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澤山
(福建省晉江市養正中學,福建晉江 362200)
審辯式思維是高中語文教師探究的重點課題之一,其所體現的包容異見和不懈質疑的思維理念是學生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辯式思維能力,能打破以往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思維束縛,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進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問題探究是啟發學生思維、啟迪學生智慧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學經驗豐富的語文教師善于借助問題驅動學生思考,使學生思維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以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問題驅動教學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極力倡導在恰當的時機提出恰當的審辯式語文問題,引導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尋語文知識本質,提高學習效率,推動思維能力多元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效教學[1]。教師、環境、家庭等多重因素影響了高中生的學習心態,對此,教師可借助問題驅動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借助層層遞進的問題讓學生深入理解所學知識。以《荷塘月色》一課為例,這篇課文是高中語文教材收錄的經典篇目之一,是培養學生審辯式思維能力的極佳內容。教師應圍繞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要求學生自主誦讀、思考提問及感知教學內容,在查閱信息后相互探討、交流,而教師在此過程中則發揮引導與組織作用。學生可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提出疑問,如“課文第四自然段景物描寫中,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在課文第五自然段,為何作者在描寫月光時運用‘瀉’,而并非用‘鋪’或‘照’?”“為何作者從月光聯想至名曲?”師生共同討論上述問題,其中第一個問題體現了細節性,作者按照自身駐足順序分別描寫荷葉、荷花、葉子、流水等,視線分別為由近及遠和由上而下,首層為靜物,第二層則為動態化靜物,為讀者呈現了動靜結合的畫面。作者在描寫月光時運用“瀉”字則能更形象地體現視覺效果。教師可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從抽象逐漸過渡至具體意象。在上述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思維從單一朝著多元方向發展,使其在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基礎上提升了審辯式思維能力。
常言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弊约洪喿x必然和他人閱讀有著不同的體驗與感悟。教師應指導學生結合教學內容調動自己的審辯式思維。以《拿來主義》一課教學為例,部分學生閱讀課文后提出問題:“魯迅的文章究竟有無價值?是否要從教材中撤下?”教師詢問學生為何這樣認為,學生表示魯迅的文章言辭犀利、刻薄,將中國人刻畫得似乎沒有任何用處。也有部分學生認為,魯迅的文章具有高超的藝術價值,不僅不能從語文教材中刪除,還要添加更多的魯迅作品,原因在于魯迅敢于表達對社會的不滿,是一名有勇氣和思想的戰士。教師針對上述兩種不同見解,設計相關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以審辯的方式深入閱讀,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從深層次閱讀中尋找指向性較強的答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最重要的是,這樣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積極指導學生閱讀整本書,并展開交流。在整本書閱讀的基礎上開展情境教學,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審辯式思維。換言之,整本書閱讀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閱讀空間,促使學生在閱讀整本書時進行多角度思考,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與語文綜合素質。綜觀以往語文教學,多數教師傾向于為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只需順著教師的講解思路和步驟就可分析和解決問題。長此以往,學生會喪失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經典名著值得每個人細細品味和閱讀,但我們如果在閱讀文本時只是了解文字內容,并不知道作品內涵,就沒有閱讀層次,只會人云亦云地“跪拜”經典作品,這樣勢必無法提高思維品質與語文素養。
在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撰寫摘要和梳理脈絡,選擇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閱讀策略,深入理解主題并形成自己的見解。教師可為學生設計難易程度適當的閱讀任務,以指導學生整合閱讀信息,思考問題。
例如,在《四世同堂》整本書閱讀活動中,教師可為學生設計以下問題:“如果小羊圈胡同的人要建立微信群,請問哪些人會組成一個群?會取什么微信名?”上述問題能引導學生梳理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并對其進行分類。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劃分標準,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使學生在閱讀整本書時不僅能培養文學審美能力,還能提升思維品質。
新高考作文最為顯著的特征是從題型到文體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側重考查學生的審辯式思維能力。綜觀高中生寫作現狀可知,學生普遍存在文化涵養和思維密度偏低的問題。對此,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審辯式思維能力。
第一,創設符合學生學情的學習情境。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在分析作文材料的過程中借助情境,以多樣化的形式展示文字與圖片形式的作文材料,增強學生潛在的情感體驗。然后,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審辯式思維多角度思考和分析作文材料。在此過程中,高中生的思維從單一思維向創造性和全面性的審辯式思維轉變。經過持續訓練,學生能寫出基于自身準確且獨立判斷的文章。例如,教師可借助近年來社會頻繁出現的“高鐵霸座”事件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社會熱議的“高鐵霸座男”視頻及后續處理結果,并有選擇性地展示對該事件的評論,讓學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該事件,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第二,采取合作的學習方式。傳統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普遍存在“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現象,為避免出現上述情況,教師可深入挖掘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調動學生參與合作學習。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不僅可結合所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發表個性化見解,還可以耐心聆聽其他學生觀點,然后將自己的觀點與他人觀點相比照與融合,從而獲取對事物、問題的多維度與全方位認識。例如,教師為學生呈現以下材料:“小王在一家上市企業擔當網絡工程師。日前,他想回家與父母共同飼養奶牛,這一決定遭到父母反對?!睂W生在小組討論中分析上述材料里不同主體的表現,尋找其中的矛盾點,再結合矛盾點和關鍵詞句進行認真思考,明確自身觀點,并與其他同學交流。學生在交流中可學會創造性思考,嘗試從孝道、職業發展、待遇觀、擇業觀等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如此一來,寫出的作文更具有思辨性。
第三,設計片段練習。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根據作文材料,運用審辯式思維寫出論點和論證思路清晰的片段,形成清晰的寫作思路,從而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例如,在“高鐵霸座”事件中,很多網友運用制圖軟件將霸座男與霸座女PS 成一對夫妻,教師針對這一現象可指導學生運用“雖然……但是……”句型辯證分析該事件,借此明確表達自身看法。除此以外,教師還可讓學生仿寫片段,借助首先、其次、最后等關鍵詞組織分論點,有效整合自身觀點,從而鍛煉和提升學生的審辯式思維能力。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辯式思維能力,符合新課程改革和《課程標準》提出的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教學要求,有利于促使學生在學習中敢于質疑和探究,充分理解所學知識,提高語文學習質量,進而幫助教師實現預期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