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云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第一小學 寧夏 中衛 755000)
學習語文有助于我們更加了解我們所生活的環境,提高自我辨析意識及樹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提升自我的綜合素養。所以,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是必要的,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義務與責任。小學高效語文課堂,顧名思義,就是要將教學活動的開展效果進行最大化,使得學生可以投入更少的時間去收獲更多的知識,通過不斷突破自己,積累各種知識、解決各種問題來提高自我的核心素養。但是,現階段仍然存在部分課堂效率偏低,甚至低效的現象,使得課堂教學風向產生偏差,無法適應素質教育模塊的轉型與發展。
1.1 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得到充分地體現。基于新課改的發展要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已做出了很大的改善。但仍存在部分小學教師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沒能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與空間,一味地進行單向的知識傳授,導致學生常常出現被動學習的狀況,無法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1.2 教學課程的設計過于形式化。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課程設計上雖說花費了大量的心思,卻沒有區分開學生的個體學習差異。眾所周知,中小學生的學習習慣差異較為明顯,而部分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指導的過程中沒能有效做到“因材施教”,如當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總是問學生“好不好”“對不對”,對于那些學習較差的學生來說,回答這樣一個形式化的問題將毫無意義。
1.3 沒有有效做好課堂教學的銜接過程。所謂課前預習,課后復習,這句話其實不能夠適應所有的學習課程。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之后,忽略課后總結的重要性,只是進行簡要的概括,導致學生在預習的同時,將之前學習的知識忘得一干二凈,對預習效果產生消極的影響。所以,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兼顧課前課后的預習與復習工作,完美銜接教學過程,讓學生時刻保持高度的學習熱情,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2.1 營造課堂氛圍,激發學習興趣。所謂興趣是學生在學習生涯中最好的導師,良好的興趣有利于促進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高效投入。而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字里行間都透入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真情實感”已經成為了構建小學高效語文課堂的必備因素。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學會傳授給學生適量的知識內容,也要教會他們如何去挖掘文章中的“情”,通過情感帶入問題去進行教學有利于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文章內涵,營造歡快愉悅的課堂氛圍,以最寬松的學習狀態去參與更加富有活力的教學活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時,教師除了要指導學生劃出生詞,分析字詞結構之外,還要讓學生深切體會到作者寫此文章的思想情感。教師可先給學生講述朱德先生所生活的時代背景,然后指導學生自主根據背景來進行分析,分析朱德先生的革命精神與品質以及我們后輩要如何繼承與發展“扁擔精神”,為新時代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通過這樣一個教學案例,首先學生的學習情感與文章情感達到了共融,營造了積極的學習氛圍,其次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地展示,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2 掌握提問節奏,構建高效學習課堂。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中,部分教師未能有效進行課堂環節的設計,對于課堂提問的節奏、時機掌握還不到位。比如有的教師在上課之時,提出問題之后,便立刻指揮學生回答問題,而沒有提供給他們充分的思考時間;在提問時,有的教師為了使課堂表現的更加富有成效,便只請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起來回答問題,沒有給予其他學生更多的提問機會,學生參與度偏低,導致課堂活性的下降甚至喪失。所以,有效把握課堂節奏,設計精彩高效的課堂環節,講求教授環節中的“雨露均沾”可以為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帶來更多的生機。同時,小學語文教師還要學會在學生閱讀文章之前做好問題設計,讓學生能夠自主進行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地閱讀,構成高效課堂的設計環節之一。
2.3 明確課程指標,做好課堂反思工作。新課標明確指出中小學教師要扮演好在課堂教育環節中的主導者的角色,主導并非占有課堂,占據課堂的教學主體地位,無論是在傳統課堂還是在現代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都有著明確的標識。因此,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敢于在教學實踐中鞏固教師、探索新知是我們每一名中小學語文教師的責任。特別是在備課的時候,教師要學會利用自身的專業素養去“吃透”教材,把握教學的具體走向,讓教材知識內容能夠以最具體的形態展現在學生眼前。在每上完一節課時,教師也應帶領學生進行課堂反思,無論是從學習方式上,還是在教學的方式上,都要鼓勵學生勇敢地提議,如在哪個知識點上,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方式以便于講得更好,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只有通過這樣,教師帶領學生一同進步才能為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做好充足的準備。
總之,當下教育之急在于,教師如何能夠銜接好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型過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通過全體教育工作者們的共同努力,為打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及提供給學生更加舒適的課堂氛圍是我們要做的,也是必須要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