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劍雯
(福建省邵武市實驗中學,福建邵武 354000)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大多數教師以傳授美術技能為主,很少涉及對中外美術作品的欣賞教學,以致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美術欣賞能力較低,不知道應該用怎樣的語言、文字、動作等方式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和認識。很多學生因為看不懂美術作品而對其不感興趣,進而影響自身審美品位和審美能力的發展,這也不利于高中美術欣賞教學的有效開展。為此,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適當增加美術欣賞教學比例,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下面,筆者根據自身的實際教學體會,談談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很多優秀美術作品是在特定歷史環境中創作出來的,主題十分明確。如初中美術教材中第一課有一幅畢加索的作品《格爾尼卡》,學生都說看不懂,并且產生了許多疑惑,如格爾尼卡是什么意思?畫面中那么多支離破碎的形象,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此時,筆者不忙于回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而是先給他們講畢加索創作此畫的相關歷史背景,告訴他們這幅作品是為了紀念在二戰時期被法西斯轟炸的西班牙北部的一個古城——格爾尼卡,以及城中數千名無辜受害的群眾所遭受到戰爭帶來的死亡與痛苦。作品旨在重點表現西班牙人民的苦難與法西斯的暴行,借助藝術畫面,傳遞了一系列極具象征意義的內容。通過對上述作品創作背景的分析,學生明白了畫意,同時,對這一震撼人心的作品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從而獲得深刻的審美體驗[1]。
要想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對美術基本理論常識的教學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應將美術作品的內容、形式、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關的一些基本知識概念給學生講清楚,使學生對這些知識能有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從而更好地進行作品欣賞或美術創造[2]。
初中美術課本中的《簪花仕女圖》是中國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長卷式工筆重彩仕女畫,展現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它的藝術形式和技法風格既有其歷史淵源,又和其表現內容密不可分。學生在沒有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的情況下欣賞它時,往往認為這幅畫沒有什么獨特的地方,不足為奇。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對作品所表現的內容進行分析,使其通過對畫中幾個貴族仕女的神情、動態、服飾及活動場景的觀察、分析,認識到作品所要表達的主題是貴族仕女養尊處優、無所事事、游戲于花蝶鶴犬之間的生活情態。畫家采用了人物散落的構圖,使人感到庭院開闊,人們生活悠閑,社會安定。畫家在形象安排上采用高低錯落、相互照應的方式,使畫面產生節奏感、整體感。最后,教師還要讓學生明確:要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僅分析到這里遠遠不夠,還要懂得分析畫家在作品中運用了什么樣的藝術語言。在用線上,作品采用傳統線描表現了衣服的輕柔飄逸;在造型上,人物形象體態豐滿,表現了唐代的審美風尚,并用華貴的服飾表現出唐代經濟繁榮、生活富足的景象;在色彩上,以紅色為主色調,整個畫面顯得熱鬧、吉祥,表現了社會繁榮安定;在藝術技巧的運用上,畫家的手段也很高明,如在畫中加上仙鶴、小狗等連接畫面,豐富了環境層次感,使畫面產生起伏變化。對藝術語言的分析要重點強調,這是很多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時所忽略的地方,也是學生知識缺漏的地方。教師通過詳細分析這幅作品的內容和形式,使學生懂得一幅好的美術作品必須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并能運用所學知識欣賞其他美術作品。
一切美術作品均是人們思想意識和情感的物化,其蘊含著藝術家的真情實感。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投入情感。比如,很多學生雖然知道荷蘭著名畫家凡·高,但是對他的作品不太了解。凡·高的代表作《向日葵》為何享譽全世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色調、布局、瓶花的特定形線等角度展開品鑒、欣賞。其中,筆觸、油彩技法都生動地傳遞出畫家對自然、生命及人生情感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教育和引導學生從多元化視角理解和解讀作品中蘊含的審美意識,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美術創作蘊含情感特色的理解。比如,一些學生體會、領略到其中震撼激情;一些學生則關注其中所表達的色彩對比、扭曲筆觸;還有的學生從中體會到對生命的吶喊[3]。
面對藝術品,在直觀把握審美對象整體形式的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發掘作品的內涵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以獲得審美愉悅[4]。中國畫中的“空白”就是一個任人自由想象的空間。比如,在著名畫家齊白石的《群蝦圖》中,畫家將主要精力和筆墨用在刻畫群蝦嬉戲的場面,而將周圍的場景一一省略,代之以空白。畫家不多置一筆,任觀者想象、品味這空白是怎樣的場景,使畫面意味更為深遠,意趣更為盎然。
又如,凡·高的《向日葵》以黃色為創作基調,通過有深遠意味的創作形式,引發欣賞者的審美想象。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將那花盤及花盤伸展又扭曲的花瓣想象為充滿張力的新生命,或者將那葵花在俯昂張弛之間呈現的力的掙扎想象為沉默的,又欲呼喊的人像。這樣,學生的想象在作品提示的精神軌跡上得到了創造性的發揮,獲得了審美愉悅。
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除采用上述教學方法,還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可組織學生自主討論,不宜直接持肯定與否定的態度回答學生,因為對藝術的評價往往是見仁見智的,并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教師要善于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充分調動學生敢學敢想的積極性,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通過激發和調動學生的主體創造意識,使學生能夠以多元方式學會最基礎的美術鑒賞技巧,充分利用多元化渠道廣泛收集多元信息,全面提升鑒賞與評述能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在文化場景中理解美術作品的人文內涵;還要重視挖掘、整合地方文化資源,鼓勵學生了解美術作品與社會發展的內在關聯,使美術欣賞與品鑒活動更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興趣[5]。
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得當,也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師在課前要充分備好課,并選擇適當的教學媒體,通過文字、圖像、圖形、聲音、視頻圖像、動畫等多種形式,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使美術欣賞課上得有聲有色、直觀形象,最大限度地促進教與學方式的改變,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充分感受、體驗和創造美術教學中蘊含的人文美學。這不僅能增強課堂教學的時效性,還能達到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目的。
總而言之,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實施欣賞教學,引導學生學會欣賞美術作品。這樣,學生才能在初中階段的美術學習中加深對美術作品的認識,并逐漸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審美觀,為實現良好人格的塑造、提高素質修養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