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新芳
(寧夏葡萄酒與防沙治沙職業技術學院 寧夏銀川 750199)
終身體育是指一個人終身進行體育知識學習和體育實踐鍛煉,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身心愉悅,一生受益[1]。高校體育教育是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重要銜接點,是奠定學生終身體育基礎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體育能力和終身體育意識的重要課堂,同時大學期間也是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關鍵時期。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是高校體育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希望參與體育鍛煉能成為他們現在乃至未來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生命在于運動”,擁有較強的終身體育意識,長期堅持體育鍛煉,才能維持人的健康,達到身體健康、精神健康,并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長期的體育鍛煉能夠增強身體素質,提高和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促進運動系統和身體機能的發展,增強機體的免疫力,預防各種疾病,增進健康。長期堅持體育鍛煉,可調節情緒,有助于發泄出內心的不良情緒,釋放情感,得到放松,促進心理健康,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體育鍛煉可以讓人勞逸結合,以飽滿和積極的狀態對待學習、生活和工作,還可以提高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協調人際關系能力。
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和終身體育意識,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是體育教學改革的重點。高校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促進“素質教育”“健康教育”和“終身體育教育”相統一的教學目標的實現,體育教學改革的目標是提升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養體育興趣及終身體育意識[2]。通過培養大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培養學生積極良好的生活方式,達到增強身體素質的目的,從而促進體育教學改革的順利實施。
人才的質量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身體素質較好的人才才是高質量人才,所以說,一個國家人才身體素質的全面提升才是國家和民族富強的前提。高校作為培養和輸送人才的基地,對于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當前,國家提倡全民健身,鼓勵人人參與體育鍛煉,并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明確指出,高校體育教學要重視學生體育思想的培養和教育,高校的體育教學是學生從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的過渡。高校學生完成學業后,大部分都會走上社會從事各行各業的工作,將會把在學校學到的體育理論和體育技能帶到社會上去,這就帶動身邊的人去了解體育健身,參與體育鍛煉,最終發展成為人人了解健身,人人參與鍛煉,所以高校學生在學校所接受到的體育思想,對國家所倡導的全民健身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通過對入校新生的調查了解到,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大多數學校對學生的體育課程并不是很重視,尤其是高中時期,學校的教學重點主要是針對高考,學生體育鍛煉意識淡薄,缺乏體育興趣。另外,和諧、積極、樂觀的校園文化必然要有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在追求學術的同時也要營造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體育文化。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缺失與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不足會形成惡性循環:體育氛圍缺失,則學生參與體育鍛煉不積極,這進一步導致學校體育氛圍不足[3]。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主要實行模塊教學,大部分學校體育課運動項目都包括籃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太極拳等。這種集中式的教學方式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對于自己不喜歡的項目總是毫無興趣。另外,按照課時安排,每周大多是2節體育課,除體育課以外,學生課余時間大都沉迷于網絡游戲、追劇等,問卷調查顯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不足1/3。
學校對于體育教學不夠重視,設施和器材投入力度不足,導致教學資源缺乏,沒有良好的體育鍛煉環境和活動場館,不能滿足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需要,這使得體育教學和學生的課外活動都受到了制約,影響學生自主鍛煉意識的養成。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合理的教學評價能較為客觀地反映出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并且通過評價結果可以發現并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但是,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學評價內容比較單一,教學評價方式大多將學生的運動成績和體育技能作為衡量的標準。雖然近兩年來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也會極為關注,但是評價的方面還是不夠全面,比如,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過程、進步情況、體育情感的培養等,這些因素都會對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產生影響。
各大高校從管理人員到教師都要樹立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質量人才為目標,讓素質教育理念引領教育教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不只是技術、技能的傳授,也有體育健康知識的講授,結合學生的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講授體育健康知識,提高學生的體育理論素養,不斷提高對體育的認識,通過理論教育使學生明確終身體育鍛煉對于人的生命活動的重要意義。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參加體育鍛煉、怎樣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通過體育鍛煉收獲了什么,如強健了體魄、愉悅了身心、鍛煉了意志品質等,使學生有良好的動機主動、自覺地參與體育鍛煉,逐步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教師的業務水平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質量,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就要不斷增強教師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養,加強與體育學科相關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優化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水平,了解學生的興趣、需求、學習方法、身心特點、習慣等,合理搭配教材。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全體學生,調動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熱情,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4]。考慮學生身體素質的差異,按能力分組,教學因人而異,讓每位學生各取所需、各揮其長、各展其才。在教學過程中,將游戲與競賽相融合、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融合、技能與娛樂相融合,通過教學設計,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中完成體育教學任務,并且形成了良好的鍛煉習慣。
對于學生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和自覺鍛煉的意識的培養,需要有良好的鍛煉環境和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學校應對教學場館、教學器材等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教學環境,增加體育器材。教學環境的改善、器材的增多,不但有利于體育教師展開教學,而且可以提升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熱情和積極性,還能有效減少因器材、場地存在不良因素引發的安全事故,為學生的體育鍛煉做好安全保障[5]。另外,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來增強體育文化氛圍,比如早操、課間活動、觀摩體育比賽、運動會、球類比賽等,以此來豐富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提高學生的運動興趣和運動能力,通過學生自主參與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來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培養學生自我鍛煉的能力,是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重要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踴躍地參與到運動中。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教師的講解、示范,學生的反復練習,掌握運動方法和運動技能,逐步提高自我鍛煉能力,為終身體育鍛煉打下堅實的基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體育興趣就是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愛好,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想要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就要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挖掘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采用多元化的措施培養并保護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讓學生在體育鍛煉過程中逐步豐富情感體驗,從身心上得到滿足,獲得成就感,切實感受到體育活動帶來的樂趣。
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踐教學內容相結合制定教學評價內容。教學評價要全面,從評價的手段、評價的多元化[6]、評價的角度、評價的標準、評價的意義入手,注重考核的過程性、目標性和有效性,通過考核評價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并提升其積極性。重視培養學生的技能、思維方法、行為方式和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制定適應學生經歷、興趣水平、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的目標。評價方式以提高學生的知識和終身體育能力為目的,讓學生參與進去,讓評價監督學生的行為,讓教學評價成為教學的“服務器”,達到以評價促進學生的改變、以評價促進學生參與練習、以評價促進學生形成習慣的目的。評價時時監督學生的行為,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關注學生的成長。
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教授體育知識,讓學生掌握鍛煉身體的方法和體育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認識到體育鍛煉對他們人生發展的影響和重要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鍛煉,進行快樂教育,通過不斷地學習和鍛煉,將終身體育意識滲透到學生的思想和行動中,使學生在步入社會后依然能夠保持自覺鍛煉的習慣和生活方式。由此可見,高校體育教學對于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