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華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教育研究指導中心 山東 青島 266019)
在傳統觀念的干擾影響下,語文教師不夠重視作文教學,導致作文教學質量不高,甚至存在形式化及表面化的現象。重構傳統的教學模式,及時打破尷尬的教學局面,進一步提升語文作文教學的有效性,直接影響著小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語文教師需要探索不同的途徑,選擇應用合適的方法,引導小學生投入寫作,同時積累豐富素材,更好地開闊知識視野,立志成為一名高素質、有理想的優秀人才。對此,筆者簡述了幾點自己的看法。
寫作素材的積累是提高小學生作文質量的關鍵,夯實小學生的作文基礎,才能夠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使各項育人計劃的具體執行產生最優化效果。筆者認為,我們教師需要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小學生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主動的積累寫作素材。需要把握合適機會,不斷加強作文訓練,結合小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啟發他們深層次的思考寫作相關問題,把閱讀活動、日常生活中積累的好詞佳句運用到文章中,提升作文質量,準確表達情感。夯實了作文基礎,更多學生可以實現寫作能力、積累能力、思考能力的綜合發展目標[1]。比如,進行命題作文《最喜歡的小動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提問學生:“你最喜歡的小動物是?”、“它有什么特點?”等問題,使學生們對于自己想要描寫的小動物有個明確的方向。緊接著,教師應與學生說明:“在你的文章里不能同時出現兩種動物,不要出現跑題或者偏題的現象。”,引導學生針對一種動物,也就是最喜歡的小動物進行外貌特征、生活習慣、生長環境的細致描寫。夯實了他們的作文基礎,小學生將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和小動物之間發生的趣事寫了下來,文章不至于主題不明、混亂不堪,批改起來更加輕松。
小學生寫作時最為常見的問題就是“浮夸”,他們的文章常與實際不符,難以成為“優美”、“可讀性”的成功作文。好的文章不光是看語句的運用是否優美,相關內容的描寫符合實際也很重要[2]。在教學實踐的過程當中,語文教師最好聯系生活實際,潛移默化中強化小學生的寫作靈感,開闊他們的視野范圍。要將語文課堂變得精彩紛呈,組織學生們小組討論,在他們成為課堂“主人翁”后,更好地確定寫作框架,更好地活躍語文思維,從而寫出優秀的文章,進一步提升寫作水平,并且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比如,在“人物描寫”的作文教學中,實行分層教學法,極有利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第一層次,語文教師可以詢問班級學生:“看到題目‘寫一個人’,你會最先想起誰?”,“環顧四周,誰對你的吸引力最大?”;第二層次,語文教師不妨設置兩個問題,一是你常常回憶起誰?二是你回憶里的人長什么樣子?;第三層次,語文教師應讓學生們寫一寫自己平時的喜怒哀樂,將文章變得足夠真實,閱讀后給人以親身經歷過一樣的感受。
小學語文教師合理把握課堂教學的時間,變枯燥乏味的教學過程異常精彩,有效實施情境化、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拓寬作文的教學范圍,引導學生們實踐感悟,其必要性不言而喻[3]。比如,在描寫“自然環境”的教學環節中,語文教師可把班級學生帶出課堂,引領他們走進自然,去感受鳥語花香、青山綠水等,及時將自己的所見所想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再如,在描寫“校園趣事”的教學環節中,語文教師可把班級學生組織到操場上,玩一玩小游戲,拉近同學間的距離。親身體會到的寫作素材,會讓小學生的寫作“思如泉涌”,真正變得“有話可說”,作文能力得以更大程度的提高。
總而言之,要想實現小學語文作文的有效教學,不斷提升作文教學的有效性,語文教師就必須摒棄傳統的、固化的教學觀念,進行學生潛能的深入挖掘,綜合能力的強化培養。還要鼓勵小學生主動進行寫作素材的積累,幫助他們夯實基礎、突破自我、大膽想象與創造。語文作文教學具有以生為本的特色,教學實踐工作將會走向更大的成功,未來的發展前景一片大好,培育出大量的優秀人才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