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秀 賀道遠
(三峽大學體育學院 湖北宜昌 443002)
排球運動員的體能是開展專項技戰術訓練的前提,是檢測運動員自身運動能力的首要因素,也是獲取優異戰績成果的根本保證。應依據排球運動的項目特征和專項體能需要,有目的性地進行排球體能訓練,并通過科學化、系統化的訓練原則幫助運動員獲得良好的體能。排球運動員只有具備出色的體能,才能在比賽中展現出高質量、高水平的競賽能力。故此,加強排球運動員的體能是提高競賽水平的關鍵環節。
排球屬于隔網對抗性項群,它是集體能、技術、戰術、心理以及運動智能為一體的運動項目[1]。排球運動中體能訓練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比賽成功與否的最基本的影響要素。運動員只有做到體能、戰技術、智能、心理等要素的高度和諧發展,才能在角逐激烈的賽事中立于不敗之地。隨著全球競技排球規章制度的實時更新,當代的排球技術正朝著開球高網化、傳球速率化、墊球多元化、扣球力量化、攔網高空化的目標展開,越來越多的運動員意識到體能水平的高低已成為一支球隊是否取勝的關鍵要素[2]。高、快、強、變是任何一支球隊制勝的必備要求。強有力的跳發球、變換迅速的進攻、超強的彈跳力、良好的滯空技巧都需要以較強的體能作為根基。在一定程度上,高水準排球競賽的角逐就是體能的比拼[3]。
體能是指人體在進行身體活動訓練或體育競技運動比賽過程中,承受技戰術所需要的負荷與適應內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排球運動員的體能特性包含健康水平、身體形態、運動素質和身體機能。身體形態和身體機能是體能訓練的根本條件,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位居最底層;健康水平是身體形態和身體機能的保證條件,是制約體能訓練的關鍵要素,位居中間層;運動素質是衡量運動員體能訓練的外圍綜合體現,受訓練因素影響較大,位居最表層,也是可以通過系統化、合理化的訓練手段和方法提高的[4]。
排球運動員的身體形態特征表現為:足掌寬而不長,小腿長且細,大腿短而粗;臀部薄,骨盆窄小;膀臂粗短,圍度松緊恰到,前臂稍長,手掌較寬。總體來說,可以歸結為身材壯而纖細,雙手雙腳骨骼長,小腿跟腱細長,腳弓大。正常情況下,排球運動員的體魄健碩,身體高大,體脂低。當前出現了對運動員身高要求越來越高的趨勢,許多運動隊選拔球員要求男運動員的身高1.95m以上,女運動員的身高1.81m以上。
排球運動員的機能狀況主要指運動員各器官系統的工作性能以及供能情況。排球運動是以無氧非乳酸系統為主的快速性的高強度有球運動與有氧供能為基礎性的低負荷無球準備活動相結合的間歇性運動,可通過肌肉彈跳訓練、肌肉收縮張力訓練、肩關節牢固性訓練、磷酸原代謝系統訓練、乳酸能代謝系統訓練、視覺反應速度訓練等方法進行身體機能訓練。
排球運動員運動素質由比賽耐久力、場上靈敏性、反應移動、揮臂速度、柔韌力及彈跳高度等素質組成,其運動素質又可分為專項根本素質和專項復合素質兩大類。專項根本素質是由彈跳能力(爆發力)、移動能力、揮擊鞭打能力組成,其中爆發力素質又可分為強制性爆發力、翻彈性爆發力、彈道性爆發力[5],此外,對靈敏性、柔韌力、耐久力的要求也比較高;專項復合素質是由兩種以上的基本運動技術動作組成,是指排球防攻抵抗技術動作和戰技術變幻抵抗動作所必需的彈跳、靈敏素質。
排球運動員的健康水平是指運動員自身的健康狀況以及身體的損傷狀況,這里所指的傷病情況與訓練項目、運動訓練方法、訓練負荷安排及訓練環境等有關。排球運動員常見的傷病有膝蓋骨軟骨軟化癥、半月板撕裂、膝關節腱圍炎、脛腓骨炎癥等,其中膝關節連帶的病痛發生率最高。
排球運動員專項體能包含專項力量、移動速度、專項耐力、彈跳力、揮臂能力、靈敏性及柔韌性[6]。其中影響排球運動員的運動素質是以移動速度為根本,以彈跳力、揮臂能力為關鍵性要素。
排球專項力量素質包括:上肢部分的指尖力量、手腕關節力量、揮臂鞭打力量;軀干部分的臀部力量、腹腔力量、背部肌群力量、肩帶肌群力量;下肢部分的腳弓力量、小腿肌群力量、大腿肌群力量。可采取靜力性力量訓練法、動力性力量訓練法、超等長力量訓練法和等動力量訓練法等(如壺鈴深蹲、沙袋跳臺階、仰臥兩頭起、羅馬椅挺身)發展排球專項力量素質。
排球專項速度包含不同方向的移步速度、制動速率、起動快慢、擊打速率和甩腕快慢。可進行反應速度訓練、移動速度訓練和動作速度訓練等(如墊墻上反彈球、“米”字形快速移動、原地對墻扣球)發展排球專項速度。
專項耐力素質包括持續競賽耐力、變向移步耐力、變向起跳持久力。可進行彈跳耐力訓練、速度耐力訓練、移動耐力訓練和比賽耐力訓練等(如5min跳繩練習循環、一定時間10次30m沖刺、單人左右移動攔網各10次、連續比賽7~10局)發展專項耐力素質。
專項排球柔韌素質包括腕部、上背部、臀部、膝部、踝部關節的活動范圍。可進行手指手腕柔韌訓練、肩關節柔韌訓練、踝關節柔韌訓練、髖關節柔韌訓練和雙人訓練等(如持木棒做腕繞環、雙手握單杠懸掛、跪坐壓踝、盤坐雙手向下按壓、雙人壓肩)發展專項排球柔韌素質 。
排球專項靈敏素質包括肢體四肢協調能力的訓練、重心平衡能力的訓練、時空判斷能力的訓練以及各種運動技能訓練。可進行控制性練習、障礙練習、結合球練習、墊上練習、繩球練習和游戲性練習等(如連續交換單腳跳躍,連續接扣、吊和扔的球,前后滾翻、地滾球)發展排球專項靈敏素質。
排球專項彈跳力素質包含原地彈跳騰空高度、助跑起跳騰空高遠度以及各種助跑摸高能力。可開展各種徒手騰躍練習和利用器材的騰躍練習等(如連續騰空步、連續臺階練習)發展排球專項彈跳力素質。
良好的體能訓練,除了全面化、科學化的訓練方法,還需具備針對性的訓練原則,包括主動參與原則、專項化原則、多元發展原則、有效控制原則、時間管理原則、合理負荷原則和個別化原則等。因此,教練員應加強自身理論體系建設,系統地掌握專項素質本質特征和起跳動作的肌肉工作原理,在日常訓練中采納有效的訓練方式和措施合理地安排專項素質訓練[7]。應加深體能訓練與高科技手段在科研中的聯系,獲得最前沿的技術,幫助教練員盡快改進當前的訓練方法。
教練員要學會更新訓練的思維模式及審視訓練方式,明確訓練目的,在競賽中提高戰技術的同時也能推進體能訓練,促進兩者之間相互轉化和提高。教練員在指導運動員專項訓練時,需明顯識別專項體能訓練的必要性和一般體能訓練的重要性。在進行一般體能訓練時應注重各素質運動的配合訓練;在進行專項訓練時應著重發展彈跳力、移動耐力和速度耐力的訓練,平衡好專項運動負荷的差異化和最優化的關系,適時調節運動負荷。在課程設計方面要實際與理論相聯合,訓練時也要兼顧文化知識的學習。與此同時,可在訓練計劃中采用多種不同的訓練方法和途徑,加強訓練的多樣性和趣味性,從而提高運動員訓練的積極性。教練員需領會和掌控排球運動員的敏感期,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受訓者,因年齡、身體差異的不同,需要區別對待,協助他們獲得最佳專項體能,使得競技水平達到頂峰。
體能是妨礙我國排球運動進一步開展的基本因素,雖然女排在世界杯和奧運會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表面上掩蓋了我國排球運動員體能不足的問題,但體能問題并不是不存在了。與之相比,歐美運動員彈跳出眾、力量超群,這些都是目前我國運動員所欠缺的。另外,排球運動員體能訓練存在忽視區別對待的問題,訓練時考究求大同、存小異,其訓練方法、套路招式老舊,訓練內容也不夠合理,欠缺趣味性;還存在運動員的訓練沒有突出系統性,小肌肉群的訓練安排不足,專項與一般體能占比不恰當,個性化素質運動被忽視等一系列問題[8]。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其一是先天性差異。受到遺傳因素和生活習慣的制約。其二是知識層面的差異。運動員和教練員對于排球體能訓練的客觀規律認識得不夠準確、全面,采納的訓練方法和措施欠缺科學性、明智性,對于體能訓練的相關問題研究得也不夠透徹。其三是科學技術的落后。教練員沿襲了幾十年一貫制的訓練經驗,局限于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并且當前的體育科研成果和實際訓練工作未密切聯合,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未落實多元發展原則和專項化原則。
目前,相對于體能而言,排球技戰術的研究是比較完善的。因而,排球運動員要想在競賽中打破原有的運動戰績,從眾多的佼佼者中脫穎而出,體能水平就成為了當前的突破口。該文系統地剖析了排球運動的項目特性和體能特性,深入分析了排球運動員的專項體能,明確了排球運動員的專項素質,并指出了排球體能發展遇到的“瓶頸”,彌補當前體能訓練的缺陷,從而助力運動員達到更高、更快、更強的競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