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芳芳 余鋒
(淮陰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江蘇淮安 223300)
2002年8月,《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由國家教育部頒發,它是迄今為止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大綱制定的依據文件。《綱要》的頒布和實施,標志著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進入一個新時代。該時代的目的是要將中國的體育事業與國際接軌,轉變現有落后的體育觀念。該文立足于對比分析國內外大學體育教育觀念的近代起源與發展,思考其存在的差異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新中國大學課程體系的建立,受“蘇聯模式”的影響巨大。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大學課程體系的歷次變革也都是直接或間接圍繞“蘇聯模式”而開展的[1]。大學體育的課程觀念自然也起源于“蘇聯模式”的課程觀,即應試教育式的體育觀。最初的大學體育課程只是為專業課程服務,甚至連應試都算不上,表現為當時的大學體育作為公共必修課,是沒有學分的,只對周課時和總學時有要求,可見體育課程在高校課程中的地位。而在教學形式上,和其余大學課程一樣,一切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各種體育觀念紛紛涌入,沖擊了國內高校的大學體育教育觀念。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糾正當時片面追求升學率,只注重學生應試成績的社會現象,有關“素質教育”的呼聲日益高漲[2]。作為發展人“身體素質”的體育在素質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階段的學校體育才被重視起來。直到20世紀 90 年代后,體育教學改革不斷發展,特別是新課標的實施打破了以單一思想和理論一統天下的體育教學局面,初步建立了體育鍛煉與衛生保健教育相結合的教學體系[3]。直到2002年《綱要》的問世,給高校大學體育的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綱要》給高校大學生提供基本學習目標和發展學習目標兩部分課程目標,體現了對大學生體育素質水平的個性化要求。其中,在基礎目標的運動參與目標領域中提出,大學生應基本形成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終身體育的教育觀念第一次在高校課程教學目標中提出,也反映了我國體育教學改革方向逐漸走向國際化。不管是運動技能目標,還是身心健康目標都體現出健身體育的教育觀念,把大學生的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綱要》頒布后的近20年來,在健身體育和終身體育觀念的思想引領下,中國高校公共體育事業取得了蓬勃的發展,大學體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越來越多樣化、靈活化,教學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可大學生身體素質水平卻在逐年下降,這是當前迫在眉睫的問題現狀,有待進一步的關注和解決。在中央關于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的倡導下,教育部于2014年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組織并研究如何發展各年齡段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能夠適應現階段社會發展的各項需求。在此背景下,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會上正式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共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 3 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6 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4]。
從“素質”到“素養”的高校大學體育課程改革該何去何從呢?有學者認為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應該包含以下4個方面,分別為運動技能、運動能力、合作交往意識、健康意識。筆者認為不論內涵如何,體育課程的改革方向都應該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價值目標”,以增強大學生體質,增進大學生健康為根本落腳點。未來的改革之路還要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校體育教育模式。
國外近代教育觀念,起源于14世紀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這是一場席卷歐洲乃至整個西方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這場運動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精神,體現在體育教育觀念上便是形成了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即服從自然法則,讓人的身心自由協調地發展。當時,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他的著作《愛彌兒》中體現了自然主義體育的思想。即人類的受教育過程中,應順應自然,順應人的本性,而體育正是這種自然教育的開端,應當放在教育的首位,并運用自然的手段使受教育者自然發展、強身健體。
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物質極大豐富,公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對人的健康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人們普遍認為健康就是沒有疾病,對健康的詮釋僅僅是“Health”。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擴充了健康的內涵。“健康不僅僅是不生病或不衰弱,而且還是身體的、精神的和社會的完好狀態[5]。”即確立了身體、心理和社會的三維健康概念。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進一步給出四維健康概念,即在原有的三維健康基礎上增加了道德這一維度。此時,全世界人民關注的不僅是“Health”,更多的是“Fitness”,也反映了人類對身體發展的更高追求。隨著國際上健康的內涵不斷豐富,西方大學體育的教育觀念也走向多元化,總結下來有健身體育、快樂體育、終身體育和人文體育4種教育觀念。
(1)健身體育。這一體育觀念由來已久,體育作為一種以身體運動為主要途徑的文化現象,在其發展的早期階段就被人類作為強健身體的重要方法。在歐洲古希臘時期,斯巴達城邦就非常重視居民的身體素質,無論男女都要接受很嚴格的軍事訓練,以保證他們擁有強健的身體。健身體育觀念發展至今,不僅在大學體育階段,還在全年齡段的學生體育教育中占主導地位。
(2)快樂體育。大學體育課程的實踐主體是大學生,受年齡和生理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的身心更加成熟,主觀能動性和自我意識有顯著提高,生活學習的目的性更加明確。此階段的體育學習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快樂的體驗,并喜愛上一項或多項運動,從而有助于大學生今后的身心健康發展。
(3)終身體育。大學體育課堂要培養學生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意識,形成終身體育的觀念。國內不少學者也做了實現終身體育的路徑研究,張萍、黃志劍在對410名畢業1年以上的校友進行問卷調查中發現,校友對理論和實踐活動相結合的體育課程內容評價最高,而對純理論和純實踐活動的課程內容的評價相對較低[6]。這表明認知與活動相結合可能是優質體育課程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有效途徑。
(4)人文體育。人文體育觀念認為大學體育課程的育人目的不能僅局限于傳授體育運動的技能,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這些只是大學體育課程目標的一方面,體育本質上屬于一種文化現象,由古至今發展下來,體育改變了人類世界的方方面面,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單單是體育精神就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奮發圖強,積極拼搏進取。體育人文價值觀念在大學階段理應得到更多的體現。
德國大學的學校體育并未設置具體的科目,學生可自愿地選擇運動項目進行有組織的體育活動,這樣最大程度上確保了學生對各項體育活動的自主性和興趣性,是快樂體育觀念的典型體現[7];美國的大學設立專門的體育俱樂部,學生、家長、社區居民都可參加體育活動,養成學生終身體育的觀念[8];英國體育課程標準強調體育課程要在精神、道德、社會、文化、技能等方面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9]。可見,國外在大學體育教學設置中更注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性和培養學生的體育綜合素質能力的發展,在4種體育觀念上各有體現。
通過對中外大學體育教育觀念的近代起源比較發現,中國和歐美的體育觀念扎根于不同的土壤,但面對青少年體質狀況整體不佳的世界性難題,各國都在尋求學校體育課程的變革,而這場變革首先是體育教育觀念的變革。各國應該從各自的國情出發,合理選擇體育教育觀念,確立學校體育課程的變革方向。
在我國,高等學校的大學體育教育已經擺脫了以升學為目的的應試教育階段,這使得大學生能夠在校接受最有時間保證的體育學習,包括系統學習和自主練習。同時,大學階段的體育教育是學生形成終身體育觀念的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環,為他們在未來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堅持自我鍛煉和終身鍛煉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筆者認為,國內目前倡導健身體育和終身體育的觀念對大學體育的教育觀念轉變起了積極作用,它使大學老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使學生不再以達標獲取學分作為接受大學體育教育的終極目的。相比來說,在人文體育和快樂體育觀念上仍需政策的支持和社會力量的幫助。體育作為一種以身體活動為媒介的社會文化現象,其健心功能更接近學生成長的天性,應受到高校的認同和提倡,關注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個性需要,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體育的樂趣,又為健身體育和終身體育的貫徹提供有力的保障。
任何一項變革都需要社會多方力量的協同合作。大學體育教育觀念的變革不僅需要國家和各高校行動起來,還需要社會各界廣泛的參與和配合。在發達國家的大學體育教育教學活動中,與社會市場、社區、家庭的聯動日益緊密,出現了校內外體育一體化的趨勢。相信在全社會共同支持下,我國也將迎來高校大學體育教育教學的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