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亞珺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體育學院
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挖掘其它課程和教學方式中隱藏的思想政治資源,堅持顯性、隱性教育相結合,從而實現全方位全員多角度育人。尊重教學、教育、學生成長的自然規律,落實立德樹人這項根本任務,從而將思政教育貫穿于人才成長的各個環節。
公共體育課是各高校的基礎課程,蘊藏豐富的養成教育元素。養成教育是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手段,是大學生基本素質形成的生長點。在國家大力倡導高校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背景下,在公共體育課教學中開展養成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公共體育課程為研究對象。
1.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需要,將“課程思政、體育素養、養成教育”設置為關鍵詞,通過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檢索,在檢索結果中選取16篇作為參考文獻。
2.內容分析法
通過分析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2004年以來大學體育教學文件的核心要素,了解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大學體育課程發展及趨勢。
3.座談法
制定訪談提綱,了解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大學體育課程現狀及其教改后的效果評估。
1.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就是教育學生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其理論基礎是大成模型,大成模型是對先賢人格發展的總結和推廣,以人體結構為模型,將全息人格分為道、德、契約、時間、知行、結果、情感、抉擇、行為九個部分,在生命進化的前提下,在內外和諧的格局中處于螺旋式平衡接近于向道的生長模式。
2.體育素養
體育素養是一個人的“體育文化”水平,是日常體育行為的映射和修養。包括個人的體育意識、體育技能、體育個性、體育品質、體質水平、體育知識、體育行為等要素,綜合反映了一個人的體育素質和修養。體育素養的養成是在先天自身條件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的體育教育、體育環境、體育行為影響所形成的。
我國當前的基礎教育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大學生普遍缺乏體育素養在近些年的體質健康測試結果已經顯現出來。針對這種情況,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公體課按照“強制——自發——自覺”三個階段逐步推進,以期在公共體育課結束時有20%的學生達到“自覺”階段,60%的同學達到“自發”階段。
1.強制階段大學公共體育課程培養結構體系
體育素養是人類大腦中對待體育態度的控制系統,在形成初期需要進行強制的訓練。如:男生 3000m、女生1500m 是清華大學的必測科目,體質健康成績從2012年列入北京大學學業評價,太極拳和游泳兩個項目從2013年作為中國人民大學的核心必修課程等。由此可見,高等學校中體育強制和自由不是突如其來,而是和高校體育追求以學生為主體的自由價值實現過程相聯系的。所以,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將養成教育貫穿公共體育教學中水到渠成。
強制體育包括文化強制、制度強制、環境強制,清華體育的口號“無體育 不清華”,在新生入校時就讓他們感受到了清華園的體育文化和氛圍,使學生形成“我要跑步、我要運動”的潛意識,然后通過強制性運動使學生意識到體育是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引起重視,這樣對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有著積極影響,推進終身體育習慣的養成。

圖1 大學生體育素養養成教育體系
2.自發與自覺階段大學公共體育課程培養結構體系
學校體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學生的體育素養,促進學生成為自由發展的主體是所有學校體育活動的最終目的,保護學生的體育權利是學校體育的本質。強迫體育不是必須的,其目的是為了促使學校體育成為學生本體自由道德的“推動者”。因此,在自發和自覺階段,大學生體育素養創新體系的目標是促進大學生從自發向自覺轉變。
體育教師培養學生自我學習體育技能的能力,確保學生在一定運動負荷的前提下,能夠自主完成探索和學習,從而真正的實現從“老師教授”到“學生自學”的轉變。通過學生的體育運動行為表現,從體育品德、運動技能、健康行為三個角度入手,評價學生體育素養是否養成。

圖2 大學生體育素養養成教育體系(自發、自覺階段)
在課程設置上,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即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后,對其身體素質進行綜合評價。合格人員直接進入“體育專項課”的學習軌道,不合格人員重修基礎體育課。在教學模式上,實行“體育項目專項課”的教學模式。
依據學生體育素養的現實水平,遵從學生的自由發展規律,設置特定的學習模式,可以使學生根據自己的真實體育素養水平,在學習過程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在此期間,體育教學水平暫時還沒有達到標準,通過一定的單元時間的學習,自身素質有了一定的提高并符合“體育專項課”的教學要求,可進行相應的體育專項學習,為學生提供多次選擇學習平臺的機會。
1.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師政治態度融入課程教育和教學的過程,公共體育課是高等學校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促進學校體育和終身體育有機融為一體的重要舉措就是注重學生體育素養的養成。
2.實施“強制——自發——自覺”養成教育教學體系,對于改善大學生體育素養普遍較低的局面有著較好的促進作用。
3.將學生體育素養評價納入公共體育課程評價體系,是提高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效果和水平的有效途徑。學生對知識是渴望而興奮的,通過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激發學生自覺認同、共鳴、升華,實現潛移默化運動養成教育效果。
1.制定簡便、有效的課程評價體系。
2.制定有效方案解決學生選擇的普遍針對性和運動場地匱乏的矛盾。
3.加強師資的外出培訓,有效解決師資教學項目的局限性。
從課堂走向生活,重視教學導向,注重課外體育活動和比賽場景的創設,促進學生學習、掌握運動知識和技能,在面臨現實生活中體育競賽或場景時,能夠運用所學技能和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體育課是學生在身體活動中,運用智慧和身體技能在復雜的場景中,挑戰自我、戰勝對手,培養自信、感受成功喜悅的過程,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養成教育塑造的全過程。
在國家大力倡導課程思政的背景下,高校學生從增進身體健康、養成終身體育意識、提高運動技能、豐富體育行為四個方面來提升其體育素養,響應健康中國戰略,培養“五育”均衡發展的全面性新時代人才,為祖國的強大、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