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農業大學
本文首先介紹我國國際趨同的歷史進程,通過分析當今經濟全球化、貿易融合,發現未來發展國際趨同的必要性,進而預測未來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趨勢。
2006年,我國進入后WTO時代,市場經濟開始蓬勃發展。中國經濟更廣更深地融入全球市場經濟體系,中國積極與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及地區進行戰略經濟對話,增強國際合作。而此時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中國開始與國際會計準則實質性趨同,這一新會計準則的出臺既適應了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也順應了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
在這之后的十年間,中國響應了G20關于建立全球統一高質量會計準則的倡議,財政部修訂了公允價值計量等新企業會計準則,進一步保持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持續趨同。此后,2017年企業會計準則又進行了一次重大變化,修訂了金融工具、政府補助等具體準則,以金融工具為例,在金融工具定義上,從《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2017)來看,金融工具的定義與IFRS的表述近乎一致,這說明我國會計準則已經加快了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步伐。在金融工具分類和計量方面,在舊準則中,金融資產被分為了四類,即交易性金融資產、貸款和應收款項、持有至到期投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這種金融資產的四分類劃分的標準很模糊,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因此導致了主觀性增強,僅根據管理者的意圖便可以劃分金融資產。新準則將金融資產的四類劃分為三類后,除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對金融資產的細分增強了其分類的邏輯性之外,國內外會計準則實際含義相同。可以看出,在這一基礎上,對國內會計準則的更新和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是必要的。
從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歷史進程可以看出,趨同進程一直在進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從2001年我國加入WTO,我國經濟便開始更深入地融入全球市場經濟體系。隨著時代進步,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全球價值鏈深刻推動著全球化的發展,我國必須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并發揮協調作用,承擔國際責任。在這一形勢推動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很可能發生變革,可以看出趨同進程具有波動性和周期性,歷史上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步伐又會重現,未來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將會更有利于我國經濟和貿易的規范發展,促進我國與各國經貿團結合作,從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提升中國的國際聲譽。
我國會計法制建設都是緊緊圍繞并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也是如此。在國內和國際會議中可以看出國家經濟發展的趨勢。近年來,在眾多國際會議上中國和各國表現出了合作共贏的進一步展望。比如,2019年,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四次峰會上,與會各國領導人對于世界經濟形勢、貿易、數字經濟等議題進行了探討,在各國都走向開放融合的大趨勢下,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擴大,各國經濟產業在生產要素全球流動下更快融合。當世界經濟面臨風險和不確定性加強的情況下,逆全球化對全球化造成沖擊,各國倡導共同反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以及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以減少經濟風險對本國的沖擊。全球共同治理需要共同的準則規范和交流,在這一背景下,從經濟交流方面為踐行互利共贏理念,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成為大勢所趨。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有利于在世界各國面對經濟全球化中的困境時,加強全球治理,促進區域合作,在貿易融合的背景下促進經濟發展。在疫情擴散至全球時,從G20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中中方表示會盡最大力量為國際社會提供援助,到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中中國明確發聲會加強中非的友好關系,共同抗疫,團結合作,再從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到全球疫苗峰會,可以看出中國高舉多邊主義旗幟,面對全球疫情下民族主義傾向增強。逆全球化浪潮加劇等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矛盾,倡導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長遠的發展之道,更加有效的多邊機制,更加緊密的國際交流,更加積極的區域合作。
目前,在疫情仍未在全球得到全面控制下,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召開,中國表明將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共同促進全球服務貿易發展繁榮,此后我國加強了中國貿易強國的建設,抓住國際分工深化所帶來的全球價值鏈重構機遇,進一步推動全球化發展。因此,隨著科技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貿易融合的進程也成為會計準則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必要原因之一。
隨著數字化經濟的日益發展,為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提供了技術條件。在疫情的沖擊下,數字化經濟的發展成為大勢所趨,而之前我國數字化經濟雖在快速發展,但效率不高。疫情期間,實體經濟陷入困境,數字經濟線上線下加速融合。一直以來我國的數字技術在行業上發展并不平衡,此時正是我國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的最好發展機遇,通過數字化轉型,可以取得在國際社會上發展數字經濟的主動權。而會計作為一門深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影響的學科,會計數字化轉型也即將成為大勢所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技術也將成為中國企業的決定性因素。云技術的發展成為經濟和貿易全球化的載體,對比傳統財務內部系統,云財務將更加方便快捷。隨著線上辦公成為趨勢、數字化辦公軟件的普及,社會對數字化會計師的需求也日益增長。這要求財務專家不僅要具有數字化思維方式與國際化新興技術相接軌,更要具有開闊的國際化視野以滿足因社會需求而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數字化經濟的發展對我國會計準則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戰后為重整國際經濟秩序,避免貿易保護主義對世界經濟造成打擊,破壞世界經濟秩序,逐漸形成了以互惠為基礎的貨物貿易自由化國際貿易準則。近些年隨著科技的發展,資源進行優化配置,運輸成本降低,各國貿易進一步融合,國際貿易模式也一改傳統模式變為跨國生產、全球銷售的一體化綜合體。與此同時,貿易融合的趨勢也間接推動著在這一進程中必不可少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發展。
機遇可以總結為以下兩點:
(1)改革開放后,我國抓住了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機遇,加入了全球貿易融合的隊伍,開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深度融入了全球貿易鏈,并通過發揮自身勞動力優勢及積極引進外資,發揮生產要素的價格優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繼續深化全球化的進程,推動國際貿易融合無疑有利于我國的經濟發展。
(2)因新冠肺炎疫情而迅速發展的線上線下融合的跨境交易模式,通過大數據發展線上電子商務平臺,實時監控訂單收發,引流線下實體店至線上交易平臺,擴大了國際市場的銷售規模,新開發的線上交易系統需有統一的交易政策和計量政策對產品進行監管從而使國際交易順利進行。除此之外,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要想在全球貿易鏈和價值鏈中取得更具優勢的地位,不僅要知悉全球貿易鏈和價值鏈的發展方向,更要洞悉國際所采用的各項會計準則及其文化和發展歷史,及時作出適應線上交易的戰略調整,采取相應的貿易戰略和投資戰略。
從以上進程可以看出我國的貿易融合在深入發展,但同時也面臨著風險。
風險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
(1)國際貿易依存度降低。近年來逆全球化對我國貿易融合產生了較大阻礙,發生了很多像英國脫歐,美國增強貿易壁壘并挑起貿易摩擦等逆全球化的事件使進出口貿易額下降,國際的貿易依存度降低。
(2)負面影響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國際分工深化作為當今貿易融合的體現之一,全球分工一方面意味著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更大的風險。一國受到負面沖擊,會通過全球貿易鏈傳遞到其他國家,進而影響整個世界。
(3)國家發展后面臨的潛在威脅。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日益縮小,面對日益強大的競爭對手,各國產生危機感,進而轉向加強國內價值鏈的構建,減少對國際貿易的依賴,使我國的貿易融合進程受到潛在威脅。除此之外,我國目前對外部資金、技術等依賴在增強,而中美貿易摩擦、科技冷戰使我國受到潛在威脅的風險增大。
在貿易融合下國與國之間的界限更加模糊,趨同后的機遇和風險并存,而如何在緊跟國際趨同步伐的前提下應對隨之而來的風險才是當今中國會計準則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亟須解決的問題。
面對當今的時代挑戰及貿易融合過程中面臨的風險,對中國未來國際趨同步伐的建議如下:
應密切關注會計在國際上的發展動向,例如通過國際化發展得較好的國際化機構ACCA(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可以及時了解會計在國際上的發展,并主動參與會計國際化進程,運用IASB會議提供的開放機制提出建議,反映我國等發展中國家存在的特殊問題,增加參與度并提高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并提升我國在制定國際會計準則中的發言權,從而爭取更多的國家利益。
在具體準則推行方面,例如因高素質人員配備不足,風險管理部門制度不健全,基礎數據的缺失等問題。我國現行的金融工具減值原則還不能實現國際化接軌,在具體企業推行方面,因我國企業類型,數量眾多,國有企業,大型企業,中小型企業在業務性質和相關需求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如果一概推行國際會計準則,對于有些企業可能產生更多的負面影響,反而不利于實現個體的經濟目標。因此,之前我國會計準則還實行漸進式趨同,在新會計準則頒布后,實施之初仍以原會計準則為主,再漸漸過渡,不僅吸取了國際準則的精華,還創立了自己的特色,將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并行實行。新會計準則體系系統全面地聯系了整體與部分,并逐步解決了企業治理規范的問題。因此這一特色應繼續延續下去,因地制宜地推行會計準則國際化,可以更好地兼容我國企業發展的特點。
國際貿易融合作為穩定推進會計準則國際化的背景和基礎,中國應著力加快貿易強國的建設。而目前因疫情演變對全球經濟造成了巨大影響,此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發展中國家不斷膨脹的債務負擔仍是全球經濟的重大隱患。因此,中國應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作出有力的中國貢獻,同全球各國共同推動全球貿易穩定復蘇,推進更具開放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貿易發展路線,營造有利于復蘇的國際環境,并繼續推進國際貿易便利化,盡早解決疫情帶來的影響全球貿易的法律問題,進而最終完善多邊貿易體系下的全球價值鏈和全球生產網絡。
面對國際分工深化所帶來的負面沖擊,為了盡量減少貿易鏈分散導致的效率損失,我國應加強自身的科技含量,積極創新貿易方式,并加快提升國際標準制定的能力,利用更先進的技術來趨利避害。在中國-阿聯酋經濟貿易數字博覽會上,中方表示世界經濟數字化轉型成為大勢所趨。而數字技術與貿易融合的新型貿易方式,有利于更好地維護國際貿易鏈的安全,我國應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積極發展數字產業,并通過自主發展,減少因依賴外部而產生的潛在威脅,從而推動我國貿易強國建設。
2021年1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中詳細闡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的理念和政策主張,反映出新時代中國國際發展合作所取得的實踐成果和進展。加強中國與國際的發展合作是大勢所趨,也是經濟全球化和貿易全球化的必然結果。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相互依存的程度在空前加深,既是社會發展的結果,也是在世界發展面臨難題和挑戰的情況下的必然產物,新冠肺炎疫情便是對世界的警示,唯有團結協作才能應對各種全球性的風險挑戰。要深化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我國應積極將合作理念傳遞到世界,并加大國際援助,積極支持國際組織發揮領導作用,各國發揮溝通協調作用,為世界經濟穩定作出貢獻。
我國現階段的會計準則基礎較為薄弱,要完善趨同機制,不能一蹴而就,而要穩步推進,扎實前行。若趨同進程與我國發展進程不協調,我國會計準則的發展就會與國家經濟現狀脫軌,反而不利于我國經濟發展。因此,在趨同過程中要調和國際會計準則發展趨勢和我國經濟現狀的需求,針對我國的發展需求,綜合不同國家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經驗,從而總結出適合我國發展的趨同步伐。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中國要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就必須深刻了解國際會計準則并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在此過程中,我們不但要協調國際會計準則與中國會計準則的融合,還要在國際化趨同的過程中進行本土化,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國際趨同會計準則來解決中國企業在發展中的問題,從而實現利益的最大化。與此同時,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也為更好優化會計準則的趨同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過程中,要堅定趨同的信念,同時也要適應國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