學目標,而未從實際出發。教師在授課時也沒有從學生的角度看待,一味的進行知識灌輸,無法兼顧所有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在教學方式上沒有足夠的創新,使得教學效率與質量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這些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處于極度被動的環境,無法對古詩詞鑒賞產生興趣與積極性。
1.2 教學目標不明確。目前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的教學目標普遍是為了完成高考,而忽視了古詩詞鑒賞教學的本質。從而對培養學生的興趣以及文化素養降低了教學質量,這都是一個極大的問題。通常在教學中,教師僅僅是將古詩詞的大體內容講解,并對其如何應對高考試相關知識,導致學習古詩詞的氛圍較差,沒有足夠的積極性。這對教學質量而言極為不利,學生全程學習中處于被動的狀態。并且教師只是對教材中的古詩詞進行了教學,而對于課外的古詩詞不夠重視,導致教學內容受到了限制。
2.1 突出古詩意境,注重感悟閱讀。著名人文學者錢理群先生認為,我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存在明顯不同,前者是一種十分注重感悟的文化,后者則是偏向分析的文化。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因此,教師在解釋古詩意思的同時,要突出古詩的意境,把握文體特征、音律韻味,闡釋意象,感悟意境,使學生從中體會到古詩的審美性、多義性、概括性,增進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與喜愛。注重古詩意境和感悟閱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悟古詩的情感,將古詩學習從語用、語義層面上升至美學層面,引導學生感受古詩的魅力。例如,在《琵琶行》這篇古詩詞中,“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個詩句就可以發揮留白賞析的教學效果。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都流于表面地理解為琵琶女性格羞澀。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根據這首詩詞的主題思想來對其進行理解,就可以挖掘到新的內涵。這時學生的好奇心就會被激發出來,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琵琶女此時的真實心境。尤其是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是“悲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這一點為切入點,深入地了解琵琶女在悲切的身世背后隱含的心灰意冷,感悟其在年老色衰之下更不愿意拋頭露面的情感。而這與作者的心境相符合,表達出抑郁不得志的情感。學生在探究這部分內容時,可以更深刻地領會到這一詩句描寫的傳神之處。
2.2 開拓思維,展開聯想。詩人通過古詩詞表達了自己的情感,以及對人生的感悟。其中蘊含了許許多多的人生哲理以及美好的景象。逐漸的陶冶情操,提升心境,對思想有著極大的幫助。而學習古詩詞最重要的就是開拓思維,展開思想空間,不斷的其中包含的意境以及美景做出想象,從而感受詩人的所看所想,深刻體會到當時詩人創作時的心情。深入分析古詩詞中所表達的情感以及從中能夠得到的思想。例如,在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文時,有許多通過對美景描寫的詩句,如“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那令人身臨其境的描寫,好似就站在詩人身邊一般,江水、紅楓美妙絕倫,猶如置身其中,感受那美妙的景象。這些都需要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腦海中浮現當時的美景,再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描寫出美景,加深印象,從而感受到古詩詞中的魅力。
古詩詞有著自身獨特的魅力,同時這也是高中教學中的重點,對高考有著極大的幫助。因此,重視鑒賞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使用創新的教學方式進行引導學生,培養其在意境審美以及文化素養等多方面的成長。讓學生能夠對其自身的思維拓寬,不局限于知識點上的認識,從而深刻體會古詩詞中的魅力。需要增強學習的趣味性,讓學生能夠從自身對古詩詞培養興趣,擯棄死板的教學模式,樹立新的教學觀念。如此才能夠更好地對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