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榮英
(江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江西 鷹潭 335000)
隨著國家對學前教育的重視以及學前教育的蓬勃發展,對學前教育工作人員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游戲作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游戲的組織、創編能力以及教學游戲化、游戲教學化能力愈發顯得重要。而目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理論課上課積極性差,如何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提高游戲課程的教學效果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是課證(教師資格證)合一的教學理念的要求。
2.1 學習共同體概念。學習共同體是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共同的學習任務為導向,學生從單純聽教師講解拓展到觀看學習平臺資料、搜索網絡資源以及結合教師提供的教育資源的方式,通過分工、交流、協作的方式,達到資源共享和思維碰撞,相互促進、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完成學習目標,促進學習者全面發展的一種新型學習形式。
2.2 學習共同體構成要素。課程教學中,學習共同體的構成要素:學習主體、學習目標、學習工具和資源(包括課程知識)、制度、學習活動分工以及學習的情境。教師和學生均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學習目標是課程出發點和歸宿。學習工具和資源是整個學習活動的中介;制度是師生在課堂中活動的基礎,調節彼此之間的關系;學習活動分工使得師生明確自己的角色和作用,根據不同的任務和學習目標所安排的學習活動,分工合作,共同實現學習目標;學習情境為學習提供盡量貼近真實的學習情境有利于學生建構新知識。
3.1 構建的原則。
(1)民主平等原則。課堂學習共同體的教學要求教師與學生之間做到平等、學生與學生之間同樣做到平等,教師教學做到民主,盡可能的表揚和鼓勵學生,盡可能的幫助學生并且及時的給予相應的指導。
(2)競爭原則。為了激勵學生學習,可以以小組的形式開展組間競爭。每一次的教學任務設計成一個教學情境,學生通過小組匯報的形式展示小組成果,進行評價排名,排名成績關乎學生課業成績。
(3)教學相長原則。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雙邊活動。教師和學生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過程。共同體就是提倡教師和學生相互學習,教師由于閱歷相對學生豐富很多可以教授學生相應的知識,同時學生與學生的互相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
3.2 構建的步驟。
(1)課堂學習共同體觀念的滲透。教師要認識到自己課堂角色的改變,已經不再是課堂的領導者只是課堂環境的創設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也要認識到形成課堂學習共同體,有利于同學之間思想的交流,能夠更好的讓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自身的實際操作能力,完成課程學習目標。
(2)重組課程內容,明確學習目標。《幼兒園游戲與指導》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在課程內容重組上,把內容分為游戲理論模塊和游戲實踐模塊。理論模塊以小組知識競賽的形式作為目標,游戲實踐模塊分為角色游戲、表演游戲、建構游戲、體育游戲、智力游戲、其他游戲。每一個游戲模塊都設計實訓項目來作為單元目標的考核。這樣的話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學習積極性提高。
(3)創設學習情境。每個學習單元,都給學生創設一個學習的任務情境,該任務情境和學生今后的工作密切相關。例如:在表演游戲中,教師創設的任務情境是,幼兒園馬上要開展元旦慶祝活動,請你為你所在班級的幼兒編排一個童話劇。學生展示后,評選出最佳演員獎、導演獎等。
(4)指導學生分工與學習。對于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分工進行指導。比如說可以發揮每個小組成員的優勢,確定好小組內誰收集資料、誰手工能力強、誰組織能力強等。做到分工明確,每個人都有自己承擔的責任,避免成為一兩個人的任務。
教師利用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相關的教學資料,提醒學生事先進行觀看。學生看后領取任務單。并且指導學生還有很多網絡資源,比如智慧職教等。每個同學的經驗和觀點都是可以利用起來的學習資源。學生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提供第二輪指導。
在這種模式下,學習變的積極、可掌控、能探索、有創新,同時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及人格發展。
在《幼兒園游戲與指導》課程中引入課堂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體現了“學中做”和“做中學”的理念,讓學生能夠在課內課外、線上線下開展形式各樣的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滿足了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交流合作”的需求。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形成平等、互助、對話式的關系,提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