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明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湖北武漢 430205
荊楚文化源遠流長,給我們留下極為絢爛的文化遺產。在當今消費文化、娛樂至上的浮躁時代背景下,荊楚文化傳承與傳播遭遇了極大的瓶頸,許多優秀的文化遺產正面臨消失。我們既作為主體有效主動去傳承荊楚文化,同時也能通過創意設計訓練強化文化印象,并做出相應文創產品實現對荊楚文化的有效傳播。多年的實踐經驗證明,文創設計作為載體是傳承與傳播“荊楚文化”極為有效的方法。
“荊楚”既是地理也是文化概念,荊楚文化至今2000多年,其地域特色鮮明,文化形態獨特,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楚國獨特的青銅鑄造、漆器工藝、絲織刺繡、編鐘音樂、精深哲學、絕艷辭賦都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旅游價值[1]。
1 荊楚文化物質元素
楚文化歸結為六個要素,即青銅冶鑄、絲織刺繡、木竹漆器、美術音樂、老莊哲學及屈騷文學[2],這基本反映了荊楚地域人們創造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荊楚藝術中的一切造型和紋飾都展示了一個生機、活力彌散的世界,無論是夸張詭異的造型,還是瑰麗神秘的色彩以及飛舞流動的線條紋飾都呈現了一種浪漫的激情。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將楚文化具體形態凝練成設計元素,將具象結構、抽象紋樣、浪漫圖案、古樸色彩、材料肌理融到文創產品中,突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帶有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成為荊楚文化傳播的生動載體。
2 荊楚文化精神內涵
荊楚先民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苦創業精神、楚人“融夷入夏”而吸取巴蜀、吳越等文化之長的開放融合精神、“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創新開拓精神、崇尚武裝熱愛祖國的精神等都展現出荊楚文化精神內涵[3]。篳路藍縷、追新逐奇、兼收并蓄、崇尚武裝,這十六個字可以說是楚文化精神內涵最核心內容,這些精神支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荊楚人民。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把荊楚優秀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將楚文化的艱苦創業的進取精神、不斷開拓的創新精神、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和熱愛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融入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出文化育人功能。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對于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4]。
荊楚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巧妙將荊楚傳統文化精髓和現代藝術設計結合起來,使其成為載體借助于旅游產業傳承和傳播荊楚文化,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當代價值。
荊楚文化的物質和精神遺產極為豐富,如何將其以物化的形式進行傳播,使得文化得以傳承?通過多年指導畢業設計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可將荊楚文化進行類別歸納,提煉出有代表性的器皿、圖形、紋飾、色彩、材質等視覺或觸覺元素應用在文創產品設計上,利用功能添加、情感體驗,將產品外在視覺特征與內在文化內涵得到完美統一,打造特色旅游資源,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感受傳統文化魅力,達到荊楚文化傳承與傳播效果,這種以文創設計作為載體去普及宣傳地域文化是極其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將展示荊楚傳統文化的文創設計作為畢業設計選題,讓學生近距離去感受傳統文化的美感,通過對荊楚文化中蘊藏的文化內涵及審美價值進行挖掘,從歷史古跡、標志性建筑、青銅器、漆器、瓷器、紋飾圖案、編鐘樂器、武漢方言、辛亥革命、武漢老字號品牌等多方面提煉出荊楚文化符號,將這些帶有楚文化特色的元素符號巧妙的在文創產品中加以運用,并為文創產品設計提供豐富的素材積累與堅實的理論依據。還可以將辛亥等革命題材作為元素進行文創設計,有效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學,引導青年學子繼承楚人愛國主義精神,銘記民族所經歷的苦難歷史,踐行時代精神。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開啟了民族復興的起點。我們就可以將辛亥革命——紅樓印象設為主題,學生在設計過程中選取較典型的人物、勛章、槍炮武器等,利用圖形創意和配色做了新的詮釋,并設計出鼠標墊、帆布包、鑰匙扣等一系列文創產品,讓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不斷感受到荊楚文化中熱愛祖國的精神文化,并以此來緬懷辛亥仁人與革命志士。(見封三圖3—5)

圖3 銅錞于(見正文第32頁)

圖4 彩繪圓形漆豆(見正文第32頁)

圖5 彩繪云獸紋漆盂(見正文第32頁)
比如器物上的裝飾花紋,包括云紋、鳳鳥紋、獸面紋、蟠螭紋、龍紋以及變形龍鳳紋等紋飾都能巧妙的運用在文創產品之中。楚文化與中原文化重視直線美不同,楚文化尤其重視曲線美,“似流動著的血液,呼吸著的生命,處處化靜為動”,“楚人不僅訴諸線條,而且借助于造型的奇詭和構圖的多變[5]。”這些紋飾、線條、構圖在文創產品中的運用正是楚文化美學思想的外在、物化表現。眾多帶有楚文化特色的元素符號在文創產品中的運用,使得購買者在領略楚文化魅力的同時,也享受著楚文化美的熏陶。
文創產品不僅僅是在造型、紋飾、顏色、材質等方面對本體文化進行汲取,也包括從文化的深層內涵,即文化精神、文化意蘊、文化意象等方面進行提取。楚人自古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更是現代設計的思想源泉。楚人秉承崇鳳尚赤的理念,這是文化,更是信仰,深度挖掘、巧妙運用精神文化元素是文創產品得以生機和活力的關鍵。重視精神層面文化的發掘,充分凝練文化內涵和精髓,將楚文化精神內涵融入文創產品開發中并進行推廣,是文化繼承和傳播的頂層路徑。活用楚文化內涵元素,增強荊楚文化的感染力,滿足消費者心理需求,是重中之重。
荊楚文化包含多種文化元素,從造型到材質,從紋飾到色澤,不同的文化元素構成了一個文化整體。文創產品則是將荊楚文化元素進行“解構”出不同的、細小的、同時又不可或缺的元素個體,進行重組后構成新的文創產品。
比如在文化設計中,以荊楚文化中恩施儺戲面具為主題。儺戲起源于遠古時代,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既娛神又娛人的巫歌儺舞[6]。湖北省恩施市流傳的儺戲由“儺愿戲”和“壇儺”兩個部分組成。儺愿戲現存于紅土鄉的漆樹坪村和大河溝村,由湖南經湖北鶴峰縣傳入,有三百二十余年的歷史。恩施儺戲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其儺面具制作尤為突出,近百個面具每個都與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密切相關。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十二儺神為主要設計目標,通過考察調研儺戲中人物角色的造型、紋飾、動態、性格等因素,把人物角色和現代潮流結合起來,創作出既帶有儺戲本身色彩又與現代元素相結合的系列文創產品。
在國際上,西方無時無刻對我國進行著文化滲透和價值觀的輸出,我國傳統文化不斷受到侵蝕,同時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也不僅僅只靠科技或軍事,文化已成為國家的軟實力競爭的重要支撐以及綜合實力的體現。國內方面,最突出的問題是當代大學生對荊楚文化認識不足,特別是荊楚文化精神內涵知之甚少,缺少文化認同,對傳統文化主動傳承的積極性不高。當前娛樂文化的泛濫使傳統文化的傳播途徑太過商業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對傳統文化誤讀與曲解,導致荊楚文化遺產內容和現代年輕人之間產生巨大的文化代溝。
作為當代教育者,有效引導學生主動對荊楚文化進行傳承和傳播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任務。筆者在多年的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發現,荊楚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不能僅僅依靠課堂的理論教學,而要與學生專業特色緊密融合。通過畢業設計教學,選取荊楚文化題材引導學生進行文創產品設計,從而激發學生對于荊楚文化的興趣,培養他們主動調研與分析的能力,最終完成產品的創新設計。如何能更好的傳承與保護荊楚文化遺產呢,我覺得首先在高校中大力推進傳統文化進校園,同時致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將荊楚文化傳承與傳播和學生的專業教學緊密相連。比如我指導學生通過將荊楚文化元素融入文創產品設計與開發的實踐,不僅增強了學生專業設計能力,同時將荊楚優秀文化進行普及與傳播,進而增強了學生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
方言與城市地標建筑無疑是荊楚文化比較典型的元素,學生以武漢方言和建筑為主題,以各種視覺符號來進行詮釋和重構,從文字到圖像的“視覺變形”,讓觀者感受到深厚的荊楚文化內涵,引發美好的情感向往。這種將文化元素應用于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實際上就是以圖像化方式呈現地域傳統文化,創造一種具象式知識轉化。(見封三圖6)

圖6 武漢方言文創(見正文第33頁)
通過總結荊楚文化概念與類別,提煉可物化的設計元素,利用結構重組、情感體驗方法進行文創產品具體設計實踐,讓傳統文化通過旅游產業流動起來。同時與文創產業合作,推動作品到成品的轉化。將專業課程與雙創緊密結合,加速學生創業,以文創產品作為傳播載體,向國人展示英雄武漢人民形象及荊楚文化魅力,從而吸引游客促進武漢經濟復蘇。今后,我們要繼續以創新創意為動力,架設起荊楚文化與教學實踐項目之間的橋梁,開發具有荊楚特色的原創文化產品,打造文化創意品牌,讓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對荊楚文化進行創新性的繼承與推廣,賦予荊楚文化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