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珍珍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祿口中心小學 江蘇 南京 211113)
數學實驗的特征具有鮮明的實驗目標、規范的實驗操作、科學的實驗結論。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不僅是讓獲取知識,而是需要讓學生通過經歷來回去經驗,積累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升思維能力等。在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利用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觀察、猜測和驗證、推理和交流。所以小學數學教學想要優化課堂教學內容,數學實驗是必不可少的選擇。小學數學知識豐富,其中不乏經典的數學實驗,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更多的數學知識概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何通過教學設計讓數學實驗帶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是本文討論的重點。以下內容對以數學實驗優化小學數學教學設計進行了策略研究。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不足,在課堂上很容易分心走神。這說明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選擇的教學內容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以數學實驗優化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研究中,我們首先需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實驗內容或者是更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實驗內容,讓學生能夠被吸引和帶動,其次還要與課本知識有更好的銜接。例如在學習《比例》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做影子和物體的比例實驗,影子與我們形影不離,是學生們很感興趣的話題。把幾根長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按照表格的要求,分別測出每根竹竿的長度及影長,算出竿長與影長的比值,發現竹竿有長、有短,影長有長、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長和影長的比值是相等的。
除了帶領學生做實驗之外,我們還需要引導學生自己想象及動手操作,然后去理解數學知識概念。例如在六年級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課中,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星期天,小軍到小明家去玩,小明熱情地拿出了一盒400ml的果汁倒了兩杯,不一樣多。怎樣使它們變成一樣多?這時候可以給學生準備工具,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驗的方式進行倒推即可,學生們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會更有成就感和體驗感,同時這些內容在平時生活中也會經常遇到,也會從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利用更好的思路解決問題。通過倒果汁讓學生初步感知倒過來推想的思維要點,學生在實驗之前會進行猜想和推理,這時候通過實驗的方式驗證自己的猜想,能夠讓學生明確了解新的知識概念,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實驗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有效方式,在小學數學實驗教學中我們需要通過讓學生參與實驗進行不斷的猜想和驗證,從而產生一定的問題意識,同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六年級數學《圓柱和圓錐》這一課時,我們首先拿出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讓學生進行問題猜想,看到這兩個物體你會有什么猜想?有些學生會說:我想知道他們的體積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這時候我們根據這個問題進行實驗驗證,首先準備兩個同底同高的圓柱和圓錐容器,在圓錐容器里裝滿水,然后再將圓錐體里的水裝進圓柱容器中,然后觀察和測量水的體積。學生一邊實驗一邊進行記錄和觀察,最后將自己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進行實驗報告。這樣既能夠引導學生的問題意識的產生,同時學生對圓柱圓錐的體積關系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小組合作最能帶動學生的時間能力。在學習《扇形統計圖》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個可以利用扇形統計圖統計數據的小實驗,只要實驗不具有危險性即可,這樣小組不收任何限制,可以選擇多種自己喜歡的課題進行研究和實驗驗證,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此期間利用扇形統計圖的方式進行記錄,讓學生的數學知識運用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都有了同步提升,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合作效率,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
總而言之,小學生處于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但是自我認知和實際生活經驗是有限的,我們需要在數學教學中通過數學實驗的方式幫助學生構建知識與現實的聯系,讓學生能夠被實驗過程和數學知識所吸引,真正產生足夠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和實驗動機,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