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莉莎
摘 要:以中國石油大學為例,結合社會相關數據分析報告和學校就業質量分析報告,分析新形勢下就業困難學生的特點,探索如何提高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競爭力,努力打通高校就業幫扶“最后一公里”,堅持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全面推進就業幫扶工作。
關鍵詞:三全育人;大學生;就業困難;精準幫扶
2019年10月30日,2020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在京召開,會議強調要抓精準,著力優化指導服務,要抓重點,著力幫扶特殊群體,確保每個人都實現穩定就業。
2019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約834萬人,中國石油大學作為石油行業特色院校,受畢業生總量增長的社會環境和石油企業用人需求不穩定的行業發展雙重影響,就業創業工作形勢復雜嚴峻。為此,中國石油大學在就業指導、職業規劃、創新創業和就業幫扶等方面采取了多項措施,對比近三年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全校總體就業率逐年升高,未就業畢業生的人數逐年減少,畢業生就業質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的工作重點就落在了離校未就業畢業生這一關鍵的少數群體上,學院不僅要努力做好學生在校期間的服務保障工作,更要打造好學生離校后的持續服務保障“新格局”。
一、中國石油大學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的基本情況
進一步分析中國石油大學2016年至2018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可知,中國石油大學離校未就業畢業生主要包括繼續報考研究生、暫不準備就業、再次申請留學和暫未落實理想單位四類人群。該報告顯示,在2016年至2018年間,本科生群體中,繼續報考研究生人群分別占59.29%、56.25%和55.56%,暫不準備就業學生分別占15.93%、18.75%和17.78%,再次申請留學人群分別占9.73%、14.58%和17.78%,暫未落實理想單位人群分別占15.04%、10.42%和8.89%;研究生群體中,暫不準備就業學生分別占25%、18.52%和17.65%,繼續報考公務員或來年考博人群分別占23.68%、24.07%和20.59%,暫未落實理想單位繼續尋找人群分別占51.32%、57.41%和61.76%。由此可見,在每年的畢業未就業學生中,繼續升學或報考公務員、暫不準備就業和暫未落實理想單位的三類畢業生是就業困難群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占未就業畢業生總數的80%以上,是造成學校就業工作壓力的最主要因素。
(一)繼續升學或報考公務員的學生
該類學生主要來源于研究生和公務員考試失敗的學生群體。他們出于自我提升、家庭要求和逃避就業等原因選擇繼續深造,其中大部分學生考前完全不關注就業,導致考試失敗后沒有保底單位,又因錯過了最佳就業時期而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最終選擇繼續報考。
(二)暫不準備就業的學生
該類學生主要來源于家庭環境相對殷實、個人要求較高的學生群體。他們重視擇業定位和職業發展,有的等待家人安排工作,有的繼續準備語言考試申請出國,并不急于找到一份工作,就業不積極,因而一直處于“有業不就”的狀態。
(三)暫未落實理想單位的學生
該類學生主要來源于學業困難、畢業困難、家庭困難等學生群體。他們由于專業成績不佳、綜合能力不強、拿不到畢業證或學位證等原因被理想單位拒之門外,但自身還對工作單位、地點、薪資有所要求,高不成,低不就,導致處于“無業可就,求職倦怠”的狀態。
二、就業困難群體的四個特點
2017年9月,網易云課堂、前程無憂以及微博職場三方聯合發布了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難人群畫像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所學專業、個人性格、家庭背景是影響上萬名正在求職或找到工作不久(兩年之內)的應往屆大學生就業是否順利的三個主要原因,而求職時間過長、大學期間是“隱身族”和一味追求理想職業是增加畢業生就業難度的三個重要因素。同時,筆者也采用非結構式訪談的定性研究方法,對學院2018屆和2019屆離校未就業的50多名畢業生的個人情況進行了調研,分析結果與報告基本一致。經進一步總結分析,近兩年,學院離校未就業畢業生普遍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沒有目標,規劃不足
在對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的訪談中,當分析自我未就業原因時,幾乎每個學生都會提到沒有目標規劃,大學前幾年完全不關注就業,直至大四才真正開始制訂目標和職業規劃,留給自己的準備時間有限。故而,選擇就業的學生易錯過最佳就業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報考研究生的學生亦由于準備不夠充分,考研失利后心有不甘或無從選擇,最終只能選擇繼續報考。
(二)沒有動力,行動不足
這部分學生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話講叫“佛系青年”,他們沒有值得去努力的人或事,就業對其而言只是一個謀生的手段。他們不主動關注招聘信息,不參加校外招聘,想就業時,網投幾份簡歷,結果往往了無音訊。畢業時沒有工作,他們也毫不著急,抱著“會有工作的”心態淡然離校。
(三)性格內向,能力不足
大學里有一群“隱身族”,他們性格內向,從不違紀,平時主要靠自我娛樂的方式度過大學時光,專業成績不佳,綜合能力不強,沒有存在感和就業競爭力。在就業過程中,導致他們求職失敗大多是面試環節。相對于筆試而言,面試主要考查畢業生的心理素質和綜合能力,這無疑是他們的軟肋。經多次打擊后,他們易困于“無業可就,求職倦怠”的狀態。
(四)家境一般,眼界不足
在學院離校未就業畢業生中,有半數以上的學生家庭經濟情況處于一般甚至是貧困狀態。他們幾乎沒有人脈資源,沒有創業資本,父母很難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和幫助。他們可能會為了解決家庭困境,而只看中單位薪資水平,不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職業本身,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就業選擇,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
三、全面推進“三全育人”,打通就業幫扶“最后一公里”
(一)全員育人,提升就業幫扶效果
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一線指導者、組織者和實施者,與學生聯系最為緊密,關系最為密切,他們在學生就業教育、指導、管理和服務等環節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輔導員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升自己。
首先,要充分了解政策。只有對應征入伍、西部計劃、大學生村官、自主創業、就業援助等就業創業政策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才有可能詳細全面地向學生宣傳和講解,讓學生充分了解就業形勢,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和就業目標。
其次,要不斷深入學習。目前,中國石油大學從事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輔導員,大多缺乏就業理論知識和實際指導經驗。因此,面對就業形勢的嚴峻與多變,輔導員要不斷深入學習就業指導理論與技能,在就業指導課程建設、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和學生自主創業指導等方面多下功夫,通過自我學習、同行交流和參加培訓等途徑,不斷提高自身職業化和專業化水平。
最后,要熟悉業務流程。熟知協議簽訂、違約處理、戶檔派遣、畢業后緩派、學費代償等日常事務管理流程與相關要求,在學生們遇到困難時及時有效地予以解決,從而獲得學生的信任、尊敬和認可。
(二)全方位育人,前移就業指導工作
畢業生就業質量高低不僅取決于學生的擇業目標和就業能力,還與學生的家庭環境、價值觀念、學習動機、專業認同度等方面密切相關。畢業生的就業困難問題絕不是在臨近畢業的時候為其提供指導和幫助就能解決的。因此,要想真正減少就業困難學生數量,提升學生就業質量,就必須將就業指導工作前移。
第一,輔導員應從入學伊始,就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和核心價值觀念教育,構建“大一抓學習、大二攢能力、大三重實踐、大四促就業”的就業教育體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目標,制訂合理的職業規劃,全面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第二,輔導員要聚焦問題癥結,對癥下藥。不能先入為主地基于表面現象簡單歸因,認為貧困生就業困難一定是家庭經濟原因,成績差的學生就業困難一定是學業原因,要與學生深入交流,找到導致其就業困難的核心因素,將困難消滅在萌芽階段,從源頭上減少就業困難學生數量。
(三)全過程育人,形成就業全過程幫扶的服務保障新格局
了解問題癥結后,要在平時有針對性地把工作做實做細,做到“一生一策,精準幫扶”。如用平衡單法幫助在“考研還是工作”之間猶豫不定的畢業生選擇符合個人實際情況的方案,鼓勵他們先就業,后擇業;用霍蘭德、職業錨和SWOT等方法指導消極怠業的就業困難畢業生正確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制訂可實施的就業目標與規劃;通過講解政策、分析職業發展過程和聯系家長等途徑引導“有業不就”的畢業生重新定位自我,積極就業,實現自我價值。
在學生畢業后,就業工作人員要本著“一幫到底”的態度持續提供跟蹤服務,做到“求職有人管,服務不斷線”,用自己的服務和熱情感動學生,讓學生感受到關心和溫度,贏得學生信任。
就業工作在于畢業季,在于畢業后,更在于日常。要將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貫穿就業全過程,堅持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就業全過程幫扶的服務保障新格局,打通高校就業幫扶“最后一公里”,從而實現畢業生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就業指導中心.中國石油大學(北京)2016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R].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2016.
[2]就業指導中心.中國石油大學(北京)2017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R].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2017.
[3]就業指導中心.中國石油大學(北京)2018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R].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2018.
責編: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