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鵬+李紅+袁靜
【摘 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在全國掀起,政府在做好廣泛宣傳的基礎上,要結合各地實際,正確引導人們“創業”、“創新”,使初“創”者少走彎路。探索新的途徑,把有限資源配置到普惠的信息平臺,特殊的行業、人群,實行精準幫扶,讓“創業”、“創新”取得實效。
【關鍵詞】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 正確引導 精準幫扶
1 了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出的背景,全方位提高社會認識度
客觀講,“創業”與“創新”從來都不是大多數人能做的事情,從世界其它國家到國內,創業的成功率從來都很低,大部分人的能力并不適合創業,尤其不適合管理大中型企業。讓“大部分人”去創業,也許從宏觀角度來說這個政策可以讓一部分創業者轉換一下身份和思維,得到一些歷練,但對個人來說,創業帶來的損失與傷痛多半會讓人失落。當然在創業方面,我們國家確實做出過一些努力,比如降低公司創辦門檻,簡化審批流程,推行小微企業貸款、規劃具有政策傾斜的產業基地等。這些政策與措施對經濟發展無疑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我們更希望這些政策能有所針對,而不是把大量缺乏創業能力與經驗的“全民”扯進來。尤其是大學生創業,在這個階段的人不但缺乏創業能力,就連基本的工作能力都成問題。所以針對這個群體更應當以培育社會經驗為主,將這些創業公司作為一個區域性的仿真模型來運營,避免直面殘酷的社會競爭,做好后備緩沖措施。
2 領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內涵,建設公共服務體系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目的是推動經濟良性良好發展。李克強總理說:“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推動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p>
“大眾創業”與“萬眾創新”是相互支撐和相互促動的關系。一方面,只有“大眾”勇敢的創業才能激發、帶動和促動“萬眾”關注創新、思考創新和實踐創新,也只有“大眾”創業的市場主體才能創造更多的創新欲求、創新投入和創新探索;另一方面,只有在“萬眾”創新的基礎上,才可能有“大眾”愿意創業、能夠創業、創得成業,從某種意義上講,只有包含“創新”的創業才算真正的“創業”,或者說這種創業才有潛力和希望。
只要“創新”、“創業”,都需靈感的引導,靈感來自于信息的刺激,信息的區域性,狹隘的自我保護,限制了大眾,特別是中小城市創業者獲取的通道。信息內容既要有廣度,又要有深度,不能把關鍵數據保留,讓人只懂一般。不管你是專利技術、,還是科技成果,只要不是涉密項目,不會對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都要毫無保留地向社會公開。改進現有政策,大大縮短保護期限。信息放開,產權由知識產權法,科技進步法處理,最大限度減少重復建設、重復研究。
3 把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點,精準幫扶
首先,重點要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茖W技術要轉化成生產力,關鍵是如何促進“萬眾”的創新用于“大眾”的創業,這就要求我們減少對創新轉化的限制,加強創新轉化的對接,增強創新轉化的活力,因此,我們就必須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鼓勵各式各樣的創新,直接用于創業,合作參與創業,轉讓促進創業等。
其次,重點要引導新興科技產業發展。新興產業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高科技創新的前沿,是高附加值創業的重點。因此,我們要重點支持扶持新興科技產業的發展,引領萬眾向高科技方向創新,帶動大眾向高科技新興產業上創業匯聚,從而促進我國經濟深層次上轉型升級。
再次,重點要推進各項產業“互聯網化”發展。信息化是當今時代的突出特點,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必然要求我們各項產業要適應“互聯網化”的時代要求,更要求我們各項產業要主動的、廣泛的、深度的與互聯網結合,在“互聯網化”發展中創造更多更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4 結合當地實際,抓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
目前看,各地的創業創新進展情況相差頗大,總體上呈現為大城市創業勢頭明顯強于中小城市。確實,大型特別是特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具有先天優勢,比如,人口規模大,需求總量大且市場高度細分,任何一個目標群體都有足夠的體量,為找到商機的創業者提供足夠的訂單。而且產業體系整合度高,產業鏈完整,上下游銜接良好,物流成本低。加上人才集聚度高,門類齊全,人員配備相對容易。所有這些優勢不是中小城市輕易就能具備的,這也是近年來,沿海一些原先民營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一旦外貿受挫,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便顯得相當困難的內在原因。
今天真正影響市民創業創新積極性和成功率的一個重要體制性因素在于,相比大型城市,中小城市在簡政放權、法制環境、市場公平等方面,存在明顯落差。許多白領寧可漂泊在沒有認同感的大城市,也不愿意回鄉創業,就因為心存顧慮:在人際關系過于密切,既得利益者已經結成牢固同盟,政府重審批、輕服務,官員作風不正,尋租不成就肆意刁難。
所以,無論哪個地方,要讓創業創新蔚然成風,政府必須嚴肅認真地推動自身改革,“一方面簡政放權,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另一方面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同時,要明確列出政府的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讓市場主體有一個清晰的預期,知道自己干什么需要多少成本”。李克強總理開出的這服藥,顯然不僅適用于中央政府,同樣甚至更適用于地方政府,尤其是中小城市的政府。
一個地方的政府規范履行職責,有效約束自身行為,創業創新的市場主體才能明白自己的風險所在和大小,才能評估創業是否可行、能否成功,才會有勇氣和魄力,來這個地方創業。中小城市的政府如果不是“葉公好龍”,不妨就從自身做起,俯下身子,精準幫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會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