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健,張詩雨,趙 爽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校本部,河南 鄭州 450000)
2019年召開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定義了中國之治的新高度,為推動教育事業發展、升級學校治理體系、推動治理能力現代化指明了基本方向。隨著體育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學校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本身就是新時代中國之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新時代中國教育堅定不移地走內涵式發展之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校體育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辦學條件、學校體育設施取得明顯改善的前提下,校園體育鍛煉得到重視和加強,但是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并沒有得到根本性扭轉,在青少年營養狀況顯著改善的背景下,運動不足造成的營養過剩仍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
學校體育在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長期以來,學校體育發展得不到學校、社會、家長的重視,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在于青少年體質問題的暴露有著明顯的滯后性。現階段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對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潛在危害,往往要在青少年正式進入社會以后才會逐漸暴露和發生。可以確切地說,青少年體質健康是全社會體質健康的基石。因此,學校體育工作不能繼續在舊的地圖上盲目前進,為了探尋學校體育的新世界,需要重新規劃學校體育地圖,摸清當前的學校體育治理體系,尋找下一步學校體育改革的痛點和關鍵要素,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掃清障礙,明確發展的路線圖,積極回應學校體育現代化治理的重大關切。
從上述暴露的問題分析,新時期的學校體育治理工作必須是一個完整的、立體的治理體系,必須是多個主體共同參與的治理活動。所謂治理的現代化應體現出決策的參與性、主體的多元性以及過程的延續性。基于此,當前學校體育治理現代化應具備如下特征。(1)主體多元化。政府是學校體育治理工作的主要參與者,發揮頂層設計的優勢,但并非唯一主體,應同時吸納公民與社會機構的合作,以及非政府組織的參與等。(2)治理多向化。治理的對象是學校體育工作,但依靠國家強制力實現是偏移方向,必須追求雙方的互動、合作和協商。(3)實施規則法制化。要以法制為保障,包括對舊制度的揚棄和對新制度的探索建設。(4)治理效果可視化。現代化治理意味著方式的轉變,各參與主體要提升服務意識和能力,確保治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和有效落實。
立德樹人是新時期學校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檢驗學校教育工作的根本標準。學校要把立德樹人滲透到日常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推動以治理為核心,以制度為根本的教育體系改革,推動學校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對學校體育的治理工作而言,堅持立德樹人的核心、就是堅持最先進的治理理念。以立德樹人的核心價值指引學校體育的改革,才能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推動學生的全面均衡發展,進一步對學校體育、文化、管理、交流、競賽等進行全方位的治理體系研究和細化。
首先,堅定不移地推動學校體育改革。以體育課程改革為命題,以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為指針,以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有機融合為途徑,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在學校體育中增強體質、體驗樂趣、錘煉品質、健全人格。堅決貫徹與執行“健康中國”等學校體育發展戰略,確保學生享有充足的體育活動時間,以校園足球的成功改革模式為范本,全力推動其他體育項目的改革試點工作,確保學生能較好地掌握1~2項運動技能。以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為起點,提高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質量。
其次,提高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程度。按照教育部關于落實體育立德樹人理念提出的意見,學校體育必須具備開放的視野,應與德育、藝術、歷史、語文等學科協調發展。落實以人為本,貫徹學校管理者、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思路,創造一切有利條件開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天賦特長,消除應試教育對學校體育的殘余影響。
最后,不斷創新學校體育理念,堅持以賽代練、以賽促練等理念體系。繼續向歐美等體育強國學習,推動俱樂部模式和學校體育競賽模式在我國的發展,充分利用我國舉國體制辦大事辦實事的優勢,推動學校體育競賽體系的層級構建和完善發展,打造從小學到大學的完備學校體育競賽體系,從整體上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同時為體育優秀后備人才提供更大的人才庫。
學校體育治理主體從一元向多元的轉變過程,將有效提升學校體育治理的現代化水平。當然,這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其間會遭遇很多的挫折,甚至失敗。因此,明確學校體育治理在各個階段的發展痛點,才能為治理工具和方法的選擇提供參考,為最終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的保障。由于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完善學校體育治理體系應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為治理能力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首先,統籌兼顧學校體育發展的管理體系和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適應性問題,應充分調動國家、社會、學校、教師、家庭、學生各個主體的能動性,統籌解決好推動學校體育工作所需的一切保障條件要素,也就是財力投入、師資、設施、空間、時間等,建立全社會認可度高的治理體系。
其次,解決好學校體育改革內循環動力不足、對教育深化改革響應不徹底的問題。對學校體育治理而言,應放棄該放棄的、優化該優化的、堅持該堅持的,針對學校體育工作的難點和瓶頸問題完善管理制度,做好各階段的工作規劃,在宏觀規劃的基礎上提出微觀的解決措施,擺脫應付式、運動式的管理。
再次,消除學校體育治理的梗阻現象。學校應統籌協調各相關部門的工作,確立統一的工作思路,摒棄部分紛爭和偏見,完善部門的分工和職能,明確責任落實的路徑和方式,全面推進規范治理,消除傳統學校體育工作中配合度差的弊病。
總體而言,強化學校體育治理的保障要素,就是要優化外部環境,完善制度內核,逐步實現各個參與主體的統籌協調,形成學校體育治理的合力。
當前,我國學校體育工作的方法只有結合教育現代化的發展目標,補短板、抓重點、強弱項,才能切實提高學校體育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發展。
首先,繼續完善學校體育發展的頂層設計,確保各級學校深入貫徹和執行國家和教育部關于學校體育發展基本理念和方針。學校要加強對體育教育真諦的理解,精準把握學校的發展階段,注重統籌規劃和整合,堅持特色發展,分類指導,強化系統思維,進一步梳理宏觀發展環境,做好微觀動態管理,為學校體育治理體系建設奠定必要基礎。
其次,加強學生體質健康指標數據庫建設。國家應發揮體制優勢,完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和跟蹤反饋機制,建設學生體質健康大數據庫,向地方、學校、家長和學生適時反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爭取有關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
再次,強化學校體育發展的外部推動力。將學校體育工作納入社會綜合評價體系中,將學校體育工作納入地方五年社會發展規劃和政績考核體系中,納入國家教育現代化建設體系中,將學校體育工作和學生身心健康情況作為評價和驗收各級政府部門、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師工作成績的重要依據。
此外,推動學校學科教育協同發展,學校應積極推進學生的健康工作,增加體育課、健康課和課外鍛煉的比重,探索體育課與其他課程的協同發展,優化學生非必要的課業負擔,解決好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師資等方面的問題。按照課程建設的方法,從教育、教學、課程以及教育哲學、心理學等上位理論出發,創新學校體育課程觀,打破學校體育閉門造車的落后局面,加強體育與各學科的融合,破解協同發展中的瓶頸問題。
最后,優化學校體育教評體系。堅決貫徹國務院關于體育教改的指示精神,探索將體育列為高中學業成績考試的必修科目,推動初中學業水平考試體系改革,增大體育課的分值比重,提高中考體育學科的分值,切實提升體育課的受重視程度。在高校探索體育教育制度改革,試行體質健康畢業標準,對于未達到要求的學生,延緩發放畢業證書。
學校體育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新的歷史時期提升國家教育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內在要求,是需要政府、社會、學校、教師、家庭、學生等主體綜合參與的重大社會事業,最終必然會形成一個制度完善、執行力好、效果優良的立體和諧的事務管理體系。當前,在國家大力推動學校體育工作改革的基礎上,我國學校體育治理體系一定程度上也在與時俱進,但是依然存在一些緊迫問題,如響應的滯后性、建設的欠法治性等。只有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理念,才能穩步推進治理體系的改革,不斷優化治理體系,為學校體育治理的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和方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