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文
(南京財經大學,江蘇南京210023)
研究生和導師的關系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一種最基本的人際關系,良性的師生關系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研究生招生規模的逐步擴大,據統計,2020年全國研究生招生人數已突破90 萬[1]。加之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改革與深化,研究生師生關系的復雜性越發凸顯,兩者之間頻頻發生的沖突事件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學界亟須對研究生師生關系展開研究,探尋沖突治理的路徑。
目前,國內學界普遍認為,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知名學者俞可平先生,他率先引進西方概念上的“善治”,并結合國內特色,將“善治”一詞本土化,糅合中國古代傳統意義上的“良好的政府”和西方“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定義,認為“善治”不僅能使政府利益最大化,也有利于社會的良性發展,有利于社會公民利益的最大化[2]。俞可平指出,善治的要素應包括合法性、透明性、責任性、法治、回應和有效。復旦大學教授馬臻2018年5月在博客上對研究生師生矛盾這一話題展開討論,將師生關系沖突分為觀念沖突、目標沖突、利益沖突、決策模式沖突、方法沖突、習慣沖突、認識沖突和個性沖突八類。縱觀當前研究生師生關系沖突的事件,無一例外都是基于研究生與導師雙方的利益沖突而存在的,從兩者關系沖突的產生的起源、發展的程度再到最終的結果皆是由于兩者關系利益沖沒有達到理想的治理狀態。善治,是以實現社會公民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是研究生師生關系沖突治理的理想選擇[3]。
基于善治理論,在研究生師生關系沖突治理的理論意蘊上,筆者提出了依據合法化、主體多元化、手段人性化、權力責任化、全程透明化和結果高效化六個方面的理想狀態(如圖1所示),以期改善當前研究生師生關系沖突治理的困境,構建理想的研究生師生關系沖突治理體系。
善治理論的要素即合法性,也是善治的前提。有了法治,才有秩序,有了秩序,才有可能減少沖突。以善治為目標的治理過程,需體現合法性。研究生入學后首要面臨的重要議題就是處理好與導師的關系。隨著全球化、民主化進程的加快,高校師生的維權意識增強,兩者的人際交往應以合法性為前提[4]。當前,探討研究生師生關系應以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這一教育改革發展目標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立德樹人”即是研究生師生關系沖突治理在依據層面上的指揮棒,因此,在兩者關系沖突治理中實現合法化不僅僅需要符合我國現有法律法規這個前提,還需要圍繞“立德樹人”這個目標來進行治理。依法治理研究生師生關系要求治理主體應依法辦事、遵章執行,這樣法律才能被信仰,高校才會被信任,社會才會有秩序,師生沖突事件才會有效避免[5]。
善治的過程需要多主體參與。在研究生階段,研究生與導師之間的關系的構建不僅涉及師生雙方,也離不開政府、高校、社會和家庭的共同參與。在兩者關系沖突治理中,治理主體應包括政府、社會、高校和家庭。在善治狀態下,政府部門應是研究生師生關系治理的管理者,高校應是執行者,社會應是監督者,家庭應是參與者,各方不應缺位和錯位[6]。第一,政府部門作為管理者,應通過完善的政策法規來規范研究生師生關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二,高校作為研究生師生關系治理的執行者,應圍繞立德樹人的目標,提供人性化、多元化的教育、管理和服務,追求師生利益的合理最大化,切實提升研究生師生的獲得感、滿足感和幸福感;第三,社會作為研究生師生關系治理的監督者,媒體、社團等社會組織可提供咨詢和監督;第四,家庭作為研究生師生關系治理的參與者,應發揮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作用。簡言之,善治狀態下的研究生師生關系沖突治理應該是政府、高校、社會和家庭等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的活動[7]。
善治離不開“善”,這是善治的出發點。如老子的《道德經》所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在中國傳統的善治思想下,研究生師生關系沖突治理的手段應圍繞“善”,即人性化。當前,研究生群體基本上都是“90 后”,他們是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具有追求個性、獨立自由的特點,不愿被說教或被管控,傳統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并不適合這一群體的個性特點[8]。在研究生師生關系沖突的治理中,說教、管控等強硬的手段只會讓兩者關系更加對立,治理的效果只會適得其反。善治狀態下的研究生師生關系沖突治理應是以人為本的治理,以研究生師生的需求為出發點,特別要關注特殊群體的研究生,為其提供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務,要深入到研究生師生的實際生活和內心世界,以體驗式、互動式的教育方式,以更加接地氣的方式來推動師生關系的良性發展[9]。
善治的治理離不開責任的約束,多元主體應承擔與權力對等的責任。研究生師生關系沖突治理的過程既是研究生師生等各方利益的互相博弈過程,也是治理中政治權力、行政權力、學術權力和民主權力等多種權力間互相博弈的過程[10]。與權力對應的是責任,因此,要想充分實現研究生師生關系沖突治理的理想狀態,就必須妥善處理好多種權力的關系,將權力與責任相掛鉤。近年來,教育部頒布了《教育部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等文件,明確了多方主體在研究生師生關系中的責任, 提出了落實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第一責任人的要求,要求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要求研究生導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11]。
善治始于公開,過程應是透明的。從近年來媒體關于研究生師生極端事件的報道中可以看出,多數事件爆發的重要原因在于研究生與師生在交往過程中或存在不正當利益的交換,或存在單方權力的壓迫,或存在不正當的競爭等等,媒體事后的曝光雖然將事件公之于眾,但事件的后果已然造成。要實現善治的理想狀態,研究生師生關系的治理的全過程應實現公開、透明,兩者關系的治理過程自始至終要處于陽光之下。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下,治理全程的信息透明化尤為重要,應確保息能夠及時通過媒體為治理主體所知,以便主體能夠有效地參與治理過程,并且實施有效的監督。
善治的水平體現在高效上,高效能的治理是善治的應有之義。善治作為社會治理的理想目標,強調的是各主體的積極參與,通過多方互動、協作高效完成公共事務的管理。研究生與導師關系沖突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想實現結果高效能,應確保治理的各方主體積極參與,充分發揮多元主體的積極性,促進主體之間良性互動,加強配合,增進彼此之間的信任和支持,保障各治理環節高質量完成。治理主體應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評估體系、預警體系和監控體系,還應掌握研究生師生關系沖突的第一手資料,密切關注研究生師生以及社會各界的利益訴求,暢通師生利益訴求的渠道并確保時效性。為了高效應對研究生師生關系沖突,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要政府、高校、社會、家庭之間能形成常態化聯動機制,確保各主體有效參與并協同配合;二是要構建高效的應急機制,政府和高校要對研究生師生關系的沖突事件的性質、發展態勢做出迅速判斷和反應,使社會輿論轉化為促進沖突治理的催化劑,引導正確的輿論走向,減少治理成本,以此實現治理的高效能[12]。
研究生群體是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重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研究生和導師關系貫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過程,研究生師生關系沖突治理的優劣不僅影響著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高低,更影響著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善治,是社會治理的理想狀態,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將善治理論引入研究生師生關系沖突治理,能讓研究生師生關系的沖突在善治中得以化解,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