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荔恭
(福建省莆田青璜中學,福建莆田 351111)
初中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如果教師不進行及時有效的教育約束,任其自由發展,可能會導致其更加叛逆,甚至誤入歧途。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教學模式發生重大改變,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全新體驗。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還能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有效實現課程目標。
信息技術即“IT”技術,廣義的信息技術是管理和處理信息所使用的技術的總稱。信息技術以數據化、模擬化的方式對信息予以重新詮釋,得出了信息具有直觀、多元、生動等特征。首先,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可為學生營造一個多姿多彩、形象逼真的課堂學習環境,能夠使學生迅速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被動學習”的現象,有利于啟發學生思維。其次,信息技術教學是一種教學模式創新,它突破了傳統教學在時間、空間和教學資源上的局限性,也改變了教學結構,將教學內容轉化為直觀形象的圖片、視頻、真實場景,能啟發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還能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親身體驗。最后,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借助信息技術能夠促進多學科知識的融合,有利于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同時學習和鞏固多學科知識,對踐行新課程標準、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學科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意義重大。
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只有對學習產生足夠的興趣,才會主動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學習心理,采取多種方式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激發其學習興趣[1]。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創設各種情境,既可將靜態知識進行動態呈現,又可將復雜的知識進行簡化處理,還能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使學生快速融入學習氛圍,激發其學習和探索知識的濃厚興趣。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我的朋友圈”這一課時,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制作多個不同的朋友圈結構圖,以數量關系圖表的形式為學生展示不同類型的群體關系,讓學生明白朋友關系是基于共同愛好、共同理想或因特定原因走到一起的不同個體,朋友之間會相互影響,結交不同的朋友對自身的影響作用各不相同。其次,教師可以圖片、視頻的形式插入正面和反面素材,引入相關故事,如結交勤奮學習、積極向上的好朋友既有助于提高自身學習成績,又有助于樹立樂觀自信的心態;結交逃課、厭學、打架斗毆的壞朋友則會將自己帶上消極、墮落、為非作歹的道路,從而教育學生要正確選擇朋友類型,組建健康的朋友圈。這種創建情境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梳理自己與朋友的關系,體味到友誼帶給自己的復雜感受,逐步學會處理交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能夠提升課堂教學表現力,讓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高。但課堂教學不能局限于某個學科或某個知識點,而要以多元化的知識為基礎,延展和豐富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促使學生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借助信息化設備,引入一些真實的故事或影片素材,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又可以加深學生的情感認知;既能幫助學生掌握本學科基礎知識,又能實現學生多學科知識學習水平的提升[2]。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師長情誼”時,教師可以結合語文教材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論語〉十二章》《再塑生命的人》這些課文,以及展示孔子、陶行知、魯迅等名人事跡和至理名言,插入經典課文語段或播放與教育名人有關的歷史故事短視頻,以此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教師職業的神圣與艱辛,從而樹立尊師重教、刻苦學習的正確觀念。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加深學生的社會道德認同感。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既可以形象地展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將優秀的道德品格引入課堂教學中,并結合社會實際現象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又可以導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過對案例多角度地深入剖析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
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誠實守信”一課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將教材中“杜家堅守誠信,照顧紅軍小戰士”“誠信吳恒忠”等故事以視頻或圖文結合的形式展現出來,給予學生正面引導,同時播放現實社會中的失信新聞報道,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失信行為的惡劣及危害性。如2013年3月,內蒙古包頭市公安機關成功破獲騰達食品有限公司制售假劣食品案,現場查獲冷凍肉6.4噸、成品假牛肉干14.6噸,并發現了“一滴香”“牛膏1 號”等調料。山東、上海、江蘇、貴陽等地警方均破獲假冒牛、羊肉大案,搗毀了大批“毒雞爪”等制假黑窩點。這些制假、售假行為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極大地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生命健康,犯罪分子最終受到了法律的嚴懲。通過此活動,學生認識到,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守誠信,同時樹立“以誠實守信為榮”的社會價值觀。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旨在促進初中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為使學生成為“四有”社會主義公民奠定基礎。但是單純的理論教育不僅枯燥,還難以使學生產生深刻的印象,學生往往學后就忘,達不到實際教學效果。教師如果能借助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通過環境烘托、內容引導等方式搭建實踐教學互動平臺,就能讓學生通過演練活動、辯論活動、自主設計及展示活動等進行深度學習和自主探索[3]。
例如,在教學“國家利益至上”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孔繁森》《人民的利益》《最高利益》《國家行動》等影片片段,帶動學生對國家和人民的情感,然后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音樂、投影場景,組織學生扮演不同角色,站在不同立場,從不同角度探討和辯論是個人利益重要還是國家利益重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維護國家利益。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能認識到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性,從而增強維護國家利益的意識,樹立正確的國家利益觀。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對未成年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課程,是提高他們思想道德素質,培養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有效途徑。要想將這一課程真正落到實處,并發揮其思想引領、道德約束的有效作用,教師就要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積極意義,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靈活選擇教學方法、科學設計教學環節,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