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茹 曹慧
(陜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2)
自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來,我國各地各類型的體育場館如雨后春筍般建設起來。根據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國的體育場館總量達到169.46萬個,在數量上呈翻倍式增長[1]。體育場館數量的劇增,隨之而來的就是體育場館資源浪費問題,這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相悖。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具體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為體育建筑的發展提供了方向。體育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多方面、綜合化的概念,是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精神文化四者結合的發展。
2015年12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同意陜西省承辦2021年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場館的建設是辦好全運會的硬件支撐和重要標志,也是古城西安賽后的寶貴遺產。而體育場館的可持續發展應該是在總體規劃、具體建造、賽后運營的長期規劃中對生態環境影響最小并且所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多的建筑。“全運遺產”能否有效緩解人民健身需要與全民健身場地數量之間的矛盾,能否實現大型賽事后體育場館的持續性盈利問題,值得研究。該文以十四屆全運會西安市大型體育場館為例,對體育場館的可持續發展進行研究。
西安市作為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的主辦城市,其體育場館大體可以分為3種,即高校體育場館、政府主管的具有公益性質的體育場館及私人主管的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體育場館。高校體育場館主要以滿足教學需求為主,其他體育場館多以全民健身和競賽、表演等多樣化的服務功能為主。
2019年,西安人口已超千萬,外來人口數量還在不斷攀升,人口密度過大帶來的人均運動場地不足的問題愈加嚴重[2]。國家積極倡導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但是由于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帶來的體育場地設施損害,以及社會人士進入校園鍛煉帶來的安全隱患及責任的劃分問題,使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步履維艱。
陜西省體育場、西安奧體中心體育館、城市運動公園體育館、陜西省訓練中心都是容客量大、設施設備完善、多功能的體育場館,也是西安市的地標性體育場館。但是功能存在高度重合,現如今大型體育場館的賽后運營模式多是開展培訓、會展、娛樂演出等。西安地處西北,經濟較南方發達城市稍落后,會展、娛樂演出等活動數量不足以支撐眾多體育場館的日常運營。
大型場館經營管理難度大,多數場館在賽后運營中處于虧損狀態,專項體育場館的管理更甚。此次全運會新建的射擊、射擊、高爾夫等體育場館所對應的體育項目較小眾,群眾基礎較低,不利于賽后運營。目前,對于該類型場館的賽后定位是運動隊的訓練基地,但這些項目在國內屬于消費較高的體育項目,且位置偏離市中心,不利賽后的運營發展。
目前,西安市除學校場館以外的大型場館主要由政府投資建設,統一管理,采用全額預算、差額預算的運營方式。這種管理方式極大地降低了管理人員的工作熱情,政府壓力大,場館工作人員的職業認同感低下,服務水平不高,很多場館只是簡單地提供場地租賃服務,而一些新建的私人化運動場館的服務更加人性化,顧客滿意度高,使得公共大型體育場館的競爭力明顯降低。
建立移動客戶端APP軟件,根據顧客的多樣化健身需求、價格預期和服務質量的選擇進行運動場地的推薦,加入運動場地的租賃服務,讓顧客可以在有預約的情況下有序進行運動,防止場地人數過多造成安全隱患。對場館舉行的各種賽事進行線上宣傳,用戶從客戶端就可以及時了解各大賽事,并能夠進行線上購票、線上報名,以及獲得更多的體育資訊[3]。數據的信息反饋,有利于更好地優化和配置體育場館資源,提升客戶滿意度。全運會場館中的WIFI場館全覆蓋、賽事轉播、場館互聯網等硬件設施設置與更新,延長了體育場館的使用壽命,提高了場館的實用率,順應了現代體育場館的發展趨勢,促進體育場館的持續發展。
傳統的體育場館管理模式包括事業單位管理模式、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模式、企業化管理模式、委托管理模式等,但現行的體育場館生態產業鏈模式、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模式、體育場館PPP模式及體育小鎮模式逐漸成為體育場館科學化運營的主流。十四屆全運會場館的建設經費以各級政府自籌為主,鼓勵新建或改造場館吸引社會資本,采取PPP模式籌集資金。PPP模式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提高全運會新建場館的科學化運營水平,可以根據場館的具體特色、功能、地理位置進行多樣化的體育場館運營模式的權衡,在保證體育場館的公益化水平的基礎上充分提高體育場館的利用率。
高校體育場館的主要功能是滿足體育教學,建議采用體育教學部下設體育場館管理中心的管理運營模式,并對場館的各級事務負責[4]。
我國多數體育場館以體育賽事、運動訓練為主營業務,并且對社會開放程度較低。近年來,一種新穎的體育場館運營模式——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綜合多位學者觀點,該文認為體育服務綜合體是多種產業要素相集聚空間發展區,它以體育服務為核心功能,多業態融合發展,具有多功能、高效簡約等的特點,有效地改變了傳統體育場館的功能固著、賽事活動匱乏、人流量少、依靠事業單位等特點,充分實現了以體育服務為中心的商圈。
西安奧體中心“一場兩館”作為此次全運會的主場館,將采用“體育+”的模式,是集休閑、文化、娛樂、商業、康養、人居于一體的體育特色小鎮。周邊將形成體育健康產業集群、絲路商務產業集群、休閑商業產業集群、絲路文創產業集群、生態人居產業集群五大產業集群,從而帶動五大區域開發,推動商業發展,疏解主城區職能,形成差異性服務的主要作用[5]。
體育場館的無形資產是指在場館建成后,具有體育性質、不具有實物形態且持續為所有者帶來效益的資產,包括場館的冠名權、場館廣告發布權、場館品牌開發及場館的特許經營權等[6]。此次全運會新建場館可以借助十四運會的召開對承辦賽事場館的增值效應,進行體育場館無形資產的公開招投標,利用無形資產的開發來促進資本回流。
此次全運會西安賽區的大型體育場館數量龐大,賽后的體育場館再利用絕不是依靠單一的場館資源利用的最大化,而是對功能具有重復性的體育場館的定位進行重新設置,如果同質化競爭激烈,必然會導致陷入紅海競爭[7]。因此,應該統一規劃,實行差異化的定位設置,才能避免同質化體育場館競爭。
奧運會過后,鳥巢和水立方成了北京的地標性建筑,更是成了人們旅游的必去網紅打卡地之一[8]。大型體育賽事對舉辦地經濟、交通、文化、旅游業等方面都有較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利用大型賽事的舉辦帶動地區經濟也成為了一種趨勢[9]。西安可以借助十四屆全運會和近年西安旅游業飛速發展的熱潮,以賽事和旅游帶動體育旅游的發展,在促進場館經營收入的同時,使人們感受到全運會的文化氣息及全運會場館帶來的有利之處。
對于體育場館數量劇增導致的場館利用率低的問題,普遍的解決模式是作為賽后培訓場地、租賃、承接大型商務會展及比賽、演出等,但是活動舉辦數量的不穩定性直接造成了場館收入的不穩定。所以,積極探索賽后大型體育場館的運營模式很有必要,可以將一些新型體育場館的運營模式作為全運會場館的賽后運營管理模式,但是這些模式并不能直接使用,而是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調整,才能真正“為我所用”。此外,還必須調節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只有在充分保證公共體育場館服務于大眾健身的同時實現市場化,才能有效地增收及創收,進而有利于大型體育場館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