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東
(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合隆鎮實驗小學 吉林 農安 130216)
小學數學知識大部分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實際的生活中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引導學生形成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學生整體情況,積極探索符合學生認知水平,便于學生理解的生活化教學策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更好的確保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性格特征,在實際的課堂學習中,小學生往往容易被其他的新鮮事物所吸引,難以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案例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可以更好的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性,有利于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為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奠定基礎[1]。此外,生活化教學的應用能夠使教師意識到傳統教學的不足,積極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這樣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會更加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借助生活化教學模式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便于學生理解。
2.1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載體,在開展教學活動前,教師需要研讀教材,制定教學計劃,確保課堂教學的有序進行。實施生活化教學模式,教師要深入挖掘教學中的生活素材,將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素材合理的運用在課堂教學中,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樣的教學模式符合小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夠使學生更好的融入到學習氛圍中,主動學習數學知識,并在實際的生活中靈活運用[2]。例如,在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的課堂教學中,考慮到角在實際生活中有著豐富的“原型”,學生在生活中也會積累一定的經驗,因此教材編寫時會充分考慮這一元素,并發揮這一優勢,在課本中呈現了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場景。如操場上的球門、活動器材、剪刀、三角板等,教師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引導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生活化特征,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
2.2 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課堂環境是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一個主要因素,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占據了主導位置,習慣性的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在被動接收知識的過程中,會產生學習上的依賴性,久而久之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形成被動的學習習慣。這就需要教師在生活化教學中,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活躍學生的學習思維,促進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將校園中長方形的花壇圖片投放到課件中,讓學生一眼就能認出是學校的花壇,然后提出問題:“為了避免花壇中的花被破壞,園丁阿姨想給花壇四周圍上柵欄,已知花壇的長為2.5米,寬為2米,問:需要幾米長的柵欄?”涉及到了長方形的周長知識,這樣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可以是學生獨立思考,有利于在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中,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
2.3 在教學過程中提出生活化問題。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思維發育,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提問作為教學中的主要環節,能夠幫助教師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為了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提出生活化問題。這樣經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等程序,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且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3]。例如,在三年級“位置與方向”的課堂教學中,掌握位置與方向的知識能夠幫助我們在生活中準確識別方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描述校園方位為主,引導學生用所學習的方位名詞描述校園的具體位置,深化學生對所生活環境方位的了解。在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有利于鍛煉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強化學生的空間思維,為學生的學習奠定基礎。
2.4 設置生活化的課后習題。習題練習是鞏固知識基礎的有效途徑,俗話說:“熟能生巧”,教師要強化學生的鍛煉,讓學生可以在做課后練習題的過程中,扎實數學知識,鍛煉做題速度,提高做題正確率。為了讓學生可以積極完成作業任務,教師可以設置生活化的習題,一方面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題目的含義,便于學生進行快速思考;另一方面生活化的語言平易近人,能夠排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讓學生意識到其實數學知識與我們生活聯系緊密,學好數學知識,能夠更好的解決生活問題。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學的應用能夠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學生設置生活化習題,活躍學生數學學習思維,引導學生在探究生活問題和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減少對教師的依賴,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直觀的理解,進一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