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雪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成都 610066
依據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論,外部的資源尤為稀缺,而自身的資源充足,則應將資源進行合理、科學地安排,以滿足產業不斷快速發展的需要。文化是旅游資源的主要內涵,是旅游業的靈魂和支柱[1]。鄉村旅游具有地域屬性和資源屬性,是文化創意的土壤,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的融合發展,必須以文化創意為手段,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體現文化創意的價值[2]。文化創意產業的嵌入將提升鄉村旅游投入要素的邊際效用,促進鄉村旅游附著創新性、高滲透性、強輻射性等特征,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一條更加集約、高附加值的路徑。
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互動共融,是當前產業振興重塑、鄉村經濟升級發展的客觀需要,將為鄉村旅游帶來更好的發展背景和更大的潛力空間。如果說產業發展趨勢與政府的引導支持為鄉村文旅融合提供了前進動力和政策保障,那么鄉村旅游提質增效和鄉村文化發展的時代之需便是融合的推動力和支撐力。
當前產業融合的理性決策在于以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原則,構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生態系統,通過相互補充、疊加共振的過程實現融合互動與發展。提出所謂“榫卯”(建筑學專有名詞),原意是指“在兩個構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進部分叫卯,通過榫和卯相互咬合、相互支撐,可以確保建筑結構的基礎穩定性,且具有一定的彈性空間,借助科學化的優勢互補,實現其持久耐用價值。
“榫卯”之意尤為貼合今天文旅融合所因循的思路,因此本文立足融合發展的可持續性角度,聚焦專業相通的理念,以四川瀘州城郊的董允壩現代農業示范園為研究對象,從融合的穩定、融合的彈性及融合中如何產生互補效力來構建一套“榫卯機制”,將中國建筑智慧嫁接應用到產業融合領域,為鄉村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入持久融合發展提供一套全新的思路,試圖觸動當地文化創新意識的覺醒,整合特色文化資源,提升鄉村旅游產品的檔次,創生因深度融合而產生的實際效益,積極回應文旅融合在時代語境中的必然性。
瀘州董允壩現代農業示范園,坐落于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分水嶺鎮。是一個以現代農業為主體,撬動地方旅游經濟振興的項目,因所在地為三國蜀漢重臣董允封地,故以此命名。當地政府結合地緣優勢,挖掘當地的農業特色和文脈資源,建成了一個集“蔬式生活、鄉村休閑、民俗文化”等為一體的觀光農業示范園,目標是成為集文化、旅游、公共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特色新型農村社區,并打造成瀘州市現代觀光農業、幸福美麗新村的示范高地和優質旅游目的地,2017年當地順利入選四川十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案例,2020年正式獲批國家4A級旅游景區,成功創建為四川省“蔬式生活”主題公園。
1 現代農業的旅游觀光功能
整個園區以“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為統攬,布局初深加工產業和休閑旅游景點,目標指向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了科技展示廳、家庭園藝區、科普宣傳區、品種展示廳、認養種植區等兼具觀賞價值的區域,同時借助山東壽光集團的專業支持突顯了現代農業的技術優勢,極大程度提升了示范園之于游客的體驗價值。
具體旅游功能體現為:一是通過以蔬菜為體、融入藝術創作形成立體蔬菜景觀,為游客提供實景觀賞體驗;二是開發由溫室大棚培育的兼具裝飾性與易植性的陽臺蔬菜,提供居家實用的功能;三是通過科學引導,傳播和明晰綠色、無公害、有機蔬菜等概念,為游客進行科普宣傳教育;四是創建認養蔬菜的開心農場,提供土地租賃、蔬菜種植指導、采摘等服務,優化游客休閑娛樂體驗。
2 周邊特色古街打造
傘里古街,一條坐落于示范園內的新建商業古街,建筑面積8000余平米,三國時期建筑風格,集中展現瀘州的傳統文化元素,之所以稱傘里,是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分水油紙傘”之名,意在實現本土特色文化的宣傳與推介。
傘里古街共有建筑47棟,在業態布局上主要有“江之陽”蔬果直營店、地方民俗特色產業、文化創意工作室以及醫館、餐飲、民宿等配套設施,是一條以油紙傘文化為關鍵詞,集合文化、旅游、教育、公共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特色商業街。其亮點文化“分水油紙傘”,因展現精湛的傘面套色石印技術和滿穿裝飾工藝,被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其歷經90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種工具制作,每道工序都復雜精細,極富藝術審美價值,尤其傘骨通過榫卯結構建立和產生各節點之間的靈活咬合關系,極具穩定性,傳達了中國傳統民間技藝的極致水準。應當說董允壩現代農業示范園因為傘里而錦上添花,也因為有了傘文化的入駐,極大地催生了旅游拉力,在相得益彰過程中重塑著當地的發展格局。
3 示范園的文化創意體驗
整個示范園在原有實地規劃基礎上持續深入文化體驗,拓寬了展覽功能,極具代表性的當屬“蔬菜文化創意展館”,占地2200平米,除了蔬菜產品展示展銷,每年還會增加多樣的創意文化和科普宣傳,通過豐富的形式深化科學意義、教育意義和藝術價值。在當地政府的統籌下,每年5月的“四川(瀘州)江之陽蔬菜品嘗會”和“蔬菜產業高峰論壇”成為定期的駐場活動,同時帶來書畫攝影大賽、蔬菜文化藝術創意展、釣魚爭霸賽等系列活動,以及主題活動“蔬中自有江之陽”抖音挑戰賽,讓年輕人加入“蔬式生活”的新體驗,另有蔬菜馬拉松、春日美食周等相關活動,將時尚生活與田園風景有機對接,推動董允壩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的更富生機與活力。
另一代表性文化體驗項目是“分水油紙傘活態展覽館”,展館建筑面積約500平米,主要展覽分水油紙傘的制傘技藝并進行產品售賣。目前分水油紙傘已在全國各地非遺展覽上顯露身影,且借助每年5月的“江之陽蔬菜品賞會”,充分建立了蔬菜與非遺之間的本土文化關聯,成為游客光臨董允壩的“打卡”網紅,也反向助推了文化旅游融合的品質。
就瀘州董允壩現代農業示范園而言,雖然當地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合理布局初深加工產業、旅游休閑景點、特色民俗旅游區,意圖把示范園打造成為“田園變公園、公園變景區”的現代旅游農業綜合體,無奈文化與旅游融合的“生硬感”與“剝離感”體現較為明顯,未能充分發揮文化之于鄉村旅游的提振效力,存在高開低走的發展風險。
目前董允壩現代農業示范園已成功舉辦了五屆蔬菜品賞會,在瀘州市周邊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樹立其作為文化體驗、生態農業和休閑娛樂一體化的綜合型景區標桿。但就景區規劃層面而論,存在整體科學性不足的問題,之于鄉村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造成了前瞻性探索阻礙。該項目為當地鎮政府力推的鄉村振興典型項目,前期雖聘請專業人員進行診斷和研究,但具體到執行層面卻呈現連片輻射力度較弱的問題,整個景區范圍僅包含毗鄰的傘里古街和溫室大棚及環山觀景平臺。據實地考察測算,步行全程耗時3.5小時左右,基本半日行程就可游覽完成。而在瀘州周邊享有名氣的堯壩古鎮則距離分水嶺鎮13公里,乘坐公共交通耗時1.5小時左右,無法實現連片景區的輻射力。實際分水嶺鎮原是一座歷史古鎮,由于當地政府重視不足、持續投入缺乏以及本地居民的固守觀念,導致開發阻力較大,可探索的文化資源被掩埋和淡化,加之現階段餐飲住宿等供給不足,欠缺基本的接待能力,最終造成董允壩呈現“孤立無援”的實態,難以保障游客的復游率。
文化是靈魂,旅游是載體。鄉村旅游若無文化助力,僅僅依靠單純生態吸引游客,將無法彰顯異質性。尤其隨著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遍地開花,各地開始聚焦如何提升農業附加值,若不能深挖本土文化元素,在“農業+旅游”基礎上賦予獨特的文化內涵,鄉村旅游將缺乏可持續競爭力。董允壩現代農業示范園是新建休閑觀光項目,除了碎片化的董允故事,其他再無特殊歷史文脈,因此將目光放于所在地的百年古鎮方為可行思路。分水嶺鎮始建于明代,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水油紙傘,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燒火龍,還有一級抗日英雄張映鑫烈士陵園以及三國名臣董允之墓,瓊瑤故鄉——瀘南中學等,被譽為“中國傘鄉、丞相故地、元戎興學、瓊瑤雨巷”。而今董允之墓殘破不堪,烈士陵園多年未經修繕,瀘南中學舊址亦未保留任何舊跡,皆有其名而乏其實。如若要將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的必要選擇,則應在觀光農業打造基礎上充分挖掘文脈資源,力行修繕董允之墓,延展豐富三國文化,并配套其他可圈可點的文化資源,讓農業示范區附著更多的本土創意元素,塑造出名片優勢。
文旅融合需要落實于具體的項目或產品,尤其是通過強化體驗感增加消費的契機和持續拉力。董允壩現代農業示范園建造重在觀光,經過科學研發培植的蔬菜樣式多樣,極具觀賞性,但游客停留觀光時間較短,缺乏深度參與的吸引力。一方面表現在目前面向公眾開放的參觀區域有待擴充,產品創新能力難以契合游客求新求異的需求;另一方面其所倡導的“體驗式”種植項目尚不完善,未能建立從認養、租賃、監測成長再到收獲的一整套積極參與系統,加之對外宣傳不足,大多游客竟未曾知曉。除此外,董允壩的金字招牌油紙傘也未能優化其體驗功能,“活態展示館”有關“活態”二字的意涵詮釋有所缺失,僅在蔬菜節期間或節假日偶有手工藝人進行簡易的手工制作展示,大眾始終扮演觀賞者的角色,尚未開發讓游客參與體驗“滿穿工藝”“上熟桐油”等過程,甚至完整制作一把油紙傘。且除此外,再無其他可供游客參與體驗的項目,導致游客在園區駐留時間短,持續關注度和復游拉力明顯不足。
在文化旅游市場不斷崛起的今天,品牌所構建的是行業競爭中的識別符號,是塑造旅游競爭力的法寶。董允壩現代農業示范園最初的定位是以觀光農業為主題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因董允之名,在歷史資源較匱乏的瀘州周邊小具名氣,但礙于三國時期董允之名不若其他蜀地謀臣,以至向外推廣原生力不足,從地名起引的品牌拓展遭遇客觀的現實阻礙,且在觀光農業風生水起的行業態勢下,“董允壩”品牌更是難以成就蔚然之勢。涉及旅游產品的品牌化方面,目前唯一代表“江之陽”,主打董允壩出產的農副產品,其種類與其他農副產品品牌相比較為雷同,一度局限于省內市場,省外市場雖略有拓展,但因知名度不足進軍阻礙較大。除此外,董允壩目前就旅游產業領域所塑造的品牌寥寥可數,更無從發揮旅游品牌的聯動效應。而論及品牌維護,尚需借勢營銷提升品牌知名度,在互聯網時代,與時俱進且行之有效的營銷推廣甚至比本身的條件更重要,經調研目前董允壩的游客多是經家人朋友介紹獲知,營銷手段略顯單一,內容發掘力度較弱,宣傳效果不甚理想,所致當地鄉村旅游市場知名度拓展較難,對外吸引力明顯欠佳。
“穩定機制”重在為鄉村文旅融合創設基礎性條件,指引方向,屬“榫卯機制”中的基礎性環節,強調安全穩定發展中的“質”與“效”,確保文旅融合穩步、妥善向前推進,其為榫卯機制中最內里中心的一環。
1 強化旅游市場管理,穩步提質增效
鄉村文化旅游的發展,最大的軟肋在基礎性條件薄弱,縱然有優渥的自然風景和傳統文化作保,但游客所收獲的良好體驗,極大程度源于旅游場景中由各種硬件環境所創設的舒適感和熟悉感,以及由各項軟性服務所提供的安全感與驚喜感。因此,董允壩農業示范園若要在星星之火起引之時持續保存熱度,首當其沖應強化旅游市場管理,將旅游服務質量提升作為重中之重,在確保旅游市場管理穩步推進前提下為文旅融合提質增效。
一方面,對標優秀鄉村旅游示范基地,吸納借鑒,構建完善的景區硬件設施,從交通路網到景區各項服務,確保便捷性與人性化,力爭在硬件條件上能夠基于4A標準再添優勢;另一方面,著力構建安全、和諧、文明、健康的鄉村旅游環境,提升文化旅游形象,除了培訓景區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還需要政府統籌,強化市場監管,健全旅游突發事件應對機制,加強對重大節慶活動及高風險項目等的安全監管,營造文明和諧的游覽氛圍。同時需審思明辨,當下游客慕名鄉村文化旅游的“自然”與“純粹”,但往往不會欣然接納原始的鄉村,而是接受被改造的,與熟悉生活無異的鄉村。因此,把握今天旅游消費市場的特征,唯有傾力打造出既富有鄉村文化旅游特色同時又兼具現代感的入流服務,用專業的旅游市場管理作為保障,才能真正提升游客的回頭率和滿意度。
2 理清規劃思路,引導文旅科學融合
實現文化旅游的融合,除了加強政府引導與政策扶持,還需要進行科學規劃,面向市場研發新型農業休閑旅游產品。實現規?;c品牌化,以保持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3]。目前董允壩現代農業示范園已呈現“高開低走”之勢,回溯根源,在于項目缺乏系統科學性和遠期規劃性,未能充分調動市場的主動性,補充多樣化參與角色,以至后勁乏力。
基于政府視角,一方面需要通過各項激勵性舉措引導各類企業加入產業融合過程,主動求變,主動合作,帶動董允壩的產業延伸拓展。前期雖有山東壽光集團為大棚建設完成了基礎性工作,但后續的創意維護,周邊傘里景區以及分水嶺古鎮的打造尚需更多的招商引資,聚力構建一個更加靈活、積極、成熟的一體化旅游環境。由于此過程涉及雙向選擇,政府必然要為商家進駐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條件,例如前期的免租免稅等舉措,通過“看不見的手”,可彌補政府運營中可能存在的偏誤。另一方面,科學、全盤、長遠的規劃還需介入專業研發和管理團隊,此方面可挖掘國內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力量,通過合作成立專門的行業協會或機構組織,對景區規劃進行專業的科學指導、積極協調、嚴格監督、預估風險。通過雙頭并舉,找準融合契入點,有條有理開展深度融合,促進董允壩既有眼前的利好,亦能建立長久的競爭優勢,明晰未來的創新發展方向。
3 豐富旅游產品結構,起引動態供給
加快推進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文旅融合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應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與產業優勢,開發出符合地方風格的旅游產品,深入發掘文化旅游市場品牌價值,有效體現出文化旅游產品在推動產業發展中的作用[4]。
針對董允壩現代農業示范園旅游產品的供給側改革,需要提升旅游產品供給的豐富性、創新性與動態性,起引游客的差異化體驗。一是在健全基礎設施基礎上,將本土的油紙傘文化、三國文化、烈士英雄文化等恰如其分地融進示范園的場景設計中,避免與其他示范園的同質性以及與傘里古街的割裂感,搭建當地文化元素的系統輸出格局。二是結合地域文化資源和技術優勢,創生出新型鄉村文化旅游產品,開發豐富且具有文化創意的旅游體驗項目,力爭改變當前產品品牌弱,品類與其他景區千篇一律的跟風現象??捎烧疇款^,面向市場招募運營團隊開發獨具匠心的文化產品,形成董允壩特有的文化符號,提升當地景區在公眾心目中的認知度,配套開放更大區域的溫室大棚,邀請游客參與蔬菜景觀裝飾,融入培育體驗,建立和穩固游客的持續關注度;其三,示范園的旅游產品供給應秉持“動態平衡”原則,要因循文化特色不斷創生獨具匠心的文化旅游產品,同步挖掘原生文化IP,強化資源內核價值,塑造獨特品牌,搭載聯名創新,實現動態輸出和持續供給,確保董允壩的旅游產品擁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彈性機制”重在可操作、可調整,是“榫卯機制”中最為靈活可變的環節,發揮著潤滑協調的功能,也構成文旅融合推陳出新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關注周圍可借用資源,起引內部的調整革新,觸動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動態融合。
1 科技賦能,帶動智慧旅游新發展
科技的進步和創新是產業融合的催化劑,文化旅游的融合創新發展,必然依賴技術手段升級產業融合的整體功能。通過積聚各類創新要素,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為支撐的產品創新,實現“科技+文旅”相互賦能。
科技的加持在于以“服務游客”為中心,利用現代信息科技手段,提供行前、行中、行后全程服務,因勢利導助推智慧旅游發展,促進文旅融合提檔升級。針對董允壩示范園的旅游資源開發而言,技術手段的應用不僅在于重塑現代農業價值,為游客提供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服務,還在于開發新的高質產品,為游客創造新型旅游體驗空間,讓景區的風景更加生動,人文景觀更加切實。形如在投入充分的前提下,借助技術手段,實現董允壩景致背后的歷史故事在線可查,配套景區文化博物館,應用VR、AR技術甚至規劃球幕影廳,創設讓游客領略本土歷史文脈、民俗文化的多維場景。尤其是已建成的“油紙傘活態體驗館”,更應充分借助技術力量深化“活態”概念,讓觀眾能沉浸式體驗油紙傘制作過程。真正借助資源、技術、空間、業務、市場的交融,構建發達完整的產業鏈,推進董允壩文化旅游產業的一體化進程。
2 迭代創新,跟進文旅發展新動向
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已然成為產業融合中的亮點和趨勢,且因此帶來的疊加效益也在順應人們生活方式改變的過程中逐漸升溫。隨著鄉村旅游建設的不斷推進,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旅游的契合程度會不斷走高[5]。聚焦董允壩現代農業示范園的發展,不僅要將其按照模范4A景區的標準打造,還需置身于“鄉村振興”的實然背景下,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機制建設成為鄉村振興發展的必然之因和切實途徑,內化彼此的一體關聯。
當前理性之舉是葆有求新求變、與時俱進的態度,借創新之力,撬動園區的全面建設。一方面,“見賢思齊”,拓寬眼界才能內省反思,當地政府需要有更多“走出去”的機會,學習觀摩最前沿的鄉村振興改革試驗地,自查差距,尋求差異化求生的途徑,借鑒思考如何將當地的觀光農業聯袂本土歷史文化打造出名片效應。另一方面,“學中求新”,學習模仿不是完全復刻,把握文旅發展新動向需要敏銳地判斷市場發展的新趨勢,對行業有遠見卓識的洞察,方能在“眾人皆同”時保持一份清醒之態,做于人先。形如在文創領域,通過打造IP可繼續孵化多項產品,催生疊加價值,董允壩可充分挖掘產業鏈經營的優勢,以觀光農業為源頭產品,不僅延伸至農副產品、觀光農產品,且繼續跨行業深入到文化產業領域類似短視頻制作、紀錄片制作以及采取品牌聯名等,再納入油紙傘文化元素,將所在分水嶺鎮的文化元素捆綁打造,為董允壩的對外吸引力“錦上添花”,借助各環節的齊聚共力,形成蔚然之勢。
3 企業助推,優化文旅融合新格局
市場主體是撬動經濟的根本力量,文化旅游的根本性融合都必須借助強大的市場主體——企業,借由企業的力量推動融合的落地生根。董允壩現代農業示范園原是由政府規劃興建的項目,整體運營管理未能充分依托市場的力量,以至于景區規劃并未注重效率和效益,而是更多聚焦當前業績而非長遠愿景。因此,需要繼續挖掘企業的力量,依托現代化管理方式,帶動整個園區進入科學的運營管理過程,真正打造成為一個提振當地經濟發展,帶動當地就業的民生工程。
當地鎮政府可以采取委托經營或外包的方式,由專業團隊按照現代企業運營方式進行統籌,從旅游產品研發設計到包裝流通,從品牌打造到銷售方式等根據市場需求變化有的放矢地進行。尤其是在打造特色旅游紀念品方面,需要在專業團隊指導下挖掘文創優勢,“內做價值、外塑形象”,打造本土文化IP,充分滿足游客的情感需求、獵奇需求等。在市場重構方面,由傳統旅游以渠道為中心,轉變為以游客為中心;在產業重構方面,由傳統旅游商業資源重新配置,轉變為由游客掌握選擇權;在市場營銷方面,借用系統的文創思維來構建完整的消費閉環,以線上線下運營思維來打造強勢IP內容,思考淡旺季的影響來優先解決立體化的消費渠道,挖掘消費痛點來提供更好的產品和體驗等。
互補機制重在“取長補短”,是“榫卯機制”中的保障環節,是確保整個機制穩定發展的必要補充,也是促進機制長期穩固的動力源泉。通過深化文化與旅游的互通共振,產生疊加效益,確保整個機制的穩步持久推進。
1 堅持文化引領,大力助推大眾旅游
面對國內文化旅游發展模式千篇一律相對雷同的趨勢,鄉村旅游要以文化素材為基礎進行多方面融合,加快提升鄉村文化內涵,因地制宜地歸納出當地區別于其他地域的鄉村民俗特色[6]。因此,構建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榫卯機制”,優先是發揮文化的“渲染、教育、引導”功能,帶動大眾旅游,拓寬鄉村旅游的市場域限。針對董允壩現代農業示范園,需要將本土的特色文化元素和文化符號深度融入旅游產業,做到精致化、精細化,不流于表面膚淺的拼接,而是滲入骨子里,讓游客感受文化與旅游“水乳交融”般的貼合,做好“觀光農業、油紙傘文化、古鎮歷史”之間的有機加法,讓游客在游覽過程中感受文化本屬旅游一體。近年來,觀光農業蔚然成風,成為地方政府拉動鄉村振興的一劑良藥,但是遍地開花的觀光農業也在跟風與模仿過程中漸漸失去原初對游客的吸引力。因而需要借助本土文化實現深度嵌入,讓景區的“文化造型”轉變為既可觀,可感,亦可知的文化體驗,創建更多獨特的富有地域文化體驗感的旅游產品和項目。
另一方面,推動大眾旅游,需要始終堅持把滿足游客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作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堅持標準化與個性化相統一,董允壩現代農業示范園應在發揮文化“杠桿”作用的前提下,不斷思忖變革,研究大眾旅游方式的變化,優化旅游公共設施布局,增加旅游惠民措施,推進旅游景區服務中心等標志體系建設,加大面向散客的旅游公共服務能力,在此保障基礎上促進文化充分嵌入,帶動旅游市場的擴容。
2 跨界整合,塑造特色文旅體驗空間
文化與旅游相生共興、融合交匯,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并非只是產業功能上的簡單疊加,而是各自發揮所長,實現1+1>2的融合效果。當前較為可行的思路是探索跨界整合,為鄉村文旅融合孵化更多元的載體,整合更豐富的業態。
基于當前與現代農業結合形成的鄉村旅游發展新形態,可進一步探索與新型城鎮化結合,打造特色旅游小鎮與集散中心,將所在地分水嶺鎮用心創設為特色旅游小鎮,與農業示范園實現景區聯動營銷;探索與工業化結合,發展旅游制造業,致力于開發獨具本土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撬動當地制造業發展;探索與文化產業領域的多方結合,尤其是備受年輕群體關注的影視、游戲等,通過多元聯合開發,將農業示范園打造成一個更加多維立體的體驗空間,優化鄉村旅游服務供給水平。借由跨界整合,將鄉村旅游與其他產業市場的交叉領域充分統籌起來,構建地理空間、文化空間、旅游空間三位一體的產業共融新態勢,為游客呈現鄉村旅游的新風尚??傮w而論,董允壩現代農業示范園渴望取得全方位的突破,務須整合產業資源,以點帶面,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一體化發展,置身于一個更宏大的視野深化文旅融合的價值。
3 打造區域品牌,實現文旅聯合營銷
在鄉村旅游與文創產業融合的后期,為保持融合的可持續性,立足具體經營管理過程,須打造出特色品牌,借勢市場營銷實現廣域推介,筑牢市場地位。
聚焦品牌塑造環節,應致力于將董允壩打造為獨具特色的文旅品牌,塑造成本土鄉村旅游開發典型。首要之舉是界定品牌內涵,呈現差異化和辨識度,將“董允壩”從一個地名概念升華為一個具有川南地域特征且融合三國歷史文化與現代農業特色的旅游新寵,呈現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解構,歷史與當代的巧妙混搭,讓游客在徜徉感受川南古鎮風情時,同步調頻時代進步的脈搏,令其成為游客來到瀘州不得不去的“打卡”勝地;其次,借助創新與特色強化品牌維護,配置完善的旅游設施,實現智慧旅游環節全覆蓋,繼續開發吸引游客參與體驗的新項目,讓現代農業在不同時節綻放異樣光彩,確?!岸蕢巍钡钠放菩蜗笤诓粩喔镄逻^程中得以升華。論及品牌推介方面,則應堅持以政府為主導,旅游企業與文化企業相互配合為輔助的方針,開展聯合營銷,如建立專門的文化旅游宣傳機構,積極發揮公共服務體系的推介功能,同步細化市場,整合現有的文化旅游景區和經典項目,將代表本土特色的高品質文化旅游產品進行組合,采取捆綁方式挖掘市場潛在需求,形成“拳頭效應”,引導游客建立對當地景點的整體認知,配合重點營銷推介,拓展本土品牌的對外影響力。
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是當前產業融合的熱點話題,是借勢鄉村旅游內涵式建設促動鄉村振興的高質舉措,是符合當前扶貧開發,建設小康社會實際的理性動能,同時也是倡導“文化自信”的實踐探索。本文以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為目標,選擇瀘州城郊因董允故里和現代觀光農業而發展起來的董允壩現代農業示范園為范例,從“榫卯”思維入手討論兩大產業如何實現深度持久融合,實現旅游與文化之間的“合作共贏”,構建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穩定機制”“彈性機制”和“互補機制”。立意實現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持久共生發展,為指導鄉村旅游的開發與實踐提供更加充分的理論佐證,期許為解決我國當前的“三農”問題,推動中國特色城鎮化進程以及美麗鄉村建設貢獻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