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勇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北苑校區,北京100000)
應用型人才培養是高職院校的重要任務,要想做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工作,必須要對專業人才的培養進行目標定位,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基于此,本文將對學校貫通培養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展開相應論述。
高校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決定了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必須要將專業適應能力與市場對專業人才的客觀需求有效結合。必須充分考慮行業崗位對專業實際、技能、職業素養的需求。
高校是知識積累、創造、傳播的重要主體,是原始性創新、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與平臺。應用型人才培養是高校中的重要工作,同時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導向。
高校作為社會人才培養的重點基地,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使命。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必須滿足社會經濟環境的客觀需求。因此,高等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不僅要提升人才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同時還要提升人才的綜合素質。
隨著教育的不斷深化改革,地方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其具體的定位和目標也越來越明確,已經逐漸實行適應社會發展實際需求的人才培養方式。對高等院校人才采取重新定位的方式,使其能夠更好地為社會做出相應的貢獻。雖然人才培養模式在不斷發生改變,但是部分地方高校依然堅持傳統人才培養的定位模式,發展方向傾向于科研學術型研究,主要對學術型人才進行重點培養,缺乏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與地方產業、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脫節。
因此,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部分,必須不斷優化其人才培養方式,使人才培養能夠與產業的生產和發展有效結合,而不是因循守舊。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根據當地的產業生產和發展情況,對教學目標實行重新定位。并且將地方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和高校基本特色進行有效結合,不斷實行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通過構建科學、完善的人才培養實施方案,使應用型人才的各方面水平能夠得到快速提升。同時,高校還應適時調整教學方法和管理制度,做到與時俱進,協同發展。高校各專業應把握高校和本專業之間的聯系,通過不斷深化研究,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達到與社會經濟發展共同進步的效果。
貫通培養育人模式是將產業的發展與教學進行結合的方式,簡言之,可以將其稱之為貫通培養教育,要想實現貫通培養育人模式,專業院校與學校之間必須要充分攜手合作。因此,地方院校需要根據當地的文化氛圍、政策環境、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等,對應用型人才進行針對性的培養方式[1]。
目前,我國大部分專業院校都已經積極參與到“貫通培養”育人模式中,但是依然存在明顯的不足,主要是因為其中的部分專業院校,受到傳統理念的影響,認為專業院校不需要參與到“貫通培養”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另外,專業院校在一定的時期內需要專業性的工程技術人才來幫助專業院校完成部分工作,雙方在對人才實施應用型培養的過程中,缺乏全程性介入,無論是在體制還是機制方面所收到的成果都非常有限。此外,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專業院校對學生實踐學習在安全風險方面有較大的顧忌,導致專業院校和高校之間合作的有關機制并未完善,對專業院校和高校之間的合作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2]。
高校貫通培養教育中,行業專業院校在參與過程中若較為形式化,那么貫通培養則無法為專業院校和學校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因此,貫通培養的育人模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必須要對專業院校和高校之間的合作進行深入化研究,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
貫通培養方式需要高校間進行良好的合作,才能做好應用型人才培養,最終使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目前,貫通培養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式,同時也是非常普遍的方式。主要是因為高校能夠根據自身所具有的學科和特色資源上的優勢,提供相應的技術、人才和實驗室;專業院校在此過程中,主要能夠起到提供項目、資金、工程應用的作用,同時以技術開發和科學研究為基礎點。專業院校主要是基于技術、產品、服務創新能力的客觀需求,提升自身的辦學水平,構建高校與行業之間長期合作的有效機制,實現高校與專業院校之間的良好互動,進而構建完善的貫通培養育人模式[3]。
專業人才培養采取明確定位的方式,是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因此,學校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必須要做好全面的市場調查,根據社會經濟的實際發展情況,對應用型人才采取針對性培養的方式,并且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不斷對培養的課程結構進行優化,并實時改進教學方法,最終實現目標人才培養的目的[4]。
在明確目標定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即在滿足國家和行業的基本標準要求之上,結合專業院校發展的實際需求,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設計,由專業院校和學校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同時根據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的差別,對其采取分層次的培養方式,對于基礎扎實、實踐能力突出的學生,采取強化訓練的方式,使該部分人才能夠得到能力上的提升。在此基礎上對人才實行創新培養,只有不斷地突破、創新,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果,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客觀需求[5]。
應用型人才培養必須要保證人才的基礎理論扎實、專業知識拓寬、實踐能力突出的基本原則,根據培養的實踐目標和能力矩陣,對課程體系采取優化設計的方式,對已經存在的課程實行重新組合,在改進課程的過程中,必須要以核心課程設計為主要的中心層結構體系,即核心課程、普通課程、拓展課程三位一體的模式。
在對人才實施培養的過程中,可通過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方式,使應用型人才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從而展開針對性的實踐教學,同時構建完善的教學體系,為社會輸送強有力的人才,從而能夠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良好推動作用。
在目前已經存在的課程內容基礎之上,通過社會對各行各業的專業需求,對課程實行實用性、創新性、科學性的設計,結合各個專業的特點,不斷優化課程建設,不斷強化實踐教學體系,使平臺之間實現互通,不斷豐富和調整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
按照社會經濟發展和崗位實際需求,人才的培養主要包含專業知識的儲備、綜合能力的提升、素質的提升等多方面。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重視教學環節,合理化安排課程。堅持以專業創新能力作為基本的導向原則,推動專業課程的合理建設。突出各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優勢,不斷強化學生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進而實現高質量的人才培養。
學校院校要不斷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并加大資金投入,全面建設專業實驗室基地,制訂完善的實驗室和實踐基地管理制度,不僅能實現教學內容的更新、豐富,同時實驗教學質量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學校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地方的經濟發展需求,采取學校院校貫通培養育人的方式,對人才實行優化培養,充分發揮學校院校對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在不斷提升應用型人才綜合能力的同時,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推動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