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文亮 王保金
(西安交通大學體育中心 陜西西安 710049)
體育得以持續發展的最原始動力在于體育對人的需求的滿足。因此,體育只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才能真正被人們所接受。在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中,課堂和課程設計被工具理性所主導,忽視了體育的人文價值,這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大學生對于體育這門課程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學生由此喪失了主體精神。而在大學體育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可以幫助學生逐步恢復其主體意識,引導學生更好地關注自身發展,并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標志著人們正在從工具理性的束縛中逐步解放出來,體育更好地服務于人的生命與健康。新時期的體育教學要求將健康知識與技能納入到教學之中,目的是通過體育教學,讓學生不但具備扎實的體育知識與能力,而且能夠學會做人、做事與學習,促進學生在擁有強健體質的基礎上,同時具備健康的思想、心理與健全的思想、品德,進而為國家培養復合型、全面化、高素養的現代化人才。
在不同的歷史和時代背景下,人們對于體育的看法和需求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差異。體育實際上來源于游戲、勞動和軍事,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體育也逐漸具有獨立性,且其項目不斷發展,功能逐步完善。從當前的體育活動來看,人們對于體育的需求,一方面在于促進自身身體及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在于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拓展自身的社交途徑,逐步完善自身的人格。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體育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也在不斷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著人們協調、全面發展。在大學體育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一個重要的前提和基礎是認識人的本質,把握人對于體育的真實需求,引導學生更好地利用和改造自身的身體,逐步塑造自身的人格、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從而在最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生理和心理的全面發展。
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提出與不斷發展,大學體育教師雖然對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進行了一定革新,但是工具理性仍然束縛著大學體育教學。具體表現為形式過于合理,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大學體育教育的發展。因此,大學體育教師應當引導大學生樹立體育理想,感受大學體育這門課程的魅力,將人文精神融入到平時的課堂教學活動之中。長久以來,我國大學體育課程將運動技術作為中心任務、工具理性作為指導,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前我國大學體育這門課程人文精神的缺失。當前,體育大多以爭取好的名次、營造好的數據為主要目的,這嚴重偏離了體育這門課程的教育教學目標,在這種思想的長期引導下,體育這門課程將會越來越畸形的發展并逐漸功利化。因此,大學體育教師及相關工作人員應當盡可能改變這種傳統上的競技體育觀念,盡量摒棄一些功利主義的思想,在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時充分考慮學生的人格尊嚴與人身自由,并將其有機結合起來,這是當前必須考慮的問題。弘揚與傳承人文精神是轉變當前局面的重要途徑,大學體育教師及其相關人員應當轉變過去僅僅追求學生體質健康的目標,將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升作為教育教學目標,充分尊重與重視大學生在體育教學活動中的情感體驗,使學生身心愉悅、身心健康,不斷革新自身的教學理念與教學觀念,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體驗,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步強化了對體育的理解。一直以來,大學體育課程將奧林匹克精神作為其主導精神,很顯然,這已經無法適應時代和大學生的發展需求,現代大學體育這門課程更為注重培養人格健全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大學體育教師和相關工作人員應當不斷對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豐富與發展,逐步完善相關課程結構,將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發展學生的個性作為其中心指導思想。具體來說,大學體育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應當轉變過去傳授單一知識的局面,轉而注重多學科結構,與此同時,人文精神還應當將人性回歸作為其宗旨。因此,弘揚與傳承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是課程和教學,這也是在現代體育中滲透人文精神的途徑和基礎。大學體育教師和相關工作人員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在進行體育課程設置時應當充分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及其已有的認知基礎,創設科學、合理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于體育這門課程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參與,逐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教育永遠是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人文精神也體現在與時代的同頻共振上。“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是新中國成立后的時代精神,為國家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大學體育人文精神的培養,也應該圍繞著時代精神,促進大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西遷精神”培育了交大體育人,“西遷精神”永遠在路上。作為新時代背景下的體育人,應當不斷革新自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融入人文精神,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