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晨
(遼寧財貿學院 遼寧 葫蘆島 125105)
所謂翻譯,就是將一種語言轉化成另一種語言。因為不同國家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文化差異,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多種信息的轉化,翻譯人員不僅要掌握語言的獨特性,還要了解語言的文化環境。為此,高校應充分認識到大學英語課程中翻譯教學的重要性,努力提升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從而為國家乃至世界培養更多英語翻譯人才。
大學英語課程中的翻譯教學,能培養大學生對英語和漢語的轉換能力,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幫助。翻譯的過程是對兩種語言進行理解、表達和轉化的過程,只有對語言熟悉和充分了解后,才能使兩種語言的轉換達到對等標準。翻譯教學幫助學生把握文章內的語言現象和文章內容,使學生在此過程中加強自身的聽說讀寫能力,學會快速進行思維轉換與語言表達。因此,翻譯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
2.1 詞類轉換。在英語翻譯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加詞類轉換的內容,將形容詞、名詞、動詞的轉換技巧滲透到教學中,使學生可以更好地進行英語翻譯。例如,在英語句子中,有一些用于形容心理活動狀態的形容詞,包括感覺、感情、欲望等,在轉換成中文的過程中,要根據這些形容詞的內涵將其轉化為動詞。以“If you are often upset and irritable,there is a health problem”來說,在翻譯的過程中會翻譯為“如果你經常心煩意亂、情緒暴躁,則說明存在健康問題”。如果英語采用冠詞和形容詞連用的表述方式,在英譯漢的過程中普遍也要翻譯成名詞,如“the young and the old”應該譯為“青年和老人”。而在漢語中,經常會使用多個動詞,英語不論是長句還是短句,僅使用一個謂語動詞,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多加注意。
2.2 提升學生的翻譯能力。翻譯教學不僅要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也要提升學生的翻譯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指導,鼓勵學生多參與實踐性的英語活動、在生活中多運用翻譯能力,從而提升語言運用能力。此外,教師還應把新的知識點和舊的知識點結合在一起,以舊知識引發新知識,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并積極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案。教師還要善于觀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反應,及時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調整,促使學生在積極的教學氛圍中進行自主學習,并積極參與交流,從而提升翻譯能力[2]。
2.3 課下鞏固基礎,課上協力互助。英語水平差的同學、缺乏預習、沒有良好學習動機以及缺少自信心的同學,在英語課上翻譯的質量都會相對較差,對于這些同學,教師需要時刻與同學保持交流,不斷使學生了解英語的重要性,時刻提醒同學做好英語課前預習工作,上課之前督促學生了解英語文章的大概意思以及相關的基礎性詞匯。在英語翻譯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和學生合作,一起應對英語中出現的難題,作為指導者指引學生能夠有條理地表達,可以和學生合作,共同應對困難,在學生翻譯困難時候提升幫助,在學生翻譯后能夠相互對比答案。課上也可以開展英語交流活動,比如進行把學生劃分小組,這樣使學生擺脫參考用書,形成自己的獨立思維,獨立對翻譯進行思考,最后形成不同形式的翻譯結果,各組之間還可以相互對比討論,交流翻譯經驗。
2.4 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歷史背景的不同,會導致不同地區的民族文化、價值取向呈現出明顯的差異,而英語和漢語是不同地區的文化標識。因此,對于這兩種語言的翻譯,一定要結合不同地區的歷史文化、價值觀念。在開展翻譯教學時,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講解翻譯理論與翻譯技巧,而應將文化知識融入其中,系統地分析不同文化間的差異,使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得到增強。英語和漢語在表達方式上存在差異,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翻譯理論與翻譯技巧時,應注意引導學生比較二者之間的差異,以避免學生受到母語遷移的影響,防止學生在翻譯過程中使用中式英語。教師可以對教學環境進行改善,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學實踐中鍛煉語言思維能力,使他們在交流中深化英語知識結構。為了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教師還應在課堂教學中講授與文化差異有關的知識,并為學生準備相關教材,讓學生通過閱讀和總結加深印象,并對國內外的文化發展情況有所了解,這有利于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學生如果沒有足夠的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就無法形成跨文化意識,翻譯時就會因用詞錯誤而導致表達不當。學生應加強對英語國家文化的學習,增強跨文化意識,在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時可嘗試將英語國家的文化作為參考,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升英語思維和語言應用能力[3]。
綜上所述,英語教學屬于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在英語表達、寫作、聽力、翻譯等各個模塊,對于整體的英語能力都很重要,所以教師想要提升學生的英文整體水平,只是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不行的,需要從各個方面整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