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玲 孫群群 姚志輝 楊維松 楊果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密不可分,社會經濟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民間民俗文化也悄然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侗族月牙鏜是地區非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在深入探索月牙鏜的過程中,同時也是了解侗族人民生活行為習慣的過程。侗族月牙鏜在黔東南天柱縣最為盛行,是侗族廣大人民群眾最喜聞樂見的民俗體育項目之一。尤其以天柱縣內的高釀鎮老海村、藍田碧雅村、社學街道橋聯村等侗族村寨為甚。天柱縣老海村月牙鏜武術文化是天柱侗族地區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一種民俗武術文化類型,形態比較豐富,種類也比較繁多。本文以天柱縣老海村為調研中心,對月牙鏜傳承人及村寨相關人員進行深入的訪談,找出其問題所在,了解到月牙鏜武術文化當前傳承方式及發展現狀,因此,為了把這一優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更好的保護與傳承,以下提出一些關于侗族月牙鏜創新性傳承發展思路。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考察法、訪談法及口述史研究法,以天柱縣老海村的侗族月牙鏜武術文化為研究對象,對月牙鏜傳承人龍慶炎先生、相關村寨族員等進行深度訪談,從而對天柱縣侗族月牙鏜進行發展研究。
侗族月牙鏜作為一項民間民俗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已有180多年的歷史,從傳承人龍慶炎先生記錄的手稿得知:老海村月牙鏜武術可追溯至清朝道光十九年(1840 年)。老海村位于縣城東南部,距天柱縣城大約30公里左右,距高釀鎮政府所在地15公里。這里青山環繞,生態環境優美[2]。據史料記載老海村創建于乾隆五十六年,之所以稱為“老海村”,在與月牙鏜文化傳承人龍慶炎前輩交談的過程中得知老海村的名來是因為村寨中心有一條河流是由五條溪水匯聚而成。雨季漲水時像幾條大江大河同時匯入大海一樣,畫面十分壯觀。故老海村先輩們將此地定名為“老海”。這里環境優美,空氣清新,但因為距離縣城較遠,群山環抱,交通十分不便,田土較少,所以人民群眾的生活還十分貧困。
鏜在中國歷史上屬于比較獨特的一種古老兵器,它不同于刀劍棍棒槍這些常用兵器。鏜的類別有很多種,比如:鳳翅溜金鏜、牛頭鏜、雁翅鏜、和鋸齒鏜等幾種。據龍氏家譜記載,在道光年間,那時候清廷無能,匪患四起,民不聊生,村民經常受到封建地主的剝削,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因此以龍孔卜為首的先輩們提議,決定組建了一支武術隊,這支武術隊一共三十多人,都是寨里年輕力壯的年輕人,但為了能夠找到一個有能力的師父來教習,于是當時決定去請地區著名的武術大師龍大正(松桃縣)給老海村的村里的年輕人傳授武藝。不過隨著社會的現代化發展,社會安定,戰爭、大型野獸的消逝。月牙鏜武器逐漸由最初的御敵、驅獸、防身,最終演變成不僅可以防御野獸、抵御匪患還能強身健體。
據龍氏族譜記載,在宋仁宗年間,湘西、黔東地區有苗民作亂,他們燒殺搶掠,令人民無法安生。宋朝便派在朝為武官的龍宗麻以及和使用月牙鏜為兵器的龍宗旺兄弟二人領兵平亂。不到半年,匪患平息,朝廷念其二人平亂有功,便將龍宗麻留守湘西綏寧,而龍宗旺則留守湘西的芷江大龍。湘西平亂后,人民安居樂業,龍宗旺看到大龍一帶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是繁衍后代的風水寶地,他便在那里居住下來,一邊辛勤勞作、一邊教兒孫習武練鏜。從龍氏家族龍宗旺先祖使用月牙鏜開始,月牙鏜經過龍氏子孫一代代地傳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據老海村先輩們說,老海龍氏祖籍原系江西吉安,后遷湖南的芷江大龍,由于社會變革最后由龍氏二十二世子孫龍之福、龍之祿、龍之壽三兄弟于乾隆五十六年遷徙至貴州省天柱縣高釀鎮老海村定居。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提出了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和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天柱侗族月牙鏜武術因此得以蓬勃發展。月牙鏜武術表演常常與老海村玩龍隊的拜年習俗一起,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元宵佳節期間進行活動,活動期間,姑娘們往往都是盛裝出席,服裝是典型的侗族銀裝,而年青的后生們則“穿新衣、纏包頭”,甚至每年活動結束后,都能成就幾對佳人。全村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參與,聚集在一起觀看舞龍、月牙鏜武術表演,屆時蘆笙之聲不斷,年輕人手舞足蹈,現場氣氛熱鬧非凡。活動道具一般有月牙鏜、龍燈、長號、牛皮鼓、鈸、鑼等。這種春節期間走村串寨的文化活動,不僅能豐富侗族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好的促進了村寨之間友鄰關系。
特殊時期,由于國家正處在一個內憂外患的困難時期,月牙鏜、玩龍等拜年習俗被定性為封建迷信,妨礙生產。許多道具都被燒毀,只有個別藏匿在隱蔽之處得以保存,侗族月牙鏜武術文化遭到極大的破壞。
改革開放后,國家加強了對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開發,提升了對民族文化保護傳承重視程度。1982年至1998年月牙鏜武術隊相繼參加了貴州省第一屆、第二屆、第四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以及參加了1999年的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并得到社會上的認可。但是近十年來,侗族月牙鏜武術發展十分緩慢,地方政府更多注重的是經濟上的發展,對民族傳統體育方面關注度較少,加之大多數年輕人為了養家糊口離開家鄉外出打工。社會經濟的發展改變了大部分村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使人民群眾對代代相傳下來的月牙鏜武術文化認同感淡化。
月牙鏜——原名叫月牙翼齒鏜,它因器械形似彎月而得名“月牙鏜”。據中文百科在線《侗族月牙鐺》介紹,是松桃縣武術大師龍大正根據“釘耙”的原理以及他多年的習武經驗,從而創新性打造出可以御敵、擒獸、健身為一體的侗族月牙镋。月牙鏜兩邊均勻的分布著鐵齒,中間用一柄硬木貫穿,大的一般有二三十斤重,小的十多斤七八斤都有。在古典小說《說唐全傳》中,有個叫宇文成都的人物使用的兵器就叫鳳翅溜金鏜。月牙鏜屬于中國古老兵器鏜的一個類別,這就是自創說的觀點。引進說(主流觀點)認為:鏜作為中國古代眾多兵器種類之一,最早是由槍棍發展而來。是老海先祖引進后根據地方特性以及實際需要改化而成。
1.培養民間武術傳承人和拓寬后備人才培養體系
解決侗族月牙鏜武術傳承人文化斷層的問題,以及有效的傳承和可持續發展老海村月牙鏜武術文化,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方面,培養月牙鏜武術傳承人:根據國家相關文件通知:規范和加強侗族月牙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對于傳承人提供相應補助費以及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的勞務費支出。立豐碑,記載月牙鏜每一代傳承人以及月牙鏜的起源與發展;提供武術傳習基地和經濟上的援助,那么傳承人就有了用武之地,能帶動更多的青年人加入隊伍,那老海村侗族月牙鏜發揚光大指日可待。
另一方面,拓寬后備人才培養體系;一、近些年來,素質教育漸漸深入各中小學,學校既是學生文化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宣揚的好地方。將月牙鏜武術引入中學體育教學中,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升學生文化認同感,增強學生民族文化意識;二、因為學校傳承有一定的優勢。首先,學員廣泛,場地寬敞、設施齊備、學生紀律性強,可以有計劃、有組織、科學性的對學生進行民族傳統體育宣傳,其次,可以安排每周的周二周四課間操練習月牙鏜武術套路,一三五繼續跳廣播體操,甚至,對于愛好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感興趣的學生,學校可以組建一個“民族體育興趣班”,平常利用勞動課加強訓練,對內能豐富校園生活增強學生體質、對外能代表學校比賽展演,宣揚民族體育文化。通過學校體育關于武術文化的傳播和歷史文化起源方面的知識還能夠讓民間武術的傳承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充實。
2.成立“老海月牙鏜文化遺產保護管委會”
管委會的建立是可持續發展和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措施。地方政府應時刻關注民間文化的發展,保持開放的態度,積極引導村民參與到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給予村民優惠政策,民主推選出具有管理才能的人才負責管理,實現村民自治管理。比如:一、地方政府可以通過政策引導協助完善管委會相關規章制度,從而加強村民自我管理;二、地方政府通過財政扶貧及技術扶貧,對侗族服飾、美食等文化進行宣傳、改善村寨衛生環境,硬化村寨路面,維修村寨建筑;三、對月牙鏜武術文化遺留下來的文化典籍、武術器械等加強收集和保護。
3.民族特色文化與體育產品開發相結合
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體育文化旅游都得到長足的發展。特別是體育運動的深入和普及得到了認可。我國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可挖掘性強,民族體育文化資源豐富,天柱縣老海村月牙鏜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曾多次參加州級、省級、國家級賽事并取得優異的成績。然而,當前天柱月牙鏜發展前景不容樂觀,面臨著文化傳承人老化,后備人才稀缺,隨時可能瀕臨滅絕的邊緣。所以,月牙鏜武術文化要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利用民族文化特色,就地取材,打造原生態體育用具。政府積極打通銷售渠道,同時開通網絡自媒體,制作微視頻,利用網絡優勢,擴大影響力,將侗族月牙鏜推出新的舞臺。滿足侗族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需求,將發展開發與保護傳承有效結合,從而創新性的使天柱縣侗族月牙鏜武術文化的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