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
(吉林省雙遼市第三小學 吉林 雙遼 136400)
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學必須要創新教學手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情境教學因為在情感熏陶、審美培養方面有著積極的價值和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被廣泛應用。作為傳統文化的精髓,古詩詞具有意味深遠、情感豐富、文字凝練等特點。因此,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更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如何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知識結構引導他們理解古詩詞所蘊含的思想和情感,使學生愛上古詩詞,達到背誦和積累的效果,是古詩教學的重要目標。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情境教學呢?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大力推進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逐步地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地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利的學習工具。”《村居》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動著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滿生機、春意盎然的農村生活圖畫。在講授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春天美麗風光視頻或圖片,綠草野花、垂柳鶯啼……通過視覺直觀感受春天的美麗。播放歌曲《找春天》作為背景音樂,讓學生閉目誦讀,感受初春美景及孩童嬉戲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在對王安石的《元日》進行學習時,開課就可以選擇歡快喜慶的樂曲,來激發學生對于古詩整體情境的想象。隨著學習的深入,可選擇節奏柔美的古箏曲,加深學生對詩文的理解。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受到新年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
總之,寫景的詩文讓學生盡情欣賞相關美景,達到視覺沖擊效應并產生共鳴。隨文選取配樂,讓學生充分通過聽覺感受美。記事抒情的詩文,通過對寫作背景的直觀認知,加之配樂的烘托讓學生內化為獨立的情感體驗。
老舍曾這樣說過:“教師的語言要既有意思,又有響聲,還要有光彩。”教師在導讀時,語言描繪與直觀手段的結合非常重要。教師可以通過聲情并茂的語言描繪,強化學生對詩歌的主觀感受,從而幫助他們感悟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歌的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朗讀時,可以通過孩子的多層次、多形式的朗讀,尋找語感,理解詩意,感悟意蘊。加之教師的點撥,詩文便會學得通透。在《夜書所見》中,針對“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兩句的教學時,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情境逐一引導學生理解關鍵字詞“蕭蕭”“送”“寒聲”“動客情”感受詩人旅居他鄉悲切的思鄉情懷,每理解一個詞語之后,便引導學生讀詩句將理解后的詞語重讀。反復如此,讓學生逐漸深入理解詩句。在多層次朗讀的同時教師逐層深入的引讀詞(對詩文情境、情感的高度提煉)非常重要。指導朗讀時教師會采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朗讀,讓學生不會感到枯燥無味,并能激發孩子們的競爭和表現欲望。
在深刻理解詩意,感悟詩境之后,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通過自己對古詩詞的感悟理解、想象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來再現情境。這種教學互動不僅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也使學生感到自己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更能挖掘學生的想象潛質。例如,春天的時候,看到細雨綿綿,可能會想起“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看見夏日的荷花,口中會吟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早春游玩“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也會脫口而出。時逢佳節更會想起《元日》《寒食》《乞巧》《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將詩歌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能充分培養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力、掌控力。
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應用。對古詩詞的學習除了積累知識,感受中國傳統語言的博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方法,形成底蘊,加以運用。因此,在教學中仿寫、創作尤為重要。比如,在教學《靜夜思》時可以在充分學習之后引導學生仿寫最后一句詩句,思念家鄉是“低頭思故鄉”,那要是身在家中,對一道題目的思考應該怎樣說呢?(低頭冥苦想)。回憶一天的經歷,感受心里的愉快或不快又當怎么仿寫呢?通過多種情境的改寫我們會發現,整首詩的情感基調是感傷,李白通過簡單的字符勾畫了離鄉在外的游子那滿滿的思鄉之愁。此時,生成問題:你離開過家嗎?根據自己的感受說說當時的心情,你能不能也依照一定的景物創作一首思鄉小詩?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創作熱情,可能他們的回答不夠成熟,不夠完整。這時就可以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讓孩子們合作完成,必要時老師做好點撥。淺顯易懂的詩文鼓勵學生仿寫,難懂深奧的詩句引導學生抓住詩人的寫作初衷、詩文寫作背景,找到與詩人共鳴之處加以創作。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互相作用的過程中發展自身認知結構的。小學時期是一個孩子品德與性情的最佳塑造期。作為中華文明的經典傳承——古詩詞,在教學中,師生一起通過直觀技術手段欣賞感知,多層次、多形式朗讀,角色扮演,經歷創作等形式,將融入在古詩詞中的智慧、理念、品性、人生態度內化為學生自己一生寶貴的精神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