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梅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白云醫院
精細化管理專家汪中求強調:“如果一個企業能夠杜絕10%的浪費,那么這個企業將會增加100%的利潤”。成本是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必然存在的經濟損耗,如何控制浮動損耗、剔除高成本經營環節是每一個企業經濟管理的目標之一。醫院作為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醫療體制改革背景下逐漸朝向公益性發展,財政收入的縮減、競爭壓力的增大致使部分醫院陷入經營困難的境地,其亟須通過控制經營成本擴大經濟效益。尤其是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沖擊下,醫院業務量及經營收入顯著降低、人力資源成本驟增、資金壓力加大,部分醫院甚至出現資金虧損情況。實際上,我國大部分醫院仍然采用傳統粗放式經濟管理模式,沒有將會計成本核算的控制職能滲透至各項管理、經營、業務環節中,導致成本控制存在漏洞、資金流向不清晰。基于此,文章以精細化管理理念為指導,結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特殊時期下醫院經營狀況闡釋醫院會計成本核算的改進措施,旨在促進醫院達成降本增效的經濟管理目標。
廣州艾力彼研究中心選取204家公立醫院、112家社會辦醫院為研究對象,從業務量、現金流、成本等多個方面了解受訪醫院在特殊時期防控期間的經濟運營變化情況,具體調查結果如下:
特殊時期防控期間,公眾風險意識顯著提升,為避免交叉感染,大部分患者不愿去醫院就診,尤其是兒科患者,繼而導致醫院業務量顯著下降。受訪的316家醫院中,有99.37%的醫院門診業務量同比下降;100%的醫院住院業務及手術業務量明顯下滑。其中,門診量同比下降超過40%的醫院占比為78.48%;門診量同比下降30%至40的醫院占比為11.39%;門診量同比下降小于10%的醫院占比為1.90%;住院量同比下降50%的醫院占比為58.68%,住院量同比下降40%至50%的醫院占比為15.82%,住院量同比下降小于20%的醫院占比6.33%;手術量同比下降超過60%的醫院占比56.33%,手術量同比下降50%至60%的醫院占比為14.56%,手術量同比下降小于30%的醫院占比為9.86%。由此可見,在特殊時期環境下醫院業務收入變化較大。
特殊時期防控緊急狀態下醫院護理人力資源配置發生較大變化,如調休、加班等。與此同時,國家政策規定,1月25日、26日、27日為國家法定節假日,醫院需要向護理人員正常發放薪資,如果在此期間安排護理人員工作則需要向其發放三倍工資。國家法定休息日期間醫院需要向護理人員正常發放工資,如果休息期間安排護理人員工作且不能安排補休則需要向其支付不低于工資200%的報酬。特殊時期防控期間,醫院醫護人員工作量顯著增加,醫院除了需要向其發放常規績效外還需要對其進行補貼、補償等。調查結果表明,在特殊時期防控期間,僅有8.9%的醫院人力成本占總支出的50%以上。但在特殊時期防控期間,人力成本在總支出中占比超過50%的醫院迅速從原來的8.9%上升至32.3%,表明在特殊時期防控期間,人力成本是大部分醫院最主要的支出。
在特殊時期防控期間,國家防控指揮部要求儲備防護物資,最少一月量,每日消耗防控物資巨大。同時醫院大量采購防控設備,如發熱病人專用CT,負壓擔架,負壓救護車,建設核酸實驗室等,需要大量資金。在醫院主要業務收入來源穩定性顯著降低、運營收入下滑、支出加大的情況下大部分醫院現金流大幅度縮減。調查研究表明,特殊時期防控期間,316家受訪醫院中有94.1%的醫院現金流呈現下降趨勢。現金流同比下降超過20%的醫院占比為76.6%,現金流下降10%至20%的醫院占比15.6%,現金流同比變化幅度較小的醫院占比為4.5%。與此同時,316家受訪醫院中超過88%的醫院資金壓力加大,有50%的醫院甚至表示其現金流無法支撐兩個月。
特殊時期對于醫院來說是一場巨大的危機,但也是對醫院管理質效的一次考驗。特殊時期防控期間醫院經濟運營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其中業務量、人力成本、現金流的變化形勢較為明顯,并且已經威脅到醫院的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醫院以精細化管理理論為指導,構建全環節、全過程、全要素的會計成本核算體系,將醫院人、財、物等成本要素集中在同一成本控制框架下式,借助信息及互聯網等技術構建全成本精細化核算管理平臺,保證各個成本單元的信息互聯互通,繼而顯著提升醫院成本管理效率,降低各個經營與業務環節的資源消耗,緩解公眾的醫療費用負擔,以彰顯新時代醫院的公益性使命以及為公眾提供公平、科技醫療衛生服務的責任,在防控特殊時期的同時穩定醫院自身經營發展。
當前醫院會計成本核算屬于事后核算,即財務部門每月對各部門成本進行歸納整理和對比分析,再將分析結果反饋各個部門,部門間協同能力缺失,難以形成全員參與的會計成本核算氛圍。此外,部分人員片面地認為會計成本核算及控制僅是財務部門的職責,在提交部門成本相關信息等方面積極性較差,導致財務部門人員信息獲取不及時,嚴重弱化財務部門的成本管理職能。
醫院領導層對會計成本核算工作不重視,導致核算工作落實不到位,不僅缺乏專業的工作人員,而且工作也大多流于形式,財務數據和財務分析不到位,缺乏成本控制考核制度,無法發揮會計成本核算的真正作用,也就無法幫助公立醫院降低經營成本,難以推動醫院持續長久發展。
醫院全成本包括醫院、科室、單元、醫療服務項目、病種五個層次,不同層次工作量、工作任務及工作目標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因此需要根據不同層次成本形成的特點合理選擇成本預算編制方法,如針對醫療服務項目可以選擇零基預算方法;針對醫院常規的業務科采用增量預算的方法。如科室衛生材料的使用要量化指標,過程控制。與此同時,成本預算目標制定、預算執行需要與醫院職工績效目標設置、績效目標執行同步,以將成本預算與績效考核結合為有機整體,激勵全體職工嚴格落實預算與績效目標,積極主動、創造性地降低各項費用支出。
以科室成本核算為例,各科室工作側重點、工作任務量等具有明顯的差異性。經濟管理人員需要根據各科室業務特點制定科室級成本預算定額。同時,建議醫院引入集中支付系統,各科室各項費用支出都經由該系統,并在系統數據存儲、功能的支出下準確記錄各科室費用明細、費用支出審核人員、費用收款方等信息,便于追溯各科室人員成本責任。除此之外,該系統的數據分析功能有助于管理人員實時掌握各科室費用支出情況,如果發現某一科室的一項支出較大且超過月成本預算額度的50%便需要及時向該科室了解情況,確定費用支出的合理性與必要性。
成本分析包括兩個層面,其一,需要將本期五級實際成本與預算成本、上期實際成本、歷史最優成本水平對比,以從縱向上找準成本控制切入點;其二,綜合考慮影響醫院經濟發展的內外部因素,如政策因素、行業因素、人為因素等,通過與兄弟醫院的橫向對比發現自身經濟發展的劣勢,找到經濟管理的漏洞。除此之外,管理人員需要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深入挖掘醫院經營發展中財務與非財務數據的價值,以為成本管理決策提供支持。
為實現成本控制與績效考核的一體化,建議醫院依托大數據技術構建成本績效信息系統,增強財務信息、業務信息、決策信息等數據信息的互聯互通,以為成本控制提供依據。同時,積極促進各科室、各單元的協同,形成由上至下、由中心到分散的全員參與的成本控制體系,以使全體職工達成群策群力、共同執行的共識。此外,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及時分析預算成本執行情況,并基于其自學習功能智能化改進成本控制模型,繼而提升成本控制對醫院資源的導向作用。
一方面,醫院需要引進工作經驗豐富、專業知識牢固的預算人員,為會計成本核算注入新鮮的血液,使會計成本核算向科學化、規范化發展;另一方面,隨著醫院的轉型與升級,醫院會計成本核算工作內容有所更新,部分財務人員在面對新工作要求時會產生畏難心理,同時由于醫院在信息化建設中引入了先進的工作系統及設備,部分人員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較弱,不能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導致工作效率下降。為此,醫院需要加大對會計成本核算人員的培訓,豐富培訓形式,全面提高會計成本核算人員的綜合素質,打造一支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核算隊伍,為實行會計成本核算奠定基礎。
加強會計成本核算有助于穩定醫院競爭優勢、實現醫院資源的合理分配。當前醫院會計成本核算中存在會計成本核算體系不完善、缺乏會計成本核算績效考核的問題。為此,建議醫院劃小成本單元、做好成本預算;注重成本核算,發現管理漏洞;完善成本分析,消除不利因素;強化成本控制,健全成本考核;加強人員培訓,提升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