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濤 編輯/張美思
貨幣政策通常被認為是總量政策,但遠非分配意義上的中性。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主要國家普遍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規模和持續時間堪稱空前。大量貨幣從中央銀行、金融體系流出之后,需要經過諸多環節才能傳導到實體經濟,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群體受到的影響并不均勻。有研究表明,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1%的富人財富占比進一步提升。
貨幣政策的分配效應取決于經濟中的所有權結構、收益率分布、市場摩擦、轉軌因素等異質性和專用性條件。比如,擴張性貨幣政策會增加掌握生產性資本和土地剩余價值群體的收入,而減少依賴于工資、固定利息群體的收入,從而擴大收入差距;同時,會抬升資產價格、減少債務負擔,并減少以銀行儲蓄為主的相對貧困群體的實際財富,從而擴大財富差距。特別是在金融基礎設施發展不完善、股票市場不成熟、債務融資為主、城鎮化率較低、房地產市場發展不均衡以及勞動力流動程度較低的發展中國家,擴張性貨幣政策往往有利于其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進而加大不同群體之間的總體收入、工資收入和財富的差距。從農村和城市兩個部門受到的影響來看,由于農村部門收入的異質性和專用性較小,財富的異質性和專用性相對更高,擴張性貨幣政策會縮小農村內部收入差距,加大農村內部財富差距;同時,擴張性貨幣政策也會加大城市內部收入與財富差距。綜合而言,社會總體收入和財富差距將有所擴大,最終會導致收入和財富的階層分化。
在貨幣政策快速擴張的背景下,維護收入公平會有更大難度。貨幣政策在保持物價穩定、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會改善各階層收入和社會福利,但對不同人群的影響卻有所不同。在保證不同群體擁有參與金融市場的平等機會的前提下,保證價格穩定本身就已經是關心了貨幣政策對收入分配的影響。
在發展中國家,貨幣政策通過要素流動體制不健全、教育水平相對較低且均等化不足等多種轉軌因素作用于收入和財富分配差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強調,中央銀行有必要加強對收入分配問題的研究,并盡量減少其加大收入和財富分配差距的副作用。
對此,央行一方面可以通過鼓勵普惠金融發展、推動金融服務和金融資源均等化來促進經濟的包容性發展;另一方面,還應通過宏觀審慎政策,抑制部分城市房價的過快上漲,避免貨幣擴張僅惠及少部分群體。鑒于數量型調控使得資金過多集中于國有企業、地方政府平臺或少部分地區,貨幣政策應加快轉向以價格型為主的調控框架。
這些政策措施可能涉及對貨幣政策權重的調整,但與目前操作和未來方向一致。雖然稅收、轉移支付、社會保障、教育、戶籍等體制機制改革是平抑收入差距更直接的政策,但這些政策調整通常滯后于現實需要。相比之下,貨幣政策靈活度更高,能夠更及時地響應,在一定程度上可彌補其他政策的調整時滯問題。
此外,貨幣政策對收入和財富分配的影響大小,還與經濟金融的周期性因素有關。比如,在經濟泡沫破滅之初,資產價格下跌,債務減記,高杠桿企業受創,高收入人群財富縮水,全社會收入差距會明顯縮小,但此時貨幣政策也會快速轉入寬松期。如果僅從時間關聯上看,似乎是擴張性貨幣政策縮小了收入差距,但實際上兩者之間并沒有因果關系。此后,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逐步加大,對就業和低收入人群的影響顯現,社會收入差距有所加大,但這與擴張性貨幣政策的關系亦不大。寬松貨幣政策的真正影響是,隨著資產價格以及一般物價指數的抬升,其擴大收入差距的效應會得以顯現。當然,富裕群體往往具有更強的調整資產配置的能力,即使考慮周期性因素,貨幣政策依然具有分配效應。
歷史上經常出現由于貨幣超發,老百姓手中的鈔票幾乎成為廢紙的情況。這些例子雖然極端,但也清楚地表明,貨幣政策對收入分配有著重大影響。實際上,通貨膨脹本身就是一種稅收,減少了大家手中紙幣的購買力,具有“劫貧濟富”的效果。總體而言,長期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有助于實現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