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露霞
(浙江省慈溪市匡堰實驗學校 浙江 慈溪 315300)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通過學習、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融合知識、技能、價值觀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素質。初中科學課程涵蓋物理、化學、生物等諸多學科,與現實生活關聯緊密,與單一主題的學科相比,科學課程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上極具優勢。
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是學習科學最直接和持久的內部動力,對學生今后的發展至關重要。課程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入口,是激發學習興趣,激活思維深度的首要環節。教學過程通常以創設情境的模式來引入新課程的知識,各類情境的創設最終則以提出問題,引導思考的形式展現。但是,在具體實踐中,受限于精力、經驗等不足,課程導入設計很容易出現形式枯燥單一、內容浮于形式、缺乏階梯式漸進等問題,導致出現為導入而導入,導入止步于概念引入等現象,無法達到應有效果。
因此,要更好的實現激發興趣,激活動力的教學目的,教師在備課環節就要強化“導入設計”的理念:一是問題情境的創設要符合現代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教學中不能局限于引用生活經驗,更要充分發揮實驗探究等科學手段的優勢,通過精心創設認知沖突構建階梯式的課程導入路徑,引導學生依托科學思維進行思考,達到培養“科學核心素養”的目標;二是導入設計要符合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發展情況,教師要站在更高視角鉆研教材并嚴謹設計問題,避免信口設問,草率收尾,甚至出現問題本身存疑或超出學生理解范疇等現象;三是教師對教學中學生可能提出的疑問要有充分的思考和準備,能夠根據課堂的即時信息對教學活動和情境創設進行靈活調整,持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學習,使學生體驗到科學的奧妙。
例如,在《物體浮沉條件》的教學中,通過課堂提問可發現學生普遍會表述“重的物體會下沉,輕的物體會上浮”,并產生“物體的浮沉由物體的重力決定”的直觀認知。此時,教師可安排如下實驗進行階梯式的知識導入。
實驗一:鐵釘在水里會下沉。驗證學生的原有認知是正確的。
實驗二:在同重力的情況下,鐵制的小船或容器能浮在水面上,與實驗一產生知識沖突,引發學生探究興趣。
實驗三:細小的針在水里會下沉,而比針更重的木條會上浮。引出”浮沉與質量無關,而與密度有關”,同時又與實驗二的認知產生新的沖突,激發學生持續思考。
通過STEAM教育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我國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STEAM理念實質是指向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的超學科教育形態,是通過項目化的教學活動推動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增強學生在真實情境下,探索解決問題,開拓創新思維的綜合素養。科學課程作為與生活聯系最為緊密的學科,在構建STEAM教育模式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塑料、纖維和橡膠》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融入STEAM理念,預先設計簡單的項目式學習方案。在設計上,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搜集飲料瓶、保鮮盒等常見塑料、纖維和橡膠制品,在了解三者概念和區別的基礎上,著重指導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對常見的塑料制品按照回收標志進行統計分類,了解塑料的類別和用途、回收的必要性以及潛在的環境危害,并探索利用廢棄的塑料制作其他創意產品,包括制作成科學課程中的教學用品如作為綠色植物容器進行光合作用的研究或制作為壓力壓強課程的教學器具等,最后指導各小組撰寫簡單的項目報告并進行校園展示。通過這一項目學習,可以有效增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學習活躍度,增強學生以科學思維觀察生活的體驗,增加環保知識的積累,在實施過程中也能提高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初步體驗和掌握統計分類的技能,并較好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評價始終是核心素養理念下的教學改革瓶頸,在教育實踐中,以標準化的書面測試為主的量化評價在知識性學習和競爭中具有較強優勢,而“核心素養”聚焦的是實現學生全面化個性化的成長,這一能力很難通過單純的知識性評價來體現。因此,“核心素養”理念下的教育評價也要更加充分的運用“質性評價”,聚焦于對學生成長性的評估,激發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比如在項目式學習活動中,教師應當科學設計教學過程,充分用好學生的好奇心和操作熱情,引導不同層次學生積極參與實踐,鼓勵學生對結論進行猜想,指導學生探索并點評,以此引導其獨立思考,培養創新意識。教師可以積累學習者在每次項目學習中的參與表現、個人反饋等信息探索構建學生的個人素養成長檔案,并以適當形式進行激勵,激發學生持續參與的熱情,逐步實現個體綜合素養的提升。
總之,深度學習是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習,其與淺層學習的典型區別是由直觀的“知識中心”轉向深層次的“素養中心”。要確保深度學習在中學科學教學中有效落地,需要教師對課程教學進行前瞻性設計,并結合重點難點和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創設不斷完善的情境平臺和評價體系,為不同層次學生投身深度學習搭建開放、包容、立體的素養提升舞臺。