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邦成
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蘭州 730000
飲食文化也是旅游產業的一部分,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購中,品嘗美食是一個很重要旅游目的,浪莊獨特的美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筆者從小生活在甘肅莊浪,對莊浪的飲食文化有較多地觀察、親身地體驗和不斷地思考,并對莊浪飲食文化進行如下總結。
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推動力。什么人間奇跡都是人創造出來的。為什么說是莊浪婦女創造而不說莊浪男同志或者兒童呢?因為在甘肅莊浪,從古到今,家家戶戶,每天所有的飯都是成年婦女做的,可以說99%的男同志或者小孩不做飯,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習慣,有時候如果男人做飯會是一種笑話,當然這是封建意識了。由于莊浪婦女長期做飯,所以婦女有一種天經地義做飯的自覺行為,主動承擔這項義務。二既然把它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職責,那么她們會聚精會神,一心一意去學習,去研究,去探索。三婦女做飯習俗會傳承下去。莊浪飲食文化,為何要特別強調莊浪婦女呢?因為莊浪的各種面食各種餅類各種舒萊各種湯,都是在莊浪大地成長起來的莊浪婦女發明創造總結提煉的,也是她們互相探討,互相學習,彼此切磋,接續傳承下去的。如涼粉魚魚,走了很多地方,就沒有莊浪婦女做得好,沒有理想的味道和心目中的標準。再如莊浪的油錢,就是獨特,既香又不膩味,尤其那個軟軟舒服的程度,估計其他地方婦女很難把握,莊浪人也吃過很多類似的食品,就是比不上莊浪婦女做的,那是千百年來莊浪婦女辛勤的實驗,那是一種成功經驗傳承,那是一種微妙技巧的運用,那是一種精細分寸的把握。其他地區的婦女起碼馬上做不出來,要做出來肯定就要向莊浪婦女謙卑恭敬地學習,而且不是一天兩天一次兩次就能學會的,有的經驗技巧就是制作的程序上,就是在制作時的用料上,就是在舌尖尖上,比如涼粉魚魚在做的時候蕎面湊到什么程度,油錢正反面用什么菜葉,蘸多少油,用什么油去擦?擦幾遍,如果一點弄錯了就沒有那個地道的香味了[1]。
食鹽最好是顆粒青色的,然后莊浪人自己搟成面子,不要太綿,不要大眾食鹽。清油,必須是莊浪人自己種的胡麻油,菜籽油不可以,因為做有關食品時達不到理想的味道和效果,比如撿油餅、油坨坨,做油錢等。辣椒,必須是莊浪人自己種的辣椒,油潑辣子必須使用莊浪熟胡麻油潑,辣椒必須是莊浪婦女砸碎,但不要機器磨的面子,因為這種潑的辣椒既不香也不好看,也沒有食欲。蒜,必須使用莊浪本地種植的紅蒜或白蒜,辣的夠味,辣的給力,莊浪本地泥土純香味道。韭菜,必須使用莊浪本地旱地種植的旱韭菜,絕對不能用水澆地韭菜,葉子窄,比較短,產量低,吃起來味道就是特別,所以做的腌韭菜味道突出鮮明。洋芋、玉米、白菜、胡子、套瓜和蘿卜都必須使用莊浪本土種植的,這樣沒有污染沒有別的影響,土質也好,水分適中,種子也不一樣,品種也不同,所以同樣是洋芋玉米,同樣是白菜等跟別的地方顏色干嫩程度等不一樣。豬肉羊肉牛肉雞肉和雞蛋,必須是莊浪本土傳統豬的品種,黑色豬,家家戶戶三頭以內養殖,用玉米面、煮熟的洋芋、草和樹葉作為飼料,不要群養速養,不要用別的飼料養殖的豬,否則做出來的食品味道不是莊浪的味道;牛羊,是莊浪人在春夏秋季,利用田野里、田埂上或溝里自然生長的各種新鮮野草,冬天用家鄉種植的玉米秸稈、苜蓿、糜谷秸稈、高粱秸稈和葉子等,在草料里適當加些豆子、玉米、油渣等,增加營養。養殖到一定年齡,根據需要宰殺;雞,必須使用莊浪本地養殖的土雞,散養的,靠吃蟲子、苜蓿、野菜、玉米、糜子和谷子等養大的,不能是洋雞,不能是群養速養的各種雞。下的土雞蛋,是純正的莊浪本地土雞,因為這種雞肉純香,雞蛋美味,沒有異味;地潤,必須是在莊浪的山上、地邊和溝坡上拾的,不能在外地買的;木耳,必須是莊浪挖了的苜蓿地里或其他地里摘的;蔥,是莊浪人自己種的,春天剛出土的蔥,新鮮嫩甜,吃幾根特別是蔥泡桃,有種無法形容的感覺和味道。小蒜,必須是在莊浪本土的山坡溝里或地邊上挖掘的,葉子比蒜苗細,味道和蒜的蔥的味道相似,但有區別,都具有辣味,但是辣的味道不相同。
第一,大環境必須是莊浪處于半干旱地區,也就是莊浪每年下雨不像南方那樣十分頻繁,也不像一些地方一年四季不下雨,十分干旱,既不是草原地區,也不是沙漠地帶。每年下雨下雪的量基本合適,所以莊浪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第二,就在莊浪的天莊浪的地莊浪的土壤下,種植小麥、玉米、糜子和谷子,種植白菜和洋芋,種植韭菜、蔥和辣椒,種植胡子和套瓜等,才是正宗地道的莊浪味道。第三,就在莊浪的空氣、河流、泉水和水分存在的前提下,種植的洋芋、玉米、糜子和谷子,種植韭菜、蔥、蒜和芹菜,種植的苜蓿,自然生長出來的木耳和小蒜。所做的小麥面食品、小麥面餅類食品,玉米面食品、洋芋各種食品、糜谷面食品、各種蔬菜,都必須在莊浪的空間、時間和氣候里制作的[2]。
莊浪飲食文化是較豐富的一塊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食品本身來講,是物質遺產,從工藝流程過程和技術含量來說,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目前是一種非專利技術,因為雖然表面公開,但是具體如何操作,只有部分莊浪婦女或個別男人知曉,但沒有人申請專利保護。所以聯系莊浪政府有關單位及早申請保護。文化是一種生產力,因為勞動者是生產力的很重要因素,莊浪人掌握了這種文化和技術,去辦酒店,去引來客人,去服務,就轉化為生產力。
也可以申請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如果申請并核準成功,既有較大的名譽,又有豐厚的利益。會吸引更多的游客去品嘗和體味莊浪的飲食文化,增加更多的收入來源,也無形宣傳了莊浪,增加了莊浪的知名度。所以應該堅決摒棄那種傳統落后的思維習慣,摒棄那種等靠要的思想,樹立文化自信意識,爭取意識,競爭意識,形象意識,主動推介自己的意識、申請意識、保護意識。
(一)要有飲食文化意識。長期以來,莊浪人民經過辛勤探索,總結提煉出一系列飲食方法與技術,但沒有充分認識到它也是一種文化,更沒有認識到是自己創造并發明的獨特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一種更基本更深沉的力量,有了這種文化和力量更能推動莊浪旅游業的發展。
(二)各種媒體進行宣傳。通過傳統的、新型的媒體,公共的、自己的媒體,介紹推薦自己的特殊的蔬菜瓜果、食品、飲食過程與方法,使本省、全國人民知道。莊浪有國家四星級旅游勝地云崖寺,自然風光朝那揪,宗教圣地紫荊山,自然與人文結合的陳家洞、葛家洞,更有65萬畝蘋果經濟林,34年建成的百萬畝水平梯田等,應該在這些旅游景點大作飲食文化文章,既加大了旅游景點的宣傳,又增添了游客對莊浪美食的吸引力[3]。
(三)本地自覺宣傳。莊浪縣城大街小巷、各個村莊路口,制作一些推介牌,比較詳細地介紹莊浪的各種特色飲食風味。因為游客到了莊浪以后,并不知道具體情況,就需要指導、說明和公共服務。這一點本地做得不夠,希望加大力度,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觀念已經過時[4]。
(四)文化創造效益。文化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東西,靠人們的感受才能體會到,莊浪飲食文化做好,各個酒店賓館旅游攤點收入增加了,本企業或個人致富了;國家和地方的稅收也增加了,莊浪公共事業公共服務的發展有資金了,反過來又推動旅游業和飲食文化業的發展。
(一)莊浪木耳。莊浪的木耳相當于大眾說的蘑菇。是苜蓿地里自然生長出來的,或者將苜蓿根挖了后從根上自然長出來的木耳。有時候在別的地里也會自然生長出來。根子是白色的,比較粗和軟,頂子上有個小帽子,像雨傘。一般是在夏天大清早從地里長出來,下午經過太陽暴曬就黑了或者壞了。莊浪的這種木耳,挖出來拿回去用莊浪的胡麻油、蔥、辣椒清炒了或者和莊浪豬肉炒在一起那十分好吃,與一般蘑菇有很大差別,有一種天然美味。
(二)莊浪麻腐。把麻子洗干凈后,碾成綿的,就是麻腐,直接食用也可以,但因麻子產量低,所以制作的麻腐少,所以直接食用太可惜,一般情況下,莊浪人用大蔥、薄洋芋條、麻腐,適量放醬油、食鹽、莊浪熟胡麻油,攪拌勻稱,可以做麻腐餅,做麻腐包子也行,都非常特別。
(三)莊浪老蜂蜜。莊浪有很多人家養殖大量的傳統的老蜂,釀的蜜特別稠,也好吃。一般在古歷八月十五中秋節,莊浪家家戶戶在養蜂人家或者市場上購買一定量的老蜂蜜,用中秋月餅或白面大餅蘸蜜是一種特色吃法,具有特殊的風味。
(四)莊浪芽面。就是把小麥讓發了小芽,然后把小麥帶芽子用磨子推成面粉,再把面粉下到開水鍋里使勁攪拌勻稱,熟了后配合餅子特別是白面餅子好吃。是另外一種意想不到甜味。
(五)莊浪涼粉魚。就是把脫了皮的純蕎麥芯反復搓,大約需要一小時。搓得柔柔的滑滑的,綿綿的稀稀的,然后把搓好的蕎面放在孔比較大的漏魚子廚具里,用筷子不停地攪拌,稀蕎面從孔里往開水鍋里滴,這樣在開水里就凝固了,形狀好像小魚兒或小蝌蚪,還帶一條小尾巴,呈白色。然后從鍋里撈出來涼一涼,再用莊浪人自己種的旱韭菜、食鹽、胡麻油把漿水熗一熗,莫要燒開,把涼冰的涼粉魚加上熗漿水,吃起來滑溜溜的、非常精到,白白的好看,食欲很旺。
(六)莊浪油坨坨。是把發好的蕎面,反復柔好,撕成一小塊一小塊,每一小塊成直徑約10厘米的比較厚圓形餅餅,中間搗開一個小洞,放到燒開了的胡麻油鍋里,炸5分鐘,挾出來涼冰即可食用。比較甜,油晶晶的,稍微脹軟。全國各地基本走到了,很少見到這種做法和吃法。
(七)莊浪小蒜餅。小蒜形狀像大蒜,但個頭小,蒜頭小,沒有蒜瓣,莖葉是四棱柱形的,有點辣味。一般自然生長在山坡、地邊上或者溝壑里或者苜蓿地里,人們專門去找卻找不到,偶爾遇見挖出來拿回家,切碎,拌洋芋薄條條稍微寬一些,用食鹽味料攪拌勻稱,將白面柔好搟成比較薄的直徑大約40厘米圓形面結,在它的上面把攪拌好的小蒜洋芋薄條鋪上一半,而將另一半面折回來蓋上,露出的邊上使勁捏著粘住,最后放到鍋里烙熟,取出后用甜菜葉子蘸胡麻油在餅子正反面來回擦幾下,吃起來軟軟的尤其小蒜洋芋薄條味道非常特別。
(八)莊浪的搗、凍洋芋。莊浪洋芋煮熟后在盆子里搗綿,用莊浪的旱韭菜(不用水澆灌,旱地里生長)、炒熟的胡麻面、食鹽、胡麻生油一起攪拌,就是莊浪的搗洋芋,中國有很多地方搗洋芋,但莊浪的做法和用料不一樣,味道非常特殊。莊浪種的洋芋絕大多數就在秋天收回來了,但有少數挖不干凈就留在地里,冬天就凍死了。春天耕地時又拾回來,切成比較厚且寬的條條,用食鹽、胡麻油、旱韭菜或辣椒炒熟,吃起來柔筋筋,有在大地里埋了很長時間的別有一番洋芋味道。
(九)莊浪旱韭菜。有專門的旱韭菜籽,到了春天,栽種到莊浪的旱地里,就長出來了,大約長到15厘米時,就可以割著吃,割過以后就長出來了,大約15厘米后又割著吃,如此循環。特別強調的是從來不澆水,在天然雨水下生長,就是非常缺雨的時候也在長,但長得特別慢。比平常見到的用水澆灌的韭菜葉子窄,個頭小,但吃起來比較辣、味道鮮明、尤其炒熟還香。
(十)莊浪的芿。有專門的種子,種在莊浪的旱地里生長,大約需要3—4個月成熟,麻色,顆粒不大,形狀像小麥。吃起來油浸浸,香噴噴,但這種油香味道不像胡麻油、菜籽油或動物油,很脆,味道罕見。可以單獨吃,也可以和其他食品一起吃;可以生吃,也可以炒熟吃,炒熟比生的吃好。
(十一)莊浪的大饅頭。筆者認為是世界絕無僅有的,比一般小饅頭大10倍,底面是圓形的,直徑大約30厘米,高約20厘米,像座小山。把多小麥面用水攪拌加進發面酵母,放在溫度較高的地方,大約10小時后就發起來了。然后將發好的面切出一塊來,用手揉到一定程度,堆成圓錐形,頂上用菜刀劃一十字,放在大籠床里大火蒸,大約25鐘后就熟了,大饅頭頂子上四面開花,有一種喜笑顏開、心花怒放的感覺,取出來涼一涼,并在開花的四面分別點三個紅點,特別醒目好看洋氣。莊浪農村幾百年來走親戚、婚喪嫁娶甚至招待親戚、客人就用這種大饅頭,也很大氣,不用花錢買東西。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莊浪有些飲食的加工過程和方法,用料的選擇與尺度,上述總結的比較粗略,因為這是莊浪人民的專屬,是一種技術秘訣,也是飲食經營之道,如果披露得太詳細具體,會被別人模仿的,會減弱莊浪飲食文化的競爭力的[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